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普洱市宁洱县中低产田地改造与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模式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普洱市宁洱县中低产田地改造与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模式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低产田地改造必须以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建设,通过分析普洱宁洱县的自然资源、耕地状况、经济和社会条件,依据云南省中低产田改造相关要求,探索出宁洱县中低产田地改造和改造后与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综合效益的建设模式

[关键词]中低产田地改造 措施 成效 建设模式 种植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S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2-0041-02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奠定基础。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9年起至2020年,分两个阶段,举全省之力再完成2000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掀起了新一轮高稳产农田建设热潮。

一、宁洱县中低产田地现状

宁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农业县,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地,茶马古道的源头,昆曼国际大通道上的重镇,是云南面向东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云南“桥头堡”建设中的前沿阵地。宁洱县辖七乡两镇,地理坐标位置为东经100°43′至101°37′,北纬22°41′至23°36′,国土总面积3670平公里方,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6.8%;耕地面积36.07万亩,2009年以前宁洱县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3.1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6.4%;中低产田地面积22.9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3.6%。农业基础薄弱,中低产田地比例大是制约宁洱县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009年根据省委八届六次全会作出的举全省之力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的决定,2009-2020年,宁洱县规划改造中低产田地13万亩,计划总投资1.25亿元。

二、中低产田地主要障碍因素

1.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现有渠道级别较低,主要采用土沟引水,加之运行时间长,坍塌、堵塞频繁,严重影响渠道输水,沿途水量不断损失,到达灌区的水量很小,灌区缺水现象严重,已成为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之一。田间渠道不畅,供水不足和排水困难情况十分严重,使田块合理轮作,冬农开发难以实施,丰富的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制约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2.田间道路不配套

由于田块分散,田间道路不配套,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不便等不利因素,造成土地利用率低、不利于机械化生产、群众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的农业生产现状。

3.坡耕地面积大

由于山区面积大,山高坡陡,大部分耕地属于坡耕地,加之历史原因,建成的梯田(地)埂高面窄、不规整、田埂占地面积大,利用率不高,耕地产出率低。

三、中低产田地改造中存在主要问题

1.项目资金整合难度大

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分散在多个部门,项目申报、审批实行归口管理,在批复时间、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建设要求等方面难以协调统一。

2.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

群众对中低产田地改造认识不足,一家一户,田块分散,部分群众在建设过程中对有些项目的实施有一定的抵情绪。

3.重建轻管现象普遍

缺乏统一的工程管护制度和管护资金,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不明确,群众自主管护意识淡薄,存在重建轻管、有建无管现象。

四、中低产田地改造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高位推动

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中低产田地改造,高规格成立了中低产田地改造综合协调领导小组,由县人民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发改、农业、财政、国土、水务、烟草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政府办一名副主任兼任中低改办主任,县农科局局长任常务副主任,为中低产田地改造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统一规划,整体推进

按照宁洱县中低产田地改造总体规划,坚持重在山区、完善坝区、先易后难、效益优先的原则,以规划为平台,以项目为纽带,重点突破,连片开发,确保改造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辐射一片。

3.深入宣传,营造氛围

以电视报道、标志牌、宣传标语、会议培训、现场观摩等形式广泛宣传中低产田地改造有关政策、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组织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召开村组干部会、党员会、村民大会,深入宣传发动,激发群众改造热情,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为中低产田地改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4.整合资源,合力建设

在县中低产田地改造综合领导协调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成员单位、各部门统一思想认识,强化大局观念,突破部门局限,加强协调配合,以规划引领整合,形成建设合力,项目共建,成果共享,形成大项目、大规模、大集中、大建设的中低产田地改造格局。

5.严把质量,注重实效

以建一流工程、创一流质量为目标,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标投标制、施工质量监理制和工程合同制管理,项目责任到人,层层明确职责,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达到云南省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标准,建成群众满意的优质工程,做到改造一片,成功一片。

6.完善机制,严格管理

制定《宁洱县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宁洱县中低产田地改造考核奖励试行办法》,把中低产田地改造列为各部门重点督查考核项目,落实激励约束机制。项目资金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实行专帐、专款、专人、单独列支管理,杜绝截留、挪用、挤占项目资金等违规行为,保证资金管理使用安全、规范、高效。

7.打造样板,典型引路

围绕“突出特色,创建精品”的建设思路,科学规划,系统设计,综合配套,高标建设,打造中低产田地改造窗口项目,把示范样板建成工程建设样板区、结构调整主导区、科技进步先行区、农业发展示范区、农民增收典型区,树立示范典型,引领宁洱县中低产田地改造迈上新台阶。

8.产业跟进,支撑发展

中低产田地改造紧密结合产业发展,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为主攻方向,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做优做强农村支柱产业,以产业引领农村经济快速增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五、中低产田地改造成效显著

从2009年云南省开始实施新一轮中低产田地改造以来,至2010年底,宁洱县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地4.8158万亩,投资3945.05万元;宁洱县累计建成不同层次的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4.68万亩(田6.73万亩、地7.95万亩),其中:750~999kg/亩1.82万亩、500-749kg/亩5.71万亩、400-499kg/亩6.518万亩,目前依然有未改造的中低产田地21.4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9.4%。通过中低产田地改造,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夯实农业基础,推进可持续发展

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夯实了发展基础,改善了发展环境,有效的提高了宁洱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农艺措施控制水土流失,减轻耕地污染,改良土壤,培肥耕地基础地力,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强了耕地产能,农业资源的利用更加科学、合理、高效。为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长期增收奠定了基础,综合效益十分显著。,在严重的旱灾面前,项目建设成果充分显示了抗灾能力

2.改善生产条件,实现降本增效

通过田、水、路、林综合治理,改善灌溉条件、机耕条件、运输条件,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水利设施建设有效地增加了水利工程蓄水量,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灌溉保证率。田间道路建设改善了农村的交通运输条件,促进了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快速提高,农业降本增效非常明显。

3.促进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

紧紧依托已建成的高稳产农田地,立足于资源开发,加快土地流转,推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改造一片,调整一片,发展一片,把产业调大,产品调优,效益调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使中低产田地改造成果通过产业效益表现出来,当年改造当年收效,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

4.加快科技进步,提升群众认识

中低产田地改造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投入加大,科技应用更加密集,农业科技含量大幅提高。大量的科技培训与应用,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了群众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认识,使广大群众意识到,中低产田地改造是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大事,是一项促发展、保民生、建和谐的民心工程,自觉自愿地参与中低产田地改造。

六、创新建设模式实现粮经双丰收

1.调产业、创模式,实现粮经双丰收

中低产田地改造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创新“烟一粮”生产种植模式,即烤烟抓钱,小春保粮,实现了粮烟生产双丰收,充分发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例如,勐先乡中低产田地改造后结合烟草公司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建设,规模8025亩,烤烟总产量24812.8担,总产值2318.7万元;烤烟收获后种植小麦4023亩,总产量80.86万kg,总产值3161.72万元;种植烟后玉米4002亩,总产量124.86万kg,总产值312.16万元。小春生产有效弥补了因种烟造成的粮食缺口,为另一项支柱产业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饲料来源,缓解了粮烟生产矛盾。“烟一粮”生产模式综合效益显著,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现已在宁洱县烟区大面积推广。

2.创新改造模式,整形与培肥并重

中低产田地改造以土地整形为突破口,根据山区特点等高设计,依山就势,大弯随弯,小弯改直,改造后的田块规整,宽度适中,旱能灌,涝能排,适宜农机作业,同时,霜降前后在整形后的田地上抢种绿肥,有效解决了以往土地整形当季土地闲置现象,通过田间调查,盛花期光叶紫花苕平均株高98cm,平均亩产鲜草2209kg,含N11kg、P2O52.9kg、K2O9.3kg,翻压后相当于施入尿素23.9kg、普钙18.1kg、硫酸钾18.6kg,培肥效果显著,创新了中低产田地改造模式。

3.低产园地改造与扶持龙头企业相结合

中低产咖啡园改造突破了以前没有中低产园地改造的局限,为宁洱县中低产田地改造增添了新的建设内容。通过对宁洱县咖啡龙头企业咖啡园管网、蓄水池、农耕道路、绿肥种植等工程技术措施和生物农艺措施的实施改造,改善了咖啡园的灌溉、交通运输条件和培肥了地力,咖啡产品品质和产量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省了劳动力成本,为生态咖啡园建设,有机产品生产和开发、生产中高端咖啡商品提供优质原料提高有力保障,提高市场竞争力。改造后2000亩咖啡园亩均增产咖啡米20公斤,年新增产量4万公斤,年新增产值120万元,建设效益显著。

4.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降低劳动强度,实施节本增效

中低产田地改造改善了农机作业条件,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了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目前宁洱县农业机械总动力21870.4万瓦特,同比增加2950.61万瓦特,增长15.6%;各型拖拉机4281台,同比增加1192台,增长34.45%;配套农机具2603部,同比增加776部,增长42.48%。上半年完成机耕机耙面积29.73万亩,机收面积0.878万亩。农业机械化程度快速提高,对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作用非常明显。机耕费用100元/亩,比畜力耕作减少260元,减少2.6倍;小麦机收费用80元/亩,比人工收获减少180元,减少2.2倍;理墒机整地费用150元/亩,比人工整理减少270元,减少1.8倍。

七、对中低产田地改造的建议

1.建立健全农田基础设施管护长效机制

研究制定统一的工程建后管护制度,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为解决管理薄弱、重建轻管、有建无管等问题提供制度保证。同时,加强宣传,增强群众自主管护意识,为工程管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积极性

充分发挥宣传媒体的作用,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深入开展宣传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和企业参与中低产田地改造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认识到中低产田地改造是一项促发展、保民生、建和谐的民心工程,自觉、自愿地参加到中低产田地改造中来。

3.进一步完善改造综合协调协作机制

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建立部门间协调一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聚集各方力量,加强协调配合,各尽其能,通力协作,确保项目到位、措施到位、管理到位,合力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