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音乐 第65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音乐是精神,是灵魂,是语言文字所难以替代的。音乐能营造最佳的、轻松而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音乐的正确选择和运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文章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是作者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自然景观、创造深邃的意境等来表达深刻的主题。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语言文字表达的不足,提高了学生听觉的感受性,使学生能敏锐感知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形象。各学科又是相通的,注意其间融会贯通,把音乐巧妙地渗透和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情操、健全人格、审美感知力是可行有效的。
·用音乐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与源泉,有了兴趣,再枯糙的学习内容都能唤起孩子的思维。如教学第二册《王二小》,在引入新课时问:"小朋友,你们爱听音乐吗?我们来欣赏一首歌曲,闭上你们的眼睛,请静静地听吧。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在听的过程中,一些孩子们随着音乐的旋律,面部表情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一些孩子随着音乐唱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入歌的意境,为体验文本创造了良好的情景。听完歌后,导入新课"小朋友,你们知道这首歌是歌唱谁的吗?"(根据回答,板书课题23王二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王二小简介)学生个个聚精会神,恰当地使用音乐,让音乐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创设、营造的特殊氛围中,调动了其情感,促进其理解,就这样一首歌曲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用音乐培养审美情感
课文中的思想情感是客观存在的,而小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低,生活经验不足,缺乏亲自的感受,和作者感情往往存在一定距离。音乐本身就是情与境的结晶,教师巧妙地运用音乐这一手段,把作者蕴含在课文中的思想感情激发出来,迁移感染学生,让学生的思想感情进入作品所展示的意境中。如在指导学生理解《二泉映月》第五自然段时这样设计:"中秋之夜,瞎子阿炳又一次来到了美丽的二泉,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清澈的泉水,淙淙流淌的泉声拨动了饱受穷困和疾病折磨的阿炳的心弦。看,他用颤抖的手操起琴弓,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畔回响起来"-《二泉映月》的曲子响起。学生听后,师问:"你从音乐里听出了什么?用一句简单的话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纷纷畅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说"阿炳用心演奏音乐,你们用心领悟音乐。请自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动作的语句,用"-"画出;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画出;找出琴声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标出。"这样引导学生由情入境,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学生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难以理解人民对总理的一片深情,教学伊始,放一小段哀乐,问学生:"听了有何感受?"生回答"难受、悲伤"。师说:"你们知道吗?总理逝世那天,举国悲哀,山河同泣,是什么原因使人民如此爱戴总理?"以音乐渲染情境,直接而有效地唤起了学生内心共鸣。再如:《灰椋鸟》这篇课文,是作者徐秀娟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写的一篇散文,理解文本内容结束后问学生:"从文章字里行间,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作者?"(爱鸟)师接着说:"徐秀娟有一颗爱鸟、护鸟的心,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不顾自然环境的恶劣,在1987年9月16日的夜晚,在夜色笼罩的茫茫滩涂上为寻找飞散受伤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年轻生命。为了歌颂她,怀念她,艺术家们还创造了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音乐响起,学生们不知不觉进入歌曲意境,有的孩子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语文课堂插上音乐的翅膀,使学生内心充满了感动,在课堂结束时欣赏相关歌曲,加深了学生情感的体验。正如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所说:"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
用音乐培养审美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特有的天赋,人们在科学、艺术、哲学创作时,想象力占有重要地位。儿童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是语文美育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而音乐在某种意义上则恰如其分地充当这种"诱因",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在语文教学中正确选择和运用音乐,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听觉感受性,激发学生审美想象力。如:《小小的船》一课,配上音乐《小小的船》,孩子们想到自己飞到美丽的天空中,去数星星,和太阳公公对话。师:现在你们已经坐在了月亮上,睁大眼睛看看,你看到了什么?让我们轻轻地唱起来——"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这样的意境中,孩子们的思维、想象、表达都升腾起来,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又如:《荷花》一课,引导学生理解"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先欣赏满池的荷花,它们姿态各异,让孩子们随音乐翩翩起舞、轻盈旋转,随着想象驰骋,学生进入荷塘美景中。接着紧扣"我仿佛也成了······"让孩子用脑去辨别,用心去感悟,孩子说到"我仿佛也成了一只青蛙······""我仿佛也成了荷叶·····"等,在想象中,孩子的思维激活了,他们浮想联翩,妙语惊人,文本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一排排死的文字活了起来。以音乐为手段,不仅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力。
用音乐培养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他们获取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教育家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一定要钻研教材,挖掘教材里有利思维训练的因素,通过语文课的教学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绝大多数是优美的绝句,有的寓意深邃,有的富于哲理,有的寄情山水······运用音乐,指导学生阅读好这些诗篇,可拓展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语言,陶冶他们的情操,发展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如: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上课伊始,就努力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以优美动听的古曲、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描述将学生引入古诗的意境。然后屏幕出示张晓风的《不朽的睡眠》片段,让学生配乐朗读,了解了他因落榜,内心的愁绪造就了一首千古绝唱。那"半夜钟声到客船"是表达什么呢?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新的灵感。学生通过文字尽情展开想象,与诗人一起"愁",领略了古诗的语言美、蕴含深。又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名诗时,特别是最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一首古琴曲《高山流水》的高潮部分,高亢激昂的琴声把瀑布从高山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这种生动形象的音乐气氛中,虽没有亲眼目睹瀑布的场面,但也感受到瀑布的气势了。接着让学生说说看到的瀑布是怎样的?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两句诗意的理解就更加透彻了。在恰当的音乐背景衬托下,学生不但深刻地理解诗意,理解了诗之美,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又如学习《游子吟》,问"临行密密缝"这是怎样一种情景?随着音乐,课件出示"游子吟"内容场景,引导学生描述,感受伟大的母爱。最后,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妈妈是怎样关心自己的,然后,鼓励学生创新,用"古诗新唱"形式或自己写诗句来赞美歌颂母亲。总之,古诗具有意境美、节奏美、韵律美,如果将其与音乐、美术、舞蹈等结合起来,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语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对学生的影响是"春雨润物,悄然无声"。音乐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技巧是个复杂的问题,教师只有在深谙教材的内蕴,加强音乐艺术修养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运用,才能发挥音乐在语文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