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区域圈层要素一体化配置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区域圈层要素一体化配置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首先利用成都市三个圈层各区市县土地面积、人口密度和地区生产总值等相关数据,对成都市圈层经济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表明成都市有三个圈层,分别具有不同的经济、产业结构和人口特征。然后对成都市三个圈层生产要素流动的现状进行研究,指出成都市三个圈层生产要素流动的两大主要问题。接着研究了国内外几大都市圈的特点与要素一体化配置的规律,得出对成都市的启示和可以借鉴的经验。最后对成都市三圈一体进程中的要素一体化配置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都市圈;要素配置;圈层经济;“三圈一体”;成都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143—05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现代生产要素主要是由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组成。而各种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又形成了不同的生产业态。生产要素总是由边际收益低的地区流向边际收益高的地区(如图1所示),区域圈层一体化的核心就是要淡化行政干预,使区域经济体打破已经相对固化的分层隔离状态,实现区域要素高效自由配置,要素的长期不断流动致使各种要素收益平均化,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地平衡稳定增长。

图1 生产要素流动方向示意

成都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了实施“三圈一体”战略,凝聚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合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在成都市“三圈一体”战略实施和推进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并整合区域各圈层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统筹谋划和推进资源要素配置,使各类生产要素从分割走向融合,从固定向流动再向双向流动发展,以解决市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一、区域圈层要素一体化配置相关理论概述

1.圈层结构理论。圈层结构理论最早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提出。其主要观点是,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城市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与空间距离成反比,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以圈层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世界城市和周围地区,由内到外可以分为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内圈层是中心城区或城市中心区,基本没有大田式的种植业和其他农业活动,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都较高,地价较贵,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中圈层是城市边缘区,既有城市的某些特征,又保留着乡村的某些景观,呈半城市、半农村状态,居民点密度较低,建筑密度较小,以二产为主,并积极发展城郊农业;外圈层是城市影响区,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农业活动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与城市景观有明显差别,居民点密度低,建筑密度小,是城市的水资源保护区、动力供应基地、假日休闲旅游之地。

图2 圈层结构理论的城市圈层示意图

图2是圈层结构理论的城市圈层示意图。圈层理论总结了城市扩张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发展城市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圈层结构理论发展成为大城市经济圈构造和规划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空间规划实践,包括城市卫星城镇的规划和建设等领域。

2.要素流动与区域差异关系的相关理论。在要素流动对区域差异的影响方面,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要素的自由流动会使要素流入和流出地区的收益都得到提升,给要素禀赋与要素价格不同的要素流入和流出地区均带来收益。这种观点以新古典区域均衡发展理论为代表,该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只要在完全市场竞争条件下,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会促使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另一种观点认为,区域间要素自由流动往往会造成区域差异加大,如区域非均衡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尤其是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现实状况进行考察,认为生产要素的流动最终会导致区域发展的差异而非协调一致发展。非均衡发展理论的代表主要有循环累积因果论、不平衡增长论与产业关联论、增长极理论,中心理论、梯度转移理论以及倒“U”型理论等。这些理论都说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往往会加大区域间经济发达程度的差异。

国内学者也对要素流动对区域差异的影响进行了一些研究。如陈良文、杨开忠(2007)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集聚经济效应时,地区间的要素流动不但不能使区域差异趋于收敛,反而会促使区域差异不断拉大。

3.小结。从以上经典理论与相关研究可以看出,理想的充分竞争条件下,要素的自由流动可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使整个区域总体上收益增加。但经济模型中的充分竞争条件在现实中很难存在,因此现实中的要素流动常常会出现失衡状态,如出现区域经济的圈层化甚至以“中心—边缘”为典型形态的两极分化。可见,纯粹靠“看不见的手”的市场方式进行的不加约束的要素自由流动会形成两极分化,强化了区域发展中的“马太效应”(从前面区域非均衡理论的相关研究就可以看出),形成圈层固化格局;而纯粹由政府主导的都市圈发展在短期内是有效的,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它不能解决城市及都市圈中增长的动力机制问题,无法有效完成社会分工和市场细分,会导致都市圈层之间的不平衡增长。因此,都市圈层发展中各圈层要素的自由流动必须是市场与非市场方式相结合,即要由政府的行政干预来引导,打破既有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模式,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让区域内的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使各地的优势(如产业优势)得到充分体现,以达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同时,当政府“看得见的手”的引导、制度安排与干预初见成效之后,也要结合“看不见的手”的市场方式对已经形成的要素自由流动和区域一体化效果进行巩固,以实现要素资源良性互动。

可见,成都市“三圈一体”的实践中,除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外,需要政府制定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

二、当前成都市“三圈一体”要素流动问题研究

1.“三圈一体”背景与现实条件和基础。 (1)成都市在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七年实践中取得了较大成绩。“十一五”期间,成都市统筹城乡深入推进,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统筹城乡改革的七年实践,使城乡从“硬件”到“软件”实现了“全面贯通”,为成都市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宝贵的经验和基础。(2)成都市委“五大战略”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成都市委提出了实施“交通先行”、“产业倍增”、“立城优城”、“三圈一体”以及“全域开放”等“五大战略”,以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3)成都市户籍制度改革为三个圈层人口自由流动打下制度基础。2010年11月16日,成都市正式对外公布其户籍改革计划,宣布将彻底破除城乡居民身份差异,推进户籍、居住一元化管理,并在所有户籍居民中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福利的平等。进一步破除城乡居民身份差异,推进户籍、居住一元化管理,建立户口在居住地登记、随人员流动自由迁徙的统一户籍制度。户籍改革制度进一步推动了成都市三个圈层的人口自由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