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出非洲》的叙事、情感和音乐的旋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出非洲》的叙事、情感和音乐的旋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我们不敢说音乐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毕竟绝大多数电影音乐依附于电影而存在。但音乐的好坏对于电影的成功与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是电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世界各地的电影评选都设置电影音乐奖项。除了早期的默片,人们几乎找不到一部没有音乐的电影。许多成功的电影离开音乐都会大为逊色。甚至有些人说不清他们是因为电影而喜欢音乐还是因为音乐而喜欢电影。影片《走出非洲》忠实地再现了原小说中描绘的肯尼亚原野广阔壮丽的风光,是一部艺术性与观赏性融为一体的优秀电影。

[关键词] 美国电影;《走出非洲》;音乐旋律

一、影片的音乐概述

《走出非洲》是丹麦女作家伊萨克・迪内森(Isak Dinesen)的自传性小说。后来,小说《走出非洲》被搬上银幕,由美国知名电影导演西德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执导,并在1986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这部影片的音乐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莫扎特的音乐作品,这部分的音乐贯穿于整部影片,成为情节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影片音乐旋律优美,笔锋相当流畅大气,乐队的织体层次鲜明。从整部电影音乐结构布局上来看是属于“双主题的回旋曲式”,它是以两个主要的音乐主题为主线,第一个主题定的标题是“我在非洲有一个农场”。第二个主题是“卡琳主题”,这个音乐主题经常改变来表现卡琳的不同情绪。在这两个主题之间穿插了莫扎特的音乐和其他的音乐段落。英国作曲家约翰・巴里的音乐写得非常成功,无论是旋律写作还是乐队配器都是十分优秀的。

二、影片中让人心灵颤动的叙事镜头以及情感与音乐的融合 1.卡琳到达肯尼亚的当天就和布罗结婚了。画面由一组镜头构成:夜晚新婚的卡琳在卧室天亮了,卡琳整装出发打猎卡琳骑马行走在森林在野地上奔跑的鹿群。这一组画面只用一段音乐完成,这段音乐就是影片的第二音乐主题――“卡琳主题”。长笛在弦乐器的伴奏下演奏着一段明亮而优美的旋律。这段音乐以后也要出现多次,它刻画了处在不同场合、不同心情之中的卡琳。此次出现表达了卡琳初到非洲时的愉快心情。

2.卡琳在家和来访的丹尼斯、巴克利三人共进晚餐。在餐桌上丹尼斯提议要卡琳讲个故事,随后丹尼斯编了个故事的开头由卡琳接着往下讲。这个故事的内容在影片中没有具体表现,观众只能听到开头和结尾。但是在这里导演并不是要表现故事本身的内容,而是为了借讲故事来表达卡琳和丹尼斯之间相互产生的好感。这段音乐是由钢琴演奏的,旋律带有东方色彩。钢琴声可能代表着故事中的中国男孩陈欢,也可能是代表了正在讲故事的卡琳,画面中有一个时间段里导演隐去对话,观众只见到卡琳在滔滔不绝地讲着,丹尼斯在听着,只有缓缓演奏着的音乐声。这是“音画游离”的表现手法,音乐不只是衬托画面,而且把卡琳和丹尼斯的情感向观众作了前期交代。

3.第二天的画面由几组镜头组成:丹尼斯和巴克利走了,卡琳目送他俩远去雨中一个年轻的黑人在奔跑卡琳的丈夫布锣牵着马回家,他看见站在雨中的卡琳卡琳和布罗一起相拥睡在床上。此处音乐要表达的是卡琳的一种心情――“孤独”。音乐从丹尼斯和巴克利走远后响起,双簧管吹奏出哀愁的旋律。虽然影片的画面作了几次转换,但是音乐一直保持着这种孤单的情调。是“音画平行”的表现方式。

4.卡琳的丈夫布罗又要离家外出游荡了,把孤零零的卡琳留在了家里。卡琳无奈地把丈夫送走了,她只能再次等待。这里又出现了“卡琳主题”,但是此处表达的是孤独与寂寞。当画面转换到她无聊地到田地与雇工们一起耕作时,音乐也不作变化。这是“音画平行”的表现手法,音乐只表达“孤独”的情绪。

5.经过了一番周折后,卡琳带着丹尼斯送给她的指南针继续在沙漠中向着内川湖走着。忽然一群当地的土著人(马萨伊人)带着禽毛、披着兽皮从沙漠的远处跑来。这段音乐很有特点,弦乐器始终拉着一个长音,在这个长音上和一个非洲鼓敲击的音型组成了平行行进的两根线条。在这两根线条上出现了另外一个类似号角声的动机,这个动机始终重复着。但是在重复的过程中每遍使用的乐器是不同的,分别用木管和铜管演奏。音乐织体虽然简单,但是这带有原生态风格的音乐有着非常强烈的震撼力。

6.到达内川湖的当晚,画面又由两个镜头构成:夜晚在内川湖的宿营地,卡琳和丈夫在帐篷内拥抱着。第二天早晨卡琳离开了还在熟睡中的丈夫,画面上是独自行走着的卡琳和她的一段画外音。她说道:“丹尼斯送了我一个指南针……”这段音乐是长笛的独奏,忧郁的情绪贯穿了两个画面。其作用并不是单纯为连接画面,而是有着含义的。因为就在那个晚上布罗把“梅毒”传染给了远道而来看望他的卡琳。这对卡琳日后的生活有着严重的影响,这忧郁的音乐情绪也预示了这对夫妻的婚姻快走到了尽头。

7.卡琳感染了“梅毒”后立即回国治疗。这里由一连串的镜头构成了画面,银幕上没有一句对白只有卡琳的画外音伴随着这些镜头。这些镜头主要描写了卡琳为了治疗“梅毒”回到丹麦之后的非洲农场,丹麦的家里以及她治疗疾病的一些情况。音乐是一首非洲风格的女声无伴奏合唱,旋律淳朴、简单。结构为“分节歌”形式,始终反复演唱着一段旋律,是一种“音画游离”的手法,主要是为了表达卡琳对非洲农场的牵挂与以及对自己的未来的思考。这段非洲风格的女声无伴奏合唱在以后影片中出现了多次,每次都和不祥事情的发生有所联系。

8.痊愈后的卡琳回到了非洲,在布罗的陪伴下她在咖啡田里察看咖啡生长的情况。并且还和部落的酋长商谈要为当地黑人的孩子办一所学校。此时优美的“卡琳主题”又出现了,这是表达了卡琳在摆脱了疾病的烦恼与痛苦后的轻松心情。

9.卡琳的丈夫布罗继续在外风流放荡,卡琳决定与他分居。为了减轻心中的烦恼与痛苦,卡琳只能拼命地工作,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为了表现此时卡琳的痛苦心情,画面由一组镜头构成,而且切割转换非常频繁。这中间有学校、咖啡地、咖啡厂等。但是音乐的情绪不是随着画面而改变,它一直保持着一种无奈和忧伤的情绪。这段音乐由弦乐器在竖琴的伴奏下演奏,乐句悠长而伤感,是“音画平行”的表现方式。

10.丹尼斯找到一份当向导的工作,他要去探路,并且邀请卡琳一同前往,卡琳同意了。她坐上了丹尼斯开的车,奔驰在辽阔的非洲大地上。一路上风光美丽,各种野生动物出现在卡琳眼前,此时她的心情也渐渐变好。这段音乐轻快活跃,基本上是用弦乐器和木管乐器演奏的,既表达了卡琳愉快的心情,也描绘了非洲大地的美丽风光。

11.在一望无际的非洲草原上,丹尼斯开的车在行驶着。这段音乐是为美丽的画面而配的,起到的是“抒情作用”。在弦乐器演奏的一个固定音型衬托下,圆号吹出了宽广而抒情的旋律。这段旋律把此时此刻的大自然以及卡琳和丹尼斯的心情融合在一起,观众也随着音乐心旷神怡。在此也可以看出作曲家把音乐的对比性安排得非常完美。

12.接着卡琳和丹尼斯在野外用餐,卡琳指着远处的山头说:“哪一天如果我被狮子吃了,就把我埋葬在那里。”这段音乐就是在影片中多次出现过的第二音乐主题“卡琳主题”,但是这个主题的每次出现含义是不同的。在这里音乐是对后面情节所作的预示和铺垫,因为影片的最后丹尼斯就埋在此地,而且按照卡琳后来的诉说也确实有两只狮子时常出现在丹尼斯的坟前。

13.接着的画面由以下几组镜头构成:卡琳和丹尼斯争吵之后分居了一群非洲妇女在田间劳动卡琳来到她的咖啡厂察看生产情况以解除烦恼和痛苦深夜卡琳在房间里独自痛苦地思考当夜咖啡厂突然发生火灾,卡琳的全部心血与财产化为灰烬。这一组画面的音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首无伴奏的女声合唱,一首非洲歌曲,情绪欢快。第二部分的音乐情绪哀伤,由弦乐器在中低音区演奏,显示出卡琳痛苦忧伤的心情。从这段音乐的结构组合可以看出作曲家的意图,前面欢快的女声合唱是为了使后面的音乐显得更加忧伤。另外女声的无伴奏合唱的音色和弦乐器演奏的音色是完全不同的,无论从音色还是情绪上的对比来看,都是极其有效的手法。

14.卡琳要回丹麦了,丹尼斯约好星期五来送她,但是到了星期五,丹尼斯没有出现。这时又传来了那首在影片中出现过好几次的无伴奏女声合唱。这首合唱在影片中每次出现几乎都有含义,比如卡琳在丹麦治病时出现过,在巴克利的葬礼上出现过,它已成为表达某种不祥之兆的代言词。突然歌声停止了,声音凝固了,时空凝固了,一切都安静了,安静得可怕,似乎有什么不幸将来到。

15.丹尼斯死了,死机失事。在丹尼斯的葬礼上卡琳突然离开,她悲痛地走向远处。随后传来卡琳的画外音,画面上是卡琳独自行走在农场各地的场景。她就要走了,要离开非洲了。这段音乐是由长笛独奏的第二音乐主题――“卡琳主题”。贯穿于整部影片的“卡琳主题”有着各种形态,它是卡琳心灵的“代言人”。这一次它显得悲伤和留恋,是卡琳在留恋非洲这块土地?还是留恋长眠在这里的丹尼斯,孤独的长笛声似乎很平静,它与卡琳此时此刻心中激烈震荡的情感形成了对位关系,这是外表与内心活动之间的对位。

16.卡琳走了,她上了火车,她离开了这片使她难以忘怀的土地。她的画外音又出现了,这时画面上是丹尼斯的坟地和两只时常出现在坟地旁的狮子。影片的第一音乐主题“我在非洲有一个农场”又出现了,这时的音乐与影片开始时的音乐形成了首尾呼应的关系。但是这次的配器与影片的开始是完全不同的,长笛悠悠地演奏着,显得平静而忧伤。这种音乐情绪既是卡琳处乱不惊的性格写照,也是为了与影片开始时出现的主题音乐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音乐写作的方式为这部影片添上了“画龙点睛”之笔。

三、结 语

我们不敢说音乐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毕竟绝大多数电影音乐依附于电影而存在。但音乐的好坏对于电影的成功与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许多优秀电影音乐已经超出电影本身的范畴,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有的电影被人们淡忘之时,它的音乐却依然回响在人们耳畔。当那段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我们的记忆就会被带回很久以前看过的某个情节,某个我们曾经为之哭泣过、欢笑过的情节;甚至情节也不复记得,但是感动依旧。

[参考文献]

[1] 高鑫.电视艺术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 李南.影视声音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3] 朱羽君.电视画面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9.

[4] 高雄杰.影视画面造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何源(1978― ),女,四川泸州人,艺术学院硕士,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