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略论吴瑭对半夏泻心汤法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略论吴瑭对半夏泻心汤法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0)06-0134-01

【摘要】本文总结了清代名医吴瑭在深刻认识《伤寒论》半夏泻心汤法溯源、病因病机,主治病证的基础上,对该方的发展运用,并对吴氏所订五个新方:即加减泻心汤、加减半夏泻心汤、加减人参泻心汤、人参泻心汤加白芍方、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枣草加枳实生姜方的组成、功效、主治病证等进行了评析。

【关键词】中医方剂/温病学;痞证/中医药治疗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主要用治寒热互之痞证。清代名医吴瑭参悟妙谛,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创制了五个新方。不但在处方用上有所发展,且其适应证也不但扩充,现以半下夏泻心汤为主,将吴氏所订的五个新方合并讨论如下。

1 半夏泻心汤法溯源

半夏泻心汤本乃仲景为伤寒误下伤中,寒热互结,气机雍滞之痞证而设。用以主治胃气不和,寒热互结,心下痞鞭,但满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白,或黄腻等症;其用有法度。吴氏学用古方,遵古而不拘泥,在《温病条辩》中根据温病邪热伤阴的病理特点,结合温热病多挟湿邪,所袭脏腑部位的差异,匠心巧运,独出心裁,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经过化裁,创制出了五个加减泻心汤方,用以治疗湿温病过程中出现的多种症候,且各尽其妙,赋予泻心汤法之新义。

2 半夏泻心汤类方变化

2.1 加减泻心汤:本方系泻心汤减参、草、枣等守中之品,入银花清热解毒,楂炭、木香、白芍而成。具有导滞、清热、理气之作用。主治噤口痢,湿热郁滞,证见“呕恶不饥”,左脉细数而右手脉弦,干呕,腹痛,里急后重,下痢不爽等。属湿热郁滞,气机不升,胃气上逆,木强克土之实证者。故方中银花清热解毒;楂炭祛血分之结滞;木香通气分之积滞;以白芍收敛阴气,抑制肝木,不使其克贼脾土。合为苦辛寒法。

2.2 加减半夏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去参、草、枣,干姜易生姜,加枳实而成。具有清热化湿之功。主治温病湿热并重,湿郁热蒸,胶着难解,弥漫三焦。证见胸脘痞闷,呕恶便溏,身热心烦,口渴不欲饮,舌边尖红,苔黄腻者。方中以黄连、

黄芩清热燥湿;半夏、生姜和胃止呕;枳实降气开结,使其功能复常。合为辛开苦泄之法。

2.3 加减人参泻心汤:系人参、黄连、枳实、干姜、生姜、牡蛎而成。能扶阳益胃,泻热存阴。主治疟邪伤阴劫液,气逆不降;以致呕吐、呃逆,不知饥饿,不思饮食,不大便,口渴不欲饮,口中吞酸,证属胃伤木乘,治宜寒热互用者。故本方具有救胃阳,存胃阴,兼清邪热之功效。合为苦辛温复咸寒法。

2.4 人参泻心汤加白芍方:即半夏泻汤去半夏、甘草、大枣,以人参为君所组成。方中用人参护阳,白芍护阴;干姜、枳实辛通,以燥湿泻湿;芩、连之苦降,以清湿中之热。且有平调阴阳,益胃通降,为辛通苦降之剂。主治中阳素虚,或误下或过用寒凉之品,温热未清,里虚邪陷,湿热内扰,神识蒙胧,舌苔滑,脉象缓等,

2.5 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枣草加枳实生姜方:本方由半夏、黄连、黄芩、枳实、生姜组成。具有清热化湿,化痰开结之功。主治阳明温病,邪热内陷,浊痰与湿热互结心下,固结不通,证见呕甚而心下痞满,按之濡软,不欲饮,不觉饥饿,不大便,脉滑数者。本方为苦辛寒之法。主要适于阳明湿温之实痞证的治疗,如兼虚证,宜复纳人参、大枣以治之。

3 讨论与体会

3.1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因其以半夏为君,因其能能辛开理胃,和阴阳,顺升降,调虚实,使调理胃肠,消痞除满,使其功能复常而故名。因古人常心胃混称,故“泻心”实即“泻胃”也。

3.2 人参泻心汤加白芍方证之“神识蒙胧”与神昏谵语有别。此证之“神识蒙胧”为中焦邪陷,湿热内扰,故神识仅仅如蒙,非真神昏也。彼为热入心包所致,故神昏伴有谵语。病位不同,病情有别。

3.3 痞证有虚实之分,虚痞系伤寒误下而成。宜半夏泻心汤主之;实痞乃浊痰凝聚,兼有湿热而无虚象。故以原方半夏泻心汤之半夏、芩连清热祛湿。因证属湿热之实痞,所以减参、姜、枣、草之辛甘温补,以免助湿作满;加枳实以开中焦气分之湿结,生姜以宣通胃气;合为苦辛寒之法。

3.4 吴氏在《温病条辩》中除半夏泻心汤外,还根据温病过程中不同的脾胃不和证候,广泛使用了半夏泻心汤的变方,如加减泻心汤,加减半夏泻心汤,人参泻心汤,加减人参泻心汤,人参泻心汤加白芷方等五方。 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总结和作用机理的探讨,定将会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415700 湖南桃源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