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仿拟行为的认知语用阐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本文运用范畴和原型理论、图示理论和关联理论对仿拟行为的生成和理解过程作全面细致的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仿拟。
一、引言
人们把仿拟作为一种辞格来研究由来已久,对其定义也颇多。“仿拟”这一辞格最早见于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为了讽刺嘲弄而故意仿拟特种既成形式的,名叫仿拟格。”(陈望道,1976:203)随后的许多学者,如王希杰(1983:85)、黄伯荣和廖序东(《现代汉语》,2005:258)等都从不同角度对仿拟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其中徐国珍的定义较为全面简洁:“仿拟是一种‘仿’照某现成的语言形式‘拟’创出一个临时性的新说法的修辞方法。”(徐国珍,2000)近几年,随着各种语言学理论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仿拟的研究也不再局限于辞格的范畴。有人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理论,如图形―背景理论、合成空间理论、模因论等对仿拟的认知本质及其生成理解过程。(徐国珍,2006;靳琰、王小龙,2006;么孝颖,2007;吕煦,2008;黄苗,2008等)有人则从语用中的关联理论角度试图对仿拟作出阐释。(岳本杰,2006;卢易,2008;戴玉珊、许曦明,2009等)也有人把两者结合起来,尝试用认知语用的方法对其作进一步全面的解释(么孝颖,2008)。笔者旨在综合认知语言学及语用学中的相关理论重点对仿拟这一话语行为的产生理解过程作出全面、深入、动态的分析,以期对现有理论作出补充和完善。
二、理论背景
由于涉及的理论较多,笔者不打算将其一一作出详细阐释,仅列出相关理论的主要观点及与仿拟的关系。
(一)范畴和原型
范畴是人类对纷繁复杂的客观外界事物进行分类和组织的结果。范畴化是人类认知客观事物的重要手段。通过范畴化,人们在自身与外界互动的最直接关联的基础上建立起基本范畴。原型则是人们进行范畴化时的认知参照点,是范畴的中心成员。
仿拟生成和理解的过程也是对感知信息进行范畴化、概念化的过程。通过范畴化,言者进而在该范畴内展开搜索,选择其典型成员,也就是仿拟中的本体,基于本体再创造出仿体以表达其交际意图。同样,听者理解仿拟的过程也是通过范畴化寻找原型(本体)从而顺利解读仿体,接收到言者的意图。
从以上看出,范畴和原型是仿拟行为重要的结构成分;它不仅在仿拟生成的过程中为言者确定仿拟对象,而且为听者的解码提供有效的范围及依据。
(二)图式理论
简单而言,图示就是人们认知事物时头脑中建立起来的知识表征。
曼德勒(J.Mandler,1979)认为图式即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由两部分组成:空位(slots)和默认值(default values)。空位是图式有联系有层次的知识体,默认值是在正常情况下填充空位的事物、动作或事件(赵艳芳,2001:189)。
仿拟辞格的形成过程恰恰是非默认值对空位的填充过程。仿拟中的本体可以看做空位的源泉。空位并不是和本体完全相同,而是根据仿拟类别的不同选取本体的一部分特征,或取其音,或取其义,或取其形……新的感知事物、概念、事件等则作为非正常情况下的非默认值填充到相应的空位中去。空位是本体和仿体之间的联系纽带,利用空位听者才能对仿体进行反解码,推导出言者的意图。
(三)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由Sperb和Wilson在Grice建立的推理模型上发展而来,其最新的版本是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Sperber & Wilson,1986a;1987a,b)。
语境是语用研究必不可少的因素。在关联理论中,语境被称为认知语境,指的是“交际者共处的世界”,这个“世界”在言语交际中体现为交际双方在某时、某地、关于某事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
人们的交际过程就是明示―推理的过程。言者为了达到其交际意图,对听者作出明示行为,以刺激听者向着自己意图的方向做出推理。听者根据言者的明示,即结合语境假设,依据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进行最佳相关的推理,最终识别出言者的交际意图,到此一个成功的交际完成。
关联有两个原则,即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认知原则解释了最大关联性(maximal relevance),即在理解话语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这是人类认知系统的根本属性;交际原则解释了最佳关联性(optimal relevance),指的是理解话语时经过合理努力而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语言理解的过程包括以下几部分:
a. 运用语法和词汇知识对话语的字面意思作出恰当的假设;
b.对认知语境做出恰当的假设;
c.力求以最小的努力,结合a、b进行推理,使理解符合最佳关联。
三部分并行处理,没有时间上的必然顺序。在这一过程中,听者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假设以得到最佳关联。
三、仿拟行为的生成理解过程
结合上述理论,笔者拟建构以下图示来解释仿拟的认知交际过程:
如图,仿拟行为作为一个交际过程,以言者的交际意图为始,以听者接收到交际意图为终。这里不用“接受”而用“接收”,是因为听者辨认出言者的交际意图后不一定会从主观上接受,而是取决于他对言者的信任程度。另外,仿拟作为一种辞格,由本体和仿体构成。仿拟生成过程包括①、②两个阶段,仿拟理解过程包括③、④两阶段。下面分别详细解释每一阶段的认知操作过程。
1.寻找本体
范畴和原型理论为仿拟行为的言者对本体的选择即确认提供了一个极有力的理论依据。言者根据感知对象的特点和意图,确定其所在的基本范畴,进而在该范畴内进行比较、选择,最终确定原型,找到最合适的本体。
2.拟构仿体
经过步骤1,言者找到了合适的本体,然后根据自己的交际意图,选择保留及遗弃本体的哪些部分,是仿音、仿义、还是仿形?是仿语素、仿词、还是仿短语、句子、篇章、风格?有时候可能会综合运用几种手段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决定了采取哪种手段,然后挖去本体中不需要的内容,形成结构空位,再把新的事物,即言者要表达的内容填充入相关空位中去。这样,仿体形成。
仿拟生成的过程同时也是言者创建最大相关的过程。因为言者要使自己的意图最大限度地被听者接受,就要按人类的普遍认知原则行事。那么如何创建最大关联呢?一方面,因为推理是基于相关性的,所以言者拟构的仿体应与本体在某些方面存在显著相关。这种相关可以是事物间的相似性、相反性或共现性等,而且本体应该是听者熟悉的事物。另一方面,通过尽可能的使双方的认知语境趋同来实现最大相关。采取的策略包括给出语境预设,给出本体或配合非言语活动等明示行为。双方的认知语境越趋同,交际就越可能成功。
3.关联推理
听者根据言者的明示激活有关的认知语境,运用类推、联想等认知手段努力寻找关联。听着接收到言者的信息后,其结构的某一个方面(被仿的部分)一下子激活了记忆中储存的相似结构,即本体。再结合语境,发现本体和言者的信息有着很强的关联,因此明白了言者是想用本体说明当前的事物。在某些情况下,本体和它的多个仿体间界限已经不很分明(即仿体的范畴隶属度接近原型)。听者头脑中首先被激活的也许只是仿体中的一个,但是只要他得到了与预期相符的理解就不会再花更多的努力去寻找本体。这也是最佳关联在起作用。
4.获得积极的认知效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听者找到本体后,结合本体的意思,对仿体的字面义作进一步深入挖掘、联想推理,直到找出言者话语背后的真正意图,获得积极的认知效果。这样,一个成功的交际就完成了。所谓积极的认知效果,是指加深了听者在某一个话题上的认识,消除了他的疑问,纠正了错误的认识等,必然是对听者已有的对世界的表征具有可取的修正。
四、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仿拟的生成和理解过程渗透了认知和交际原则。言者确定本体拟构仿体的过程是寻找最大关联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交际意图的过程。听者结合双方的认知语境,运用类推联想寻找本体并最终理解言者的交际意图也是遵循了最佳关联的原则。通过上述分析,能使其他研究者对仿拟这一普遍言语行为的认知过程有更好的理解。
参考文献:
[1]Sperber,D.& 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 Cognition[M].Cambridge:Blackwell,1995:39.
[2]陈望道.修辞格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
[3]戴玉珊,许曦明.英汉仿拟的关联阐释[J].语言应用研究,2009,(3).
[4]黄苗.从模因论角度解析仿拟修辞[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增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靳琰,王小龙.英汉仿拟的心理空间理论阐释[J].外语教学,2006,(4).
[7]卢易.从语用关联角度赏析仿拟辞格[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8,(2).
[8]吕煦.仿拟修辞的认知解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9]么孝颖.从图形―背景理论看仿拟修辞格生成的认知本质[J].外语研究,2007,(4).
[10]孙立华.从认知的角度看仿拟的生成过程[J].科技信息,2009,(8).
[11]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12]徐国珍.二十世纪仿拟辞格研究综述(上)[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0,(4).
[13]徐国珍.仿拟行为的认知结构及认知过程[J].语言研究,2006,(1).
[14]岳本杰.广告语中仿拟现象的关联论分析[MA].吉林:吉林大学,2006.
[1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