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晋侯重器之玉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晋侯重器之玉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山西古称“晋”,源于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其弟叔虞到今山西境内的唐国故地,叔虞之子燮父因唐地有河名晋水,所以改唐为晋,自称晋侯。经过几代晋侯的努力,晋国逐渐从“方百里”的小诸侯国跻身“春秋五霸”之列,称雄中原百余年。关于这段历史,在上世纪90年代被孜孜不倦的考古人揭开后,出土了大量有关晋文化的文物,其中以玉器为大宗,最为引人瞩目。

晋侯墓地出土的玉器有各种礼玉,像玉戈、玉璧、玉璜、玉圭等;还出土了大量的佩玉,有大型的玉组佩和各种串饰、单佩等;也有像玉覆面、玉、玉握等等。这些玉器时代特征明显,工艺高超,器物精美,级别高贵,属于西周时期玉器的代表作。

在西周时期,玉组佩的使用有严格的制度,使用范围仅限于王、公、侯等诸侯国国君及其夫人或有相应封号的贵族。特别是多璜的玉组佩,是区别贵贱、等级身份的标志之一。晋侯墓地出土的十几件成串的连珠玉组佩,每件都是极尽巧思,华丽无比,均代表了当时晋国的最高治玉水平。

玉人

高9.1厘米,宽3.3厘米。

1992年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M8出土。

玉质呈暗绿色。扁体,整体站立状,发饰为双龙纹组成,呈倒U字形,双龙尾在头顶部相交,卷起形成一穿孔。发冠与头部中间镂空,二龙头前部与头部和肩部相接。玉人后脑可见直发。圆脸,浓眉,大眼,宽鼻,扁嘴。身着高领衣,领下右侧开短衽,均刻交叉斜格纹,束腰,下呈梯形,中有箭镞形蔽膝,斜格纹为边,双脚的脚跟相连,脚尖上翘,整体皆为斜切刀法刻成的阴线勾勒轮廓。这件玉人袖手、长衫、有黼。黼裳为冕服而画斧纹者,与玉人黼裳之斧形相似。黼裳为后世之蔽膝,这件出土玉人上展现的服饰、发式为我们当代研究西周时期的服饰、民俗提供了依据。

玉组佩

最大璜长15.8厘米。

1993年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M63出土。

这件玉组佩整体由玉璜、玉珩、玉管、料珠、玛瑙管等共204件各色玉饰组成,整体大致有三列,以5件大小不等的玉璜为主体,主体的5件玉璜都由红色的玛瑙管和绿松石串联起来,并且基本呈左右对称排列。整个玉组佩中玉璜数达45件之多,这些璜有半环状、扇形、蚕形,有的还雕琢出鱼尾式的曲棱和凸齿,璜和珩多为两面装饰,雕琢姿态各异,头部变体,有身尾相迭的双龙纹、双首鸟纹、人龙合体纹等。组佩下端2件玉雁更是晶莹剔透,昂首展翅,生动活波。还有两件玉蚕形璜,其中一只制作很是精美。所有的纹饰多用双勾技法,用西周典型的细阴线和一面坡粗阴线相结合的粗细阴线双勾法为主来刻画主题,线条婉转流畅,刚柔相济,形象生动富有韵律,工艺精湛。出土时长达一米多,可从墓主人的颈部一直覆盖到脚部。

玉戈

长36.2厘米。

1993年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M63出土。

玉质呈黄褐色。长援起脊,内有一穿孔,两边有棱脊,通体抛光。内部两面纹饰相同,为一侧面人首神兽图案。神兽以尾支地作蹲踞状。“臣”字目,大耳,圆鼻下有一向内弯曲的大獠牙,下颌有一缕直垂至足的长髯。一臂弯曲,以手捋髯。手除拇指为人手指外,其余手指和脚趾均为猛兽利爪形。纹饰以双钩技法为主,并辅以极细的阴线。神兽头发细密,每毫米并列5~6条阴线。此戈制作精良,神兽题材诡异,纹饰深镂细刻,雕琢技艺高超,是一件罕见的玉器精品。同时代的青铜戈全国出土有很多,造型精美,但玉器戈如此精美雕刻的并不多见。在西周时,出土于墓主人胸部的大玉戈和玉圭一样,是一种端圭,用于象征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其功用是祭祀中的礼器。

玉鹿

高8.3厘米,长5.9厘米。

1993年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M63出土。

整体呈黄褐色扁体片状。玉鹿为站立状,长角粗壮,分两杈向左右平展,前杈上扬,卷成两个大圆孔,后杈向后勾曲。鹿首“臣”字目,大耳,吻部前突,短尾,整体造型为鹿昂首观望,前胸挺出,后背拱起,后肢前曲,表现了鹿在起跑瞬间时的神态。体态丰润,体趾明显。体肌以两道圆弧线表现,简练明快。造型极富活力。

玉覆面

这两件分别是晋侯墓地M31和M92出土的玉覆面。制作复杂精美,造型严谨象形。M31的玉覆面由79件形质各异的玉件组成,周边围绕大小两种三角形片。大三角形尖端向内,小三角形尖端向外间隔排列。有些玉件上有纹饰,有的玉件是利用雕琢过的材料改制而成的。周人视死如生,不仅生前佩玉,并且认为在死后玉可以保护尸体,使人不朽,所以死后有大量玉器陪葬。许多的配饰在生前使用,死后又一起随葬入棺,有的覆盖在身体上,用以保护灵魂不朽。

晋侯墓地出土的玉器,是山西博物院馆藏的精品文物,它们的艺术价值让每一个看到的观众震撼,从器形纹饰感受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它的研究价值让每一位专家学者驻足细想,感受晋文化的底蕴和厚重。

(责编: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