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找准训练点,“得意”又“得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找准训练点,“得意”又“得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所反映的父母之爱,让人感动,也引人思考。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以及作者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这样的教学还是停留在内容的分析、作品主旨的体会、作者情感的感悟上,稍不注意,就容易上成思品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阅读教学时,我们既要引导学生读懂文本,从中获取思想、情感、道德、文化信息,又要指导学生认识和学习文本是怎样运用语言来表达情感的,并从中内化语言,积累语言,掌握表达技巧,提高语文能力。一句话,阅读教学要做到“得意”又“得言”。所以,笔者以为,理解感悟课文所反映的两种不同方式的父母爱是教学目的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考虑的是,在语文知识与能力方面,这篇课文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细读文本会发现:这篇课文的对话很多,这些对话简洁明快,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第一部分里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很生动。本课是这一组的第二篇讲读课文,结合学段目标、单元主题、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要求等因素,这篇课文的“语用”训练的目标应定为:体会课文是如何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学习运用提示语写好人物对话。

一、细读文本,感受爱的力量

从题目入手,读题,体会“极”和“透”,读出对比语气。在对比体会读中引发孩子产生与文本对话的阅读期待。同时,利用阅读首次印象,整体感知课文,质疑问难,为教师“以学定教”奠定基础。接下来,可以设计两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①面对父母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巴迪的反应如何?②巴迪长大后又是如何看待父母的评价的?对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他有了怎样的理解?

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巴迪的心情,深刻地体会当时“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对巴迪的影响,体会课文心理活动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并指导学生练习说话,学习运用动作、神态、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心理,从而习得语言,发展语言。

1. 重点研读语句: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引导学生从母亲的语言、表情、语气以及两个感叹号中读懂母亲发自内心的鼓励和赞扬。

2. 换位体验:听着母亲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赞扬,巴迪心情怎样?他是怎么想怎么做呢?

3. 感受心情变化: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

①用一个词形容巴迪此刻的心情。

②朗读感受三个时间词递进的表达方式所带来的言语表达效果。

③文中描写巴迪心情的句子还有哪些,画出来后读一读,体会巴迪当时的感受。

4. 学习课文写法,进行练说。

出示练习:

①看到父亲给我的批语,我?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②一听到我的第一篇作文发表的好消息后,我?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摇。

③拿着不及格的卷子,我?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④等了半天,他也不来,我?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师: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提示,想想人物的心情会怎样,会有什么样的神情、动作、语言。

(生发言略)

解决第二个问题是这节课理解上的重难点。可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16、1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会找到“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和“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等内容体会到作者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接着可运用“质疑法”来学习其他理解或不理解的语句。如对“灵感”“源泉”“两股风”“生活的小船”等词语,就通过质疑、交流来理解。这样学生就在读、悟、问、议的过程中解决内容理解上的重难点,领悟到“精彩极了”是一种慈祥的爱,鼓励式的爱;“糟糕透了”是一种严厉的爱,严格要求的爱。这两种爱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目的完全一致,那就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作者正是拥有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使他努力进取,把握住自己,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求解,读中品味,读中明理。

二、抓课文“空白点”,学写人物对话

本课人物对话颇多,说话提示语的位置灵活多样,是文章表达上的一大特色。针对学生写作时往往不注意灵活运用提示语的现象,可以抓住文本的“空白点”,即第14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父母还会争吵什么呢?设计小练笔,让学生写一个对话场景,灵活运用提示语。

师: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达父母之爱的呢?

生:语言描写。(师板书:语言)

师:我们再来看刚才父母的这些对话,作者在写对话场面的时候,也是匠心独运,看一看这些内容,(指向课件)你能发现其中的妙处吗?

生:作者在写人物的对话时加上了人物的神态、动作。

师:这叫“提示语”,它提示了人物说话时候的动作、神态、态度、语气等这样的细节。同学们再看看这些提示语的位置,有发现吗?

生:说话人分别在话的前面、后面和中间。

生:表示说的意思的词后面,标点不一样。

师:你们真的很会观察。变化说话人的位置可以突出对话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语言形式富有变化,读者读起来也会更感到新鲜。对于作者安排人物对话的形式,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