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代学生需要传统文化的"精神补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代学生需要传统文化的"精神补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当下的学生生活在价值多元的社会现实中,面对社会现象的纷繁复杂,面对离异家庭的增多,面对学业的压力和竞争,面对各种诱惑,心存困惑、焦虑、矛盾、空虚,往往辨不清方向,看不到未来,感到无所适从,抑或沉迷网络,抑或狂躁不安,抑或沉默寡言,抑或得过且过,精神上缺乏支撑,难以自立。作为育人为先的学校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起给学生精神补钙的重任,力图努力使他们"人当是人,中国人当是中国人,现代世界的中国人应当是现代世界的中国人"(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新儒家主要人物)。

关键词:当代学生 传统文化 精神补钙

学校精心培育学校文化,将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经过反复学习、深入思考、再三论证,参照儒家伦理发展的历史,萃取民间笃行的伦理精华,借鉴东亚地区的实践经验,吸收当前儒家理论的研究成果,我们确定以“仁、忠、孝、诚、信、义、礼、耻,勤、宽”为核心内容的“精神补钙”,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涵养学生,使他们成为精神丰满的人。

一、十个德目内容的展开和丰富,帮助学生能懂、能悟、能行

1.“仁”──善心善行的基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上》)。在此,“恻隐”或者“不忍”情感的显现,是“仁之端”即仁爱的发端。因此,仁就是出自于内心专使别人获益的一种美好动机的表述,仁爱乃是所有一切的大本大源,仁是人们一切善心善行的基元。人固有“仁心善性”,学校就是要使学生尽其仁心尽其善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心从自身做起、从当下做起,做到“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2.“忠"──尽己报国的责任

忠,是一种责任意识,用责任理解“忠”,就能够扬弃其过时的“愚忠”,弘扬“忠”的精华。人要对自己、人生、家庭、单位、社会、国家负责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做到尽心尽力,竭尽所能;对今后自己从事的工作要负责任,做到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对同学、对朋友要负责,做到“为人谋,而不忠乎?”对人民、对国家,要忠心耿耿,做到精忠报国。

3.“孝”──生生不息的爱心

孝乃德之本。孝,是形成其他品德的起点与情感基础。孝是社会和谐之源,无孝难有天下和谐。孝道,是血缘亲情之伦理,它具有永恒性,并能延伸到整个社会。爱己、爱人、爱家庭、爱社群、爱国家、爱和平、爱天地。孝育,是爱的教育,是人性的教育,“愚孝”是束缚学生个性发展的精神枷锁。

4.“诚”──求真务实的品质

诚,一是真,二是实,它是人的一种内在品质,是人类精神境界的一种追求。真与假对立,实与虚同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当下以假乱真、以虚代实现象时有发生,要开展“诚”的教育,强化“诚意”。

5.“信”──立身兴业的基点

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睦,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固有的道德文明,而且具有普世性。若不能"言而有信",社会难有和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义”──人间正道的向导

义,是"应当"、"合理"、"善"、"美","义者,宜也"。义,是人生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身正气。义,是价值观。在义与利面前,重义轻利,以义取利,反对见利忘义。义,是利他奉献。义举行善,无私奉献。义,是一种道德境界,高尚人格。人生观、价值观和奉献精神的教育,就是"义"的教育。

7.“礼”──人际文明的规范

礼,是明人伦、守分寸,显平等,是人际文明的规范。博文约礼,礼是规规矩矩的做人。礼是自敬、敬人,敬是礼的灵魂,敬生礼、礼生和、和为贵。明礼而守法,礼,是法律的前身,法从礼生。礼是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国家的文明与尊严的象征。行礼,重在“明礼”,要知道“不学礼,无以立”,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8.“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耻,是耻辱。知耻,是人性以及人类文明程度的标志,是人与禽兽的重要区别,“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耻,是一种道德心理,知耻,是明善恶、知是非、辨美丑的一种道德判断,它既是个体一种品德素质,也是个体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一种内在机制和动力。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有了羞耻之心,就可以自觉地不去做各种可耻之事。,就会无所不为。不知人间有羞耻事的人,容易成为无恶不作的之徒。知耻之心,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教育和培养形成的。

9.“勤”──成就人生的关键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勤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关键,凡事以勤为先,勤能补拙,只有通过勤奋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所谓“业勤于精荒于嬉”。勤与刻苦连在一起,作为新生代的学生,家庭条件优越,缺乏的往往是勤奋与刻苦,遇事不能持久、三天打鱼,两天撒网,事情往往半途而废。勤往往与俭相连,“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虞书・大禹谟》)。“俭为德之恭,侈为恶之大”(《周书・韦孝宽传》)。“为政之要,曰公与清;成家之道,曰俭与勤”(宋・林逋《省心录》)。“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2104年》),光俭不勤无源水,光勤不俭水断流。“人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

10.“宽”――心灵安宁的前提

“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宽容的解释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宽容即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我们自己。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其实,我们生命中就多了一点空间。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会有关爱和扶持,才不会有寂寞和孤独;有朋友的生活,才会少一点风雨,多一点温暖和阳光。其实,宽容永远都是一片晴天。宽容就是忘却,宽容就是不计较,宽容就是在别人和自己意见不一致时也不要勉强, 宽容就是忍耐。“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

二、十个德目的主要教育策略

学校为了让学生具有为人的基本德性,通过渗透、浸润、无痕的方式进行化育,通过各种活动载体进行传承,期望他们带有中国文化基因的人,一个堂堂正正大写的人,一个现代世界的中国人。我们的主要策略:(1)寓教育于文化熏陶之中;(2)寓教育于系列活动之中;(3)寓教育于习惯培养之中 ;(4)寓教育于校园景观之中;(5)寓教育于系列评比之中;(6)寓教育于家校合作之中;(7)寓教育于仪式举行之中;(8)寓教育于课程学习之中。

三、十个德目教育的活动层级设计

按照学生在不同年段道德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对"十德"教育的布局做出了设计:

初一年段,进行孝(爱心)、礼(明礼)、勤(勤奋)、诚(诚实)、耻(知耻)"五德"教育。体现了贴近生活、易懂易行,知行统一,重在行为习惯的养成。

初二、初三阶段,进行仁(仁心)、忠(责任)、信(信用)、义(奉献)、宽(宽容)"五德"教育。体现了关注社会、理性思考,强调公民意识,重在道德价值认同和道德境界的培养。

希望经过若干年的连续教育,每个学生若能在仁、孝、礼、勤、诚、耻、忠、信、义、宽这十种美德上面有所修炼与成长,就能成为精神不缺钙的中国人、以至国之栋梁。

四、十个德目教育的活动示例:春节开展"过中国年"的活动

1.价值:以2014年寒假春节为教育时空与载体,以孩子为中心,向家庭、社区、社会辐射道德文明。

2.主题:心中有人、目中有事──自我道德教育行动

3.内容:初中生:说三句话:您辛苦了、您好、新年快乐。做三件事:拜师、礼让、助人。要到小学母校的老师家里去拜年──让老师感到自身价值和欣慰。在公共场所要礼让,对于需要帮助的人进行力所能及的帮助。

4.养成:尊长敬师、礼让助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5.理念:知中行、行中悟、悟中从。知行统一、净化心灵。

6.模式: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各校独自设计教育方案。

7.要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活动,总结成效。

当代中国正处于急剧转型、高速发展的时期,国家用30余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历程。但是不可否认,在高速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中社会两极分化、惟利是图、、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等问题是任何国家现代化过程中都难以完全避免的;而价值紊乱、诚信缺失、心态冷漠、人伦失范等等问题,则是传统文化断裂,社会转型急剧所造成的中国特有问题。传统优秀文化的特别是儒家文化在学校中的传承是当务之急。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无论如何变化,总会有一些基本的东西不能变,或者说不会变,这样才能保持其特有的民族性和社会稳定性,而这些东西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髓,也是中华人民的终极价值,让学生拥有基本德行,成为精神不缺钙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