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化学教材为本创设问题融入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化学教材为本创设问题融入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通过案例分析,从四个方面阐述以化学教材为本创设问题融入课堂的意义、过程及方法。

关键词:化学教材;创设问题;课堂教学;学习力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11-0019-03 中图分类号:C.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教学中,如何把教材内容创设成“问题”融人课堂,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呢?笔者以人教版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为例,尝试了如下做法。

1紧扣文本

化学教材中的文本,是教材编者经过精心加工的语言文字。为了使文本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资源,发挥其更大的教学价值,教师有必要静心“品读”文本,领悟出其中的内涵和外延,再依据内涵和外延创设相应有价值的问题,并用于课堂教学。这将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长此以往,学生还会自发养成“品读”文本的好习惯,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我对教材中“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还伴随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这段文本“品读”后,分析出其内涵主要是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变化时伴随的各种现象及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等;而外延主要有物质的转化观、化学变化时的能量观等。若还采用“挖坑”的方法将其变成填空题让学生作答,学生就会成为抄写的工具。那样,学生的思维将被“钝化”,学习缺乏活力。因而,在教学时,得让学生对此文本拥有更多的思考。为此,我在教学时紧扣该文本的内涵和外延创设了如下问题:

①如何区别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②怎样才能将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

③请用化学实验或生活事例说明化学变化时会伴随的各种现象?

④化学变化时会伴随各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借助这些问题组织“问题中品读、讨论中交流、点拨中领悟、分析中提高”等课堂教学活动时,发挥出该文本应有的作用。其中,问题①引导学生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特征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更利于其抓住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问题②让学生认识到“一般情况下,通过化学变化才能实现物质的转化”,在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同时初步建立物质的转化观;问题③挑起学生对本节课和绪言课中对有关实验及实验现象的回忆,并促使他们养成联系实际生活来学习化学的良好习惯;问题④让学生认识到“物质种类及能量的变化与实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可见,这些问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实现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2围绕图片

围绕教材中的图片开发问题让学生作答,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若是围绕教材中呈现实验过程的图片开发问题让学生作答,对规范化实验动作技能的形成会有特别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氧气的性质”学生分组实验中,教材中呈现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过程。

教材中为什么要呈现此图?教学中,怎样才能围绕此图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化学操作呢?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我特创设了如下4个问题。

①看了此图,你想到了什么?

②木炭被保存在哪种试剂瓶内?为什么?

③图中取用木炭使用了哪种仪器?用小镊子,行吗?为什么?

④玻璃片为什么一直要置于集气瓶口上?

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讨论一交流”表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再去动手实验,巡视中发现快速成功实验的组别较往届不先作问题思考时多得多。反思发现:(1)对于问题①,当时学生有的说到实验步骤,有的说到实验现象(课本中为彩图),有的则说到具体操作。对此,我评价说:“大家都对,你们让老师认识了合作双赢,集体的力量无穷大。”在学生会意的笑声中,我感悟到好的课堂评价,能融洽师生感情。当然,这一过程也充分说明问题①能有效培养学生全面读图提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2)问题②让学生从本源上认识固体药品保存的方法。(3)问题③让学生知道用小镊子进行实验可能会因热传递而造成手的灼伤,在提升学生思辨能力中强化安全实验的意识。问题④则隐性规范了学生动手实验时的细节性要求。这两个问题促使学生不再盲目地进行实验探究,增强了计划性。或许,这就是成功实验的组别增多的主要原因吧!

3扣住表格

笔者认为,初三学生化学认知水平较低,对运用比较等学习方法的学习意识还很淡薄,导致独立科学分析表格习得和理解新知有较大难度。为此,教师将表格创设成问题,有益于帮助学生从表格中获取知识,运用“比较”等方法进行学习,从而最终实现学习效益的提高。因此,扣住教材中的表格创设问题也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教材中介绍“原子的构成”时,呈现了表1和表2,以说明化学事实。

教学中发现,每当教学至此,学生完成课后习题正确率总会相对较低,他们认为微观化学知识高深莫测,常常产生畏难情绪。为此,我在教此部分知识前,先认真查阅了教材中两表前后的文本,在理清了表格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后,扣住两表并结合配套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设计了以下三组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顺利习得化学知识和学习方法,使上述现象得以缓解。

(一)同学们,请你认真分析课本第70页表4-1后,回答下列问题:

①表中哪些粒子的质量几乎相等?

②表中哪两种粒子的电性相反?

③为什么原子核会带正电?

④表中哪种粒子的质量最小?原子中哪种粒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里?

(二)同学们,请你认真分析课本第70页表4-2后,回答下列问题:

⑤所有原子都是由三种粒子构成吗?请举例说明。

⑥原子中,哪些粒子的数目之间存在等量关系?由此表,你还能获取哪些结论?

(三)同学们,请你结合两表,回答下列问题:

⑦原子核所带电量的多少由什么决定?

⑧整个原子对外显示电性吗?为什么?

⑨氢原子失去电子后,其质量大约是多少?

以上组间或组内的问题之间或是紧密联系,或是相互交叉,或是逐步深入。其中,问题①、④、⑥等引领着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思考、学习;问题③、④、⑧、⑨侧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表格的能力;同时,问题④还为问题⑨搭起了“脚手架”。值得一提的是:问题④中“梯度性”的小问题,学生经过“数值比较一电子的质量最小一电子的质量可忽略一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的思维路径,可逐―正确回答。也就说,这些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小问题,有效降低了学生学习微观事实性知识的难度,他们在成就感的强烈推动下'实现思维的一次次飞跃后达到高级阶段,最终做到使其不再畏惧学习此类知识。当学生在解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对“原子的构成”也就有了一个全新的、深刻的认识。

4巧用习题

每个课题之后的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虽没有太强的综合性,但有很强的针对性。平时教学中,不仅可在原题基础上编制变式训练题,而且可根据教学需要结合学生学习现状和答题实际水平,创设出延伸性的问题让学生作答,这对夯实学生已学基础知识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很有帮助。

例如,学生在快速正确完成好课本中第95页选择题(1)之后,我想:该题除让学生巩固一下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外,还能变式或延伸吗?就此,又创设三个新问题。

选择题(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D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种类 ⑤原子种类 ⑥物质的总质量

A.①、④、⑥ B.①、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⑤

同学们,请你结合本题,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题涉及到我们已经学习的哪些知识点?

②由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我们能推出哪一结论?

③若将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和元素种类不变”结合起来思考,我们又能推出哪些结论?

通过问题①可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化学变化的实质及质量守恒原因”等知识。通过问题②③的引导,学生将对“质量守恒”有新认识(如,由“原子数目不变”扩展到“原子的个数比不变”层面上,由“原子数目和元素种类不变”引入到“元素的质量及质量比不变”的深度)。另外,问题②还对学生解答问题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后来的作业批改中发现,学生作答涉及“质量守恒定律”这一考点的试题的正确率很高,这应该归-功于学生认识了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比不变”和“元素的质量及质量比不变”的结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入以教材为本创设的精巧“问题”,对改变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实施课程改革等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将不断激发出学习化学的潜能,学会思考,使化学知识对他们不再是僵硬的记忆和提取,而是真正的领悟和内化。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7,4l,7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