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导师制:让“副科老师”不“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导师制:让“副科老师”不“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些日子,我的心情很郁闷。上课的几个班级,课堂纪律太差了,根本没办法组织教学,说话的、看书的、做语数外作业的,五花八门,怎么说都不听,根本不把我这个美术老师的话当一回事。唉,现在只要一站到教室门外,心就发虚,腿就发软。上这样的课真是折磨人啊!谁让咱是‘副科’老师呢?最让人难堪的是昨天中午送路队,一个熟悉的学生家长竟然当着我的面向他的朋友介绍,说我是这个学校的‘副科老师’,当时就觉得那人的眼神里写满了‘原来如此’,听到那四个字,真让人无地自容,做个‘副科老师’身份就这么低吗?”

这是摘自任教美术的李老师的教学日记中的一段话。很多任教音乐、美术、体育、科学、思品等学科的老师都有李老师这样的感触:教“副科”真难,做“副科老师”尴尬。

“副科”“副科老师”在官方教育语言体系里是不存在的,一般都称为“技常科”、“技常科教师”。但在民间教育语系里,家长、学生一般把音、体、美、自然、思品、社会等学科称为“副科”,这些学科的专职老师便被称为“副科老师”。这一名称的“冠名权”属于应试教育,毕业考试、升学考试要考的科目被称为“主科”,不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就被冠以“副科”,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考量“主科”与“副科”,其地位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了。不同的学科地位,导致“副科老师”成了学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由于没有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的升学压力,“副科老师”成了中小学校园里的“悠闲一族”,但又由于总是坐在“冷板凳”上,逐渐缺少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副科老师”又成了比较难管理的一个群体。

针对这样的现状,我校试行了“导师制”,充分挖掘“副科老师”的作用。

所谓“导师制”,就是把任教音、体、美、自然、思品等技常科的老师,根据任教年级,分别安排为学生的德育、学习、生活的导师。导师岗位分两种:一是班级导师,负责整个班级的工作,相当于班主任;二是专职导师,兼任几个班级的专职导师,如德育导师、生活导师、学习导师等,协助班主任工作。“导师”是技常科老师的另一个舞台。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发现,“导师制”改善了学校管理现状。

一、有利于工作量的合理搭配

过去,班主任一般由语文老师兼任,因为语文老师一般任教一个班,但碰到个别语文老师有特殊情况的,也就由数学或英语老师兼任。数学教师一般要任教两个班,工作量较大,基本上不兼任班主任。班主任的工作量并不比任教一门主要学科轻,千头万绪,很繁杂,而且,还担负着全班学生的安全责任,心理压力也很大。因此,很多老师宁愿多教一个班,也不愿兼任班主任,每学期开学,班主任分工都会遇到阻力。

试行“导师制”后,把班主任岗位改为班级导师岗位,鼓励技常科老师申报班级导师岗位,通过竞聘上岗的聘为班级导师,没有竞选上的,由学校牵线搭桥,本着双方自愿的原则,聘为专职导师,协助由语文或数学老师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做管理工作。

过去,技常科老师一般一、二两节课都没事做,上班可以晚会儿,来了可以玩会儿,任教语、数、外的老师看了内心很不平衡:都拿一样的工资,凭什么他们那么悠闲,我们这么劳累?技常科老师说:你们任教“主科”的老师,校长大会小会表扬,当“宝”一样供着,而我们却像“草”一样被晾着,家长、学生看到你们满脸堆笑,看到我们视若无物,凭什么你们那么“吃香”,我们就这么“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不协调。现在不一样了,技常科老师都成了“导师”,比“主科”老师都忙,早上要和学生一起到校,组织打扫卫生,检查早读,维持班级纪律,保证学生安全,德育导师、生活导师、学习导师要找学生谈心,交流思想,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语、数、外老师看着人家导师这么忙,工作也不敢有丝毫懈怠,这样一来,原来是两个互相羡慕、互相妒忌的群体,成了一个互相竞争、协调合作的团体。

二、有利于“副科老师”从“后台”走上“前台”

原先,学生、家长基本上不把“副科老师”当一回事,这些老师也是课一下就走人,与学生也没有多少交流,“副科老师”成为一个没有话语权的群体。“导师制”让“副科老师”从“后台”走上“前台”,与学生、家长交流的机会多了。时间长了,由于得到了家长、学生的认可,自身价值得到了实现,“导师”们工作非常认真,有的班级导师能创造性地开展班级工作,建立了班级学生发展档案袋,从各个任课教师那里了解每个学生的状况,然后汇总,及时与家长交流,研究制定教育方案,再反馈给各科老师,如此循环往复,对学生的教育效果非常好。很多导师通过家访、书信、电话交流,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赢得了家长的敬重,成了学生、家长的朋友。在实践过程中,有一个曾经让许多老师头疼的学生,放暑假后竟然要求到德育导师的家里过假期生活,一时传为佳话,感动了很多人。

“导师制”让原先牢骚满腹的“副科老师”都成了“忙并快乐着的人”。

三、有利于学校工作的开展

“导师制”成了学校管理改革创新的突破口,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首先,放大了教师的效用。把语、数、外老师从班主任工作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素养,激活了学校教育氛围。把技常科老师从学校教育的游离状态中唤醒,融入教育溪流中来,成为教育的骨干力量。试行“导师制”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技常科老师发挥一技之长,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独具特色的班级,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班级文化――体育教师带的班,明显具有运动特色,音乐老师带的班,艺术味道特别浓……遇到重大活动,各个班呈现的节目,组织的形式,让人耳目一新,以前那种“百班一面”的状况彻底被打破了。

其次,改变了管理的状况。以前大会小会经常强调老师上班纪律,主要就是针对技常科老师的迟到早退问题:上午一二节课没有课,迟到是老大难问题;下午第三节课没有课,早退是屡禁不止。试行“导师制”后,导师们主动与学生同进退,想让哪个导师迟到早退都难,开会再也不要谈这个话题了。以前经常要组织教导处查家访记录,反对动不动“校访”;现在,很多导师成了家长教育子女的参谋、师傅。教师的精神状态改变了,管理状态改变了,办学效益也提高了。

第三,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传统的语、数、外学科老师兼任班主任的做法,使班主任工作大多数保持在“维持会长”的状态。大多数班主任会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任教的一门主要学科上,至于班级管理,只要不出乱子,做好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就行了。其实,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个性心理的培养,关系着学生的一生。由技常科老师兼任“班级导师”,他们会把主要精力放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教育上,学生的个性心理、行为习惯是导师们关注的重点,一旦发生偏差,他们会及时与学生沟通,与家长交流,帮助学生寻找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像大朋友一样拉孩子们一把,这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利。推行“导师制”以来,学生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变。

“导师制”是我们在学校管理中的粗浅尝试,今后,我们还将向“专职班主任”领域进军,希望我们的尝试能给同行一些有益的启示。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