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疑导读 疑中感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疑导读 疑中感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因为质疑问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紧扣“疑”字,在“导”字上作文章,指导学生因疑而学,精思巧问,切实提高学生质疑问难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1.点拨学生读中生疑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时,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了矛盾,在心理上就会出现一种力求统一矛盾,这种矛盾促使学生产生疑问。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内驱力,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积极自主的学习和思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进入“愤、悱”的境界。在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三方面去引导学生:

 1.1 课前激发学生大胆生疑

预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自学活动,是一种伴随着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复杂的智力活动。指导预习时,要鼓励学生生疑,把生疑作为预习的重要一环。教师可要求学生在疑问处做上标记。这种设计,教师一方面可根据学生的质疑“以学定教”,课堂上真正体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理念。另一方面,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会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化解心中的疑难,这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益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 1.2 课中留给学生生疑的时空

课堂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有问题才能促进教师教学方法更新,有问题才能使学生在不断求索中得以发展。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生疑,对完成教学目标,反馈教学信息,落实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阅读时如遇到疑问,要在书上画上问号,然后通过多种途径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通过全班讨论,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和主动探究的习惯。

 1.3 课后留有拓展质疑的悬念

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了语言文字的丰富意蕴,并不意味学习内容的终结。因为课堂教学不是“生疑——解疑”的终结性过程,而是“生疑——解疑——再生疑——再解疑”的循环反复过程,学生带着“?”走进课堂,也带着“?”走出课堂,学生不仅要“学会”、“弄懂”本课的知识,更要拓宽文本之外的知识,让学生在广袤的知识领域里不竭求索,追根问底。

2.引导学生学中质疑

“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善于质疑问难的人,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善于质疑的学生,不仅思维活跃,而且解决问题能力强。可是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更多的学生是“疑而不问”。为此,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

 2.1 营造氛围,使之敢问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由此可见,教师要创造一种师生间,生生间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对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表扬,使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极大的解放和迸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2.2 注意引导,使生善问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在实践中,我们却常发现,有些学生爱问,有疑就问,却常有一些不合理的、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的、没有深度,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既冲淡了课堂教学气氛,也浪费了时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提问题的方法,学会精思巧问。就语文课而言,可以从课题题眼;课文重点、难点处;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运用修辞手法的优美句子等教给学生质疑。

如:运用修辞手法的优美句子质疑。在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文质优美,运用许多修辞手法的优美句子。如《观潮》一课中描写钱塘江潮来时雄伟壮丽,奇特景观的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学生不能很好的体会文本内容。我抛出问题:句子用什么修辞手法?哪些词用的好?好在哪?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大声朗读,品会词语,理解句子不仅写出了潮水的颜色美、数量多,也刻画出钱塘江大潮的声势大特点,它开阔,横贯江面,它势猛,有进无退,,以至呈现"万马并进" 雄伟壮丽,奇特景观。

3.引导学生悟中释疑

教师对学生的质疑问题,必须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和有的放矢地处理,这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也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教师不能“授之于鱼”,而应“授之于渔”,培养学生养成通过思索,自求答案的良好读书习惯。

 3.1 精巧设疑,诱导学生

设疑的过程最能体现教师“导”的艺术,要精,要巧。所谓“精”,即要进行选择,不能滥问,可在重点处设疑,抓住了重点,会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所谓“巧”,即所设问题角度新,弯度大,以引起学生的新奇感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达到既获取新知识,又发展能力的双重目的。

 3.2精当讲解,疏导学生

进行中,教师通过设疑层层诱导,但并不排除教师讲解释疑,对一些价值不大,和有一定难度,但必须点明的问题,教师要直截了当,以精当的语言讲解,既使学生心里得到满足,又保证教学重点不被冲淡,还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 学习的过程往往是“生疑一质疑一释疑”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善导最关键。要通过引导,使学生勤思考,多分析,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厚,从生疏一步步走向熟练。只有这样,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和谐统一,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素质教育才真正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