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82例稳定型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82例稳定型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总结分析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表现特征及治疗。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2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稳定型心绞痛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42例,回顾分析入组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资料,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及治疗预后。结果 两类心绞痛的临床主要表现均是心前区阵发性胸痛,两者主要诱因是体力劳动和情绪激动激发,其中少数不稳定型心绞痛无明显诱因;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短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24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64-02

心绞痛指的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心前区疼痛的一组综合征。临床上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两种类型[1]。心绞痛的主要病理改变是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危险因素包块血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糖尿病、遗传因素等。现将我院收治的82例心绞痛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2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稳定型心绞痛40例(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42例(B组)。A组: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45-78岁,平均(66.8±1.2)岁;病程1-10年,平均(5.2±1.3)年。B组:男性29例,女性13例;年龄42-75岁,平均(63.8±1.8)岁。

1.2 治疗方法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本组患者根据实际病情给予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硝酸脂类等常规治疗,同时加用阿托伐他汀(口服,20mg/次,1次/天)及曲美他嗪(口服,20mg/次,3次/天)治疗2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本组患者在抗血小板、降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硝酸异山梨醇酯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曲美他嗪(口服,20mg/次,3次/天)与丹参酮ⅡA磺酸钠(80mg溶于250ml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天)治疗,共治疗2周。监测患者治疗期间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生命体征变化等。

1.3 疗效判定 ①显效:心绞痛发病次数及发作持续时间均减少3/4以上,心电图接近正常;②有效:心绞痛发病次数及发作持续时间均减少1/2-3/4,心电图明显改善;③无效:心绞痛发病次数及发作持续时间均减少1/2以下,心电图无改善;④加重:心绞痛发病次数及发作持续时间未减少,反而增加[2]。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差异在P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表现特征 ①稳定型心绞痛(A组):40例(100.00%)患者均表现为发作性胸痛,主要疼痛部位在心前区,范围有手掌大小,界限不清楚,有烧灼感;其中30例(75.00%)由体力劳动和情绪激动激发,10例(25.00%)由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等诱发。②不稳定型心绞痛(B组):42例(100.00%)患者均表现为疼痛表现形式不一的心前区发作性胸痛,15例(35.71%)伴有胸闷、气短、周身乏力、恶心呕吐等;26例(61.90%)患者由体力劳动和情绪激动激发,16例(38.10%)为自发性疼痛,无明显发作诱因。

2.2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效果 40例患者经过治疗后显效25例(62.50%),有效10例(25.00%),无效5例(12.50%),总有效率87.50%;心绞痛发作次数(2.8±1.1)明显少于治疗前(8.3±1.5),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006,P

2.3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效果 42例患者经过治疗后显效24例(57.14%),有效9例(21.43%),无效9例(21.43%),总有效率78.57%;心绞痛发作次数(3.6±1.9)明显少于治疗前(10.3±1.2),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856,P

3 讨 论

稳定型心绞痛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发病保持相对稳定的心绞痛,多由劳累诱发,发作特点无明显变化,属于稳定劳累性心绞痛,也可由不良生活习惯诱发[3]。不稳定性心绞痛包括处发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梗塞后心绞痛、变异性心绞痛和劳力恶化性心绞痛[4],主要特点是疼痛发作不稳定、持续时间长、自发性发作危险性大,极易演变成心肌梗塞。不同类型的心绞痛患者可通过心电图、心脏X线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显像检查、血管镜检查等综合检查可进行鉴别和诊断[5]。

通常心绞痛患者能生存很多年,但存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危险[6],伴有室性心律失常或传导阻滞者预后较差,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心功能决定其预后[7]。本组研究发现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临床表现皆为心前区阵发性胸痛,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都有明显诱因,且主要诱因是体力劳动和情绪激动,其发作持续时间仅为3-5分钟,治疗有效率可达87.50%;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部分有体力劳动和情绪激动诱因,部分为自发性心绞痛,其持续时间可达半小时,治疗有效率可达78.57%。综上所述,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心前区胸痛为主要表现,有明显诱因,发作持续时间仅为几分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主要表现也是心前区胸痛,但其诱因可有可无,发作持续时间较长;经有效治疗两类心绞痛患者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能得到明显减少。

参考文献

[1] 谢德君,李淑婷.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2):1453-1545.

[2] 王兵义.100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1,(07):2949-2950.

[3] 王晓群,杨南然.50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0,6(9):127-128.

[4] 段春燕.尼克地尔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探讨[J].当代医学,2013,19(6):132.

[5] 沈卫峰.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J].新医学,2009,40(2):117-118.

[6] 张琳.稳定型西安交通降脂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0):159-160.

[7] 邓江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1,3(1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