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合作学习”新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合作学习”新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引子

经过十年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合作交流”已经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大家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然而,就在我们高兴地看到合作学习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时,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在课程改革进入又一个十年的今天,进一步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探讨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策略,解决好合作学习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乃是推动课程改革向前发展的当务之急。

初涉“合作” ――兴奋

我所任教的班级一般都是30人左右的小班,合作学习的小组建构为“四人小组”。在四人小组建构时,我还特别考虑了组员现有学习状况、组员性格以及男女生的比例这些因素。不可否认,这样的学习形式确实改变了传统集体教学中师生单维交流,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获得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发挥。也正因此,我的课堂开始变得热热闹闹,使作为教师的我感到很兴奋。

深入“合作” ――不安

然而,就在我积极投身课改实践,为“合作学习”带来的课堂变化感到兴奋的同时,我看到和接触到的一些现象,让我莫名地不安起来。自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后,我的课堂常规在一天一天地滑坡,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于是,我开始更加留心每一个小组的活动,课后找来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谈话,以期发现问题。

第一种学生:他说得太多

诊断:“话霸”现象。“话霸”是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独占话语权的人。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展示环节,我们经常看到四人小组里的优等生或者是性格比较外向、喜欢表达的学生一直滔滔不绝,到交流、展示结束时,全组只有他一个人发过言。

第二种学生:他就是不说

诊断:“搭便车”现象。“搭便车”现象是指有部分基础差的学生或学习不主动的学生不愿参与讨论,只是倾听,最后与其他人一起分享结果。更有甚者,合作讨论中游离于活动之外,在活动快结束时听一下答案或记录活动的成果。

第三种学生:别人怎么说,他就怎么说

诊断:“从众”现象。“从众”现象是指在小组活动中,当个人与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不一致时,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表现出与小组中多数人相一致的意见和行为方式的现象。

第四种学生:都不愿意说

诊断:“惰化”现象。“惰化”现象是指合作学习应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1+1>2)的效果,然而在合作学习的实践中,小组成员往往你推我让,对所分配的任务有太多抱怨,最终不能完成任务,导致整体小于部分之和的现象。

第五种学生:谁也不服谁

诊断:“2比2”现象。“2比2”现象是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出现小组中的两个成员和另外两个成员意见不一的情况,由于双方意见不一,而又各自坚持,最后导致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无法开展的现象。

第六种学生:看到的不一样

诊断:“反视”现象。“反视”现象是指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前面的两个同学必须转过身体才能与后面的同学展开合作,这就使得前面的两个同学和后面的两个同学观察物体的视角是不一样的,从而造成学习上不便的想象。

坚定“合作” ――探索

1.整装待发――与形式主义划清界限

“合作学习”之路想要深入地走下去,首先就要与形式主义划清界限。第一,不要动辄就搞小组讨论。第二,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明确分工、互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工作要落实到位,不能搞形式上的合作。第三,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第四,要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第五,教师发挥作用,对学生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引导。

2.排兵布阵――构建数学“学习共同体”

何谓“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在学习共同体中,成员共同学习、彼此沟通、分享智慧、交流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学习共同体”可以是一个合作小组,也可以是几个合作小组,甚至是一个班级。

那么,该如何构建“学习共同体”呢?

(1)从形式上构建“学习共同体”

在构建小的“学习共同体”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科学编排人员。班级原来是四人小组,经过调查研究,现改为三人小组。三人小组从左往右依次编号为1号、2号、3号,1号通常为中等生,2号通常为优等生,并担任组长一职,3号通常为学困生。

这样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好处有很多。首先,它能够保证课堂良好的常规。三人一排,中间的组长管住自己,1号和3号由于中间组长隔着也讲不上话,而且组长还能管理提醒两边的同学,这样班级良好的常规就有了保证。其次,三人小组还从根本上解决了四人小组中出现的“2比2”现象和“反视”现象。最后,三人小组灵活多变,两个三人小组就可以构成六人小组,六人小组里相同的编号又可以构成同质的两人小组(如图)。教师可以根据合作问题的类型、难易程度等特点,灵活地选择使用哪种合作小组。

(2)从实质上构建“学习共同体”

首先,要确定共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这样才能使成员产生“共同学习”的意识和情感,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其次,有意识地培养好小组长。小组长是“学习共同体”中的核心人物,组长要协调好组员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根据组员能力合理分配任务,让每一个组员的特长得以发挥。再次,共同体成员要进行适当的角色定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安排他们扮演适当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实行分工责任制,如可以设操作员、观察员、记录员、报告员等。各岗位也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易程度不同实行轮流互换。最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合作学习既然是一种学习方式,就需要有能完成这种学习方式的学习技能。比如,我们向学生提出了“三个学会”:一是学会倾听,别人发言时,要看着对方;能听出他人发言的重点、要点,能作出选择、判断及评价。二是学会表达。合作之前先独立思考,认真准备自己说的内容;发言时要看着别人,态度诚恳,音量适中,语言简洁;学会保留自己的意见而不是盲目随波逐流。三是学会尊重。别人发表意见时,不随便打断发言;自己发表见解时,要给别人插话的机会;不要瞧不起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小组竞争失败后不要相互指责等等。

结语

关于“合作学习”的探索之路还很长,“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必将伴随我前行。期待提升!期待完善!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