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当下艺术家与设计师的三点浮躁之我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当下艺术家与设计师的三点浮躁之我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当今艺术家设计师在市场的包装与运作下,浮躁的心态越发普遍,也由此衍生出浮躁的作品。

关键词:艺术家 设计师 浮躁

在社会分工越发细化的今天,不同门类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活跃在各个领域的舞台上,他们的创作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闭门造车和固步自封。科技与信息化在辅助其创作并包装作品的同时,也促使他们声名远播。但生活和名利的“压力” 非但没有给予他们成就感和满足感,压抑和压力反而比以往更大。浮躁的态度与作品由此滋长,各种问题与纠结也逐一显现暴露出来。

一、公众形象意识的淡薄

提到艺术家与设计师,人们的第一印象基本上离不开以下这些字眼——“另类”,“我行我素”,“感情丰富”,“灵感和直觉”等。这或许是部分设计师确有的真实写照;或许是普通人给这个群体戴上的“神秘光环”;还或许是这个群体中的个别人所向往的状态。

但艺术圈内的“鱼龙混杂”却是不争的事实。且公众和媒体似乎向来就有拿“放大镜”追随他们的习惯,大有“看热闹的不嫌事大”之势。我们也会经常听到这种报道:昨天某某女明星与某导演亲热出入某场所;今天某歌唱家的作品中涉嫌抄袭他人作品;明天就会有报道某影视名人代言了含有虚假信息的广告等等。这些似乎成了公众关注他们的一部分,成为了街头巷尾热议的家常便饭。昔日的明星或艺人当再次成为焦点之后,他们随着这些负面报道而一同陨落,留下的是人们无尽的惋惜与反思。

艺术设计师首先要成为公众的形象代言人,为艺术设计作品服务。为了完成这一光荣的职责,艺术设计师必须深入群众,熟悉他们的生活、思想和感情[1]。纵观当今中国艺术界,“德艺双馨”和“长盛不衰”的艺术家不胜枚举。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良好的公众形象、口碑和优秀的作品无疑是他们成功的基石。这些艺术家不仅保持了旺盛的创作热情,而且他们深刻体会大众人民的疾苦,长期扎根于部队、边防和劳动一线,并拒绝了市场的包装和铜臭的侵蚀,而专注于文艺创作本身,这使得他们的作品更贴近现实生活,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经典。

二、功利化的心态

纵观当今艺术与设计界,称得上大师的人非常少。但似乎人人都争相愿意被称作大师。为了这个虚无的称号,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贪多求全,为了追求卓越的影响力,他们涉足其它的一些研究领域,跨领域跨专业做研究做艺术的现象较普遍,结果是一些人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太广,真正的艺术奇才反而越发罕见。

谈及此现象,作者以为这与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意识不无关系。具体来讲,区别于西方的特别是西方近现代社会教育所具有的详细的、科学的学科或是专业技能划分,中国文人或艺术家自古尊求“博学”、“通古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等观点,而且中国文人似乎与生俱来含有那种“清高”、“之乎者也”、“自命不凡”等穷酸秀才气质,认为作为一个读书人,就应该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就算不懂也要装懂。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型社会,“农民”、“商人”、“知识分子(即读书人)”、“统治阶级”等都是有较为明显的层次界限,作为知识分子且整天衣食无忧的社会中层学者来说,文学、艺术、建筑和科学等领域就是他们的舞台,如果无所作为可能会被耻笑。但这一“殷实”的阶层人数比例却不大,所以有时,不管作品质量如何,社会也一定会为他们的成果买单。比如,在中国古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出身画家的文人同时也是建筑家。他们设计的东西虽好看但有些也经不起时间与各种意外的考验。参天的古塔毁于雷火,恢弘的宫殿毁于战乱等这样的教训太多了。

作者以为,这个群体的成功,与中国人尊崇读书人的心理,还有和国家给他们足够的项目来实践不无关系吧。而且有时,他们与统治阶级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不涉及政治”,统治阶级对他们还是很欣赏的。“封官加爵”,“赐为御用”那是常有的事儿。就这样,逐渐的,他们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作者认为以上这些表现与当今设计师的心态现状是有联系的。

三、问题作品层出不穷

当市场介入艺术,当艺术作品作为商品进行交换,鉴于种种原因,艺术作品的庸俗化和浅薄化在很大范围内不可避免[2]。艺术和设计的创作过程是一个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思考过程,好的作品重要的是对人的精神价值、永恒的文化精神的追求[3]。但在讲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口号的今天,一切好像都变得功利起来。一位外国评论家对中国艺术家曾有这样的评语:“中国艺术最大的障碍,就是艺术家商业意识过于敏感和发达[2]。”再者,电脑介入了设计,网络也日渐普及。在设计的许多环节中,模块式的设计流程取代了思考与创作的过程。这在大大加快我们设计进度的同时,也造就了大量“相同或类似”的次品设计。说它是“次品设计”是因为,在这些设计中很难看到设计的生命之魂,即创新。通过上网搜、剽窃、抄搬他人设计和论文的情况变成了家常便饭。大家足不出门就能使别人的成果为我所用,这样一来倒是省事,可质量何在?创新何在?

依作者看,要改善这种状况,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大著作和注册版权的保护力度。保护设计师和作者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更大的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二是设计师要重塑内心的创新意识,以具有独特性的作品来体现自己的价值;三是加强和完善设计团队的合作意识与机制。“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头脑风暴”进行得更猛烈,最终的作品就越经得起多数人的推敲;四是设计的前期,即方案和设计的初稿期要避免使用电脑,做到排除一切思维定式和模板作品的影响,通过“继承+创新”的模式,完成设计的前期部分。其实,作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做到以上几点并不难,但一旦跨过这个“瓶颈”之后,则又是一番新的天地,个人的境界与作品的品质都将拥有一个新的升华。

浮躁的当今社会人们的心态实难独善其身,但在国家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今天,作为引领文化潮流和塑造社会精神文明的艺术与设计师,应该摒弃浮华与功利,虚心的埋头创作,用更多好的作品来感染人、激励人、鼓舞人。

参考文献:

1. 武星宽.设计美学导论.第一版.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 李言成.关于艺术家艺术创作本真情愫的一点思考.合肥:美术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3. 黄斌.回望“经典”.北京:中国美术馆,2012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