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抱?还是不抱?一个心理咨询师爸爸眼中的育儿连载(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抱?还是不抱?一个心理咨询师爸爸眼中的育儿连载(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完美照料者在宝宝需要的时候满足了他,那将来宝宝就不需要再去寻找了。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在幻想着寻找“完美照料者”。不管有意无意,都是因为过早失去了“完美照料者”,被创伤了。这在亲密的依恋关系中,表现的特别明显。

妈妈,豆豆饿了,抱抱。

妈妈,豆豆困了,抱抱。

妈妈,陪我玩,抱抱。

我喜欢妈妈抱着,在妈妈的怀里有我熟悉的气味,耳朵贴在身上还能听到“咚咚”的心跳声,就像还在肚子里那会儿一样,这让我觉得很安心。如果可以,我当然愿意每一分钟都呆在妈妈怀里。

但是大人们好像并不愿意这么做,他们更乐意我睡小床,他们说这叫独立,我不要独立。我想要抱抱。

豆妈日记:抱?还是不抱?

豆豆醒了,哼哼叽叽的要抱,赶紧过去给抱起来,豆豆高兴了。

豆豆有个自己的小床,让外婆用新弹的棉花铺得软乎乎的,料想睡在上面会很舒服。可是,一个人躺久了也会无聊吧,所以。小豆子躺在小床上也会闹闹,对了,小婴儿不会翻身,一个姿势睡久了肌肉也会累的哈,嗯,要抱抱。

到了晚上,豆子该睡觉了,更要抱抱,不抱睡不着,要是本身就有点困了再不抱,就要大哭,按照老人的说法叫“闹瞌睡”。不过,抱抱这个词说起来很轻松,落实到手膀子上就很有分量了。我们豆子发育一直超常发挥,满月的时候11斤有多,三个月逾16斤――当妈的自己汗一下,可能母乳里脂肪含量超标。故此,抱豆子实在是个力气活,有些时候不想抱他的确是体力原因。

以我小人之心揣测:豆子肯定是巴不得我们随叫随抱的。但是,作为有文化讲科学的长辈,我们就要思考了:应不应该随时满足豆子的愿望呢?是立刻满足还是延迟满足呢?他这么P大一点,显然是不懂得提合理化愿望的,那么,假如我们无条件满足会不会造成溺爱呢?你知道,正确的爱和错误的爱有时候并不是隔着一条鸿沟的,二者之间常常存在的是量变关系,即所谓“适度”。

老人家总是听不得孙儿孙女哭的,豆豆的外婆外公也这样,他们对豆子就是有求必应,无条件,无原则,违背了他们当初声称的科学精神。

实践证明,教条化的东西是信不得的,豆子不吃科学喂养那一套,而外婆显然也将当年的育儿观抛到了九霄云外。但我们又担心了,如果逢哭必抱,撇开体力因素等困难不谈,这样做对宝宝的身心健康一定好吗?不会造成宝宝的依赖吗?会阻碍宝宝的心理成熟进度吗?

我们在有黄金屋和颜如玉的书中了解到:全世界人民,全世界科学家都关注这些琐碎问题,并,就抱不抱、怎么抱的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在心理学领域具有权威地位的德国人发表过观点:应当延迟满足孩子的需要――从婴儿时期开始就这么做。

延迟满足是人类心理成熟的一个标志,是一种能力。譬如你10岁了,突然想吃冰激凌,而你妈正在做饭,假设你听从妈妈的建议,答应吃完饭再去买冰棍儿,说明你有延迟满足的能力,懂得权衡时宜,假设你当时就展开就地打滚,敞开喉咙哭闹的方式,很不幸,你发育迟缓,心理上还处于婴儿期。

扯远了,说回豆子,人家毕竟才一个月大,要不要随叫随抱呢?这是个问题。

豆爸发言:生命初期,请做宝宝的完美照料者

豆妈的行为能够给豆子的心理发育带去很积极的影响,这一点是比较肯定的。

宝宝刚出生到6个月内,做一个完美的照料者非常重要。所谓完美照料,就是当宝宝有任何需要,在第一时间内满足他(她)。而所谓延迟满足,那也需要在六个月以后去做。

宝宝刚出生,所有的一切都依赖于照料者,而拥抱是满足心理需要的一种方式。

有个叫鲍恩的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实验的内容是把刚出生的猴子放在一个笼子里,笼子里有两只假猴子:一只用铁丝做成,身上缚有奶瓶;另一只用柔软的绒布做成,但没有绑奶瓶。实验的目的是看小猴子的反应。有趣的结果是,小猴子要吃奶的时候,就会去找有奶瓶的假猴子,一旦吃饱了,小猴子就会和绒布假猴子待在一起。

实验的结果证明,小猴子对柔软的绒布假猴子更依恋。后来这位心理学家创造了著名的“依恋理论”。猴子是人类的近亲,这个实验说明人类对柔软的,能感觉温暖的东西产生依恋。妈妈的怀抱就可以提供这样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宝宝特别依恋妈妈的怀抱,那是心理需要。

很多孩子喜欢毛绒绒的公仔、柔软的被子等,这都是依恋的需要。而大凡对这些物品有强烈喜好的人,很有可能是在婴儿时期没有被抱够的人。很多用所谓科学方式养育的孩子,是懂道理,但有可能是很僵硬的,情感不显的人。生活中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到后来,很多这样的人都跑来我办公室了。

拥抱的感觉,带给宝宝的体会是好像回到妈妈的子宫一般,是很满足的。皮肤接触,熟悉的气味,都可以给宝宝带去安全体会,可以消除宝宝恐惧感。只是这样大人们很辛苦。不过,在六个月内,再辛苦也是值得的,要不然,也许宝宝会辛苦大人好多年。

我有个求助者,是个偏执型人格,30多岁,有妻子,但经常怀疑妻子有外遇,不相信身边的任何人,几乎没什么朋友。很多时候情绪很难控制,经常和人吵架。在他看来,所有的东西只有他自己是对的,并且他很记仇。来找我的原因,是他被公司辞退,然后扬言要报复公司经理,他在家里情绪很糟糕,甚至到了精神崩溃的地步。妻子感觉到问题很严重,所以他在妻子的苦苦哀求下,勉强同意来见我。

遇到偏执型人格的人,那是心理医生的灾难。与这样的求助者建立关系很难,很容易见一两次后就不来了。不过,幸好,这个求助者在大家的努力下把治疗坚持下来了。

在与他一起讨论的过程中,他谈起了自己的经历。其中一段特殊经历与照料者有关系。他妈妈是个医生,并且有很严重的强迫症:洁癖。生他了以后,有一段时间精神状态很糟糕,每天花在洗手和打扫上的时间很多。有很多时候,他已经饿得哇哇哭了半个小时,他妈妈却还是做完仪式化的洗手后才去抱他。

妈妈生产以后没有奶水,用奶粉喂他也需要经过严格消毒、按剂量调制奶粉、自然冷却等过程,等他吃到奶几乎一个小时了。而这一个小时中,妈妈也不抱他,最要命的是,妈妈也不允许其他人去抱他。理由是,宝宝多哭可以增加肺活量。

当然这是他大了以后听奶奶说的。奶奶告诉他,他那时候经常可以哭到声嘶力竭,肝肠寸断。这和他偏执型人格的形成有极大的关系。最终,他对妻子的要求是:必须马上满足他的要求。哪怕稍微迟疑一会,都会招致他的谩骂,甚至动手。他不能延迟满足,那都是被小时候的妈妈创伤的。

很多时候,大人担心孩子经常要抱形成依赖,所以一开始就按照所谓的科学方式进行照料,往往给刚出生的宝宝带去创伤。

宝宝虽然小,但他们知道自己的需要。所谓完美照料者,就是满足宝宝所有的需要,并且是第一时间,有点“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意思。在六个月内,就是要给宝宝最大的满足。过早的体会挫折,会让宝宝对所有的人和环境产生不安全感。

因此,六个月内的宝宝任何时候需要抱就去抱。至于延迟满足的训练,等六个月后,宝宝有承受能力的时候,我们再去给宝宝一点小挫折。

千万不要用自以为是的科学方式去对待,也不要因为自己的需要冷落了你的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