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文化视角下看国俗语义翻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文化视角下看国俗语义翻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国俗语义是语言中最为凝练与最具民族特色的词语,由于中英文化差异较大,使其翻译有一定的难度。本文从中英文化差异入手,提出几种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跨越文化障碍,促进国际交流。

[关键词]国俗语义 文化差异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046-02

引言

国俗语义是指在词汇的概念意义上添加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地理环境等文化色彩的语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使用该语言的人民的文化密切相关。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的文化差异首先通过国俗词语表现出来。如“熊”在汉语中有“愚笨”的国俗语义,“你真熊”即说“你真笨,你真窝囊”。“熊包”或“熊包蛋”喻“无能的人”。而英语词“bear”主要指“饥饿,脾气暴烈的人”。再如,“鱼”的国俗语义为“坏人”,“鱼龙混杂”指“坏人与好人”混在一起,表示假的东西。“鱼目混珠”喻拿假的东西(鱼目)冒充真的东西;“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表示受人宰割。而渔业发达的英国中“fish”则表示特殊的人、家伙,并无贬义色彩。可见,充分认识国俗词语的文化差异对国际交流有重要的作用。译者在研究国俗语义英译的同时,需要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加以发掘和阐述,从而一起克服不同的语言差异,实现跨国交流。

一、文化差异

国俗语义的非对应源于文化词间的差异性,因为语言同文化密切相关,所以研究国俗语义的同时一定要把握好文化差异。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民情风俗,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得原文中很多民族色彩的内容无法用另一种不同的语言原汁原味地传递出来。

(一)不同的历史文化

语言的发展直接起因于历史情况,中国与英国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这决定了汉语与英语国俗语义的差异。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以皇权统治为中心的封建文化熏陶和影响中国人民的心态达三千余年,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而英国可以算是西方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它在公元7世纪才开始建立封建制度,从1640年就逐渐向资本主义发展,基督教文化和西方哲学是英国文化的主体。如希望获得成功时,中国人常念到菩萨保佑或上天保佑,把菩萨和天作为精神支柱,因为佛教在中国的影响深远,信佛的人拜菩萨或天地。而英国人多信基督教,他们的偶像是上帝,所以常常有“May god bless me (上帝保佑)”。

(二)不同的民情风俗

中英两国民族的风俗习惯有许多不同,两种语言中的国俗语义也有各自民族风俗特点。例如,中国人通常对新郎和新娘说“恭喜”时,可能译成“congratulations”。但如果是对英国新娘说就不能译成“congratulations”。因为对英语民族来说,“congratulations”一词有一层含蓄意义,是针对某个经过多番努力取得成功的人来说的。如果对新娘说“congratulations”意味着讲话人祝贺新娘经过多方努力得到一个男人当丈夫。听了这话以后新娘不可能愉快。可以换种恭喜法,如“I hope you will be happy”或“I wish you every happiness”。

(三)不同的地理环境

中国是以陆地为主的大国,中国人民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很大的比例。生产活动及经济活动主要依附土地,因此在汉语中有许多农谚,数量堪称世界之最,它们是我国农民群众从世世代代的生产劳动中得出的生产生活经验的结晶。例如,现今流行的“麦要浇芽,菜要浇花”,“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黄金”等等农谚。而英国西靠大西洋,东临北海,南段隔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分开。其岛国属性决定了渔业、造船业、海运业在经济中必然占很大比重,而国俗语义很大一部分来自人民的生产实践,因此在语言表达上他们所联想的自然是与海上有关的事物。尽管一些表达法起先只是水手们的术语,但因其表达力强,逐渐被陆上的人采用,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比喻相类似的事物,最后成了家喻户晓的习语。例如,to go with the tide(随波逐流),in the same boat with(共赴生死),all at sea(一片茫然),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to sink or swim(不论浮沉),to know the ropes(内行),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海员、水手之间常用“on the rocks”来表示船“触礁”,现在多用来比喻“处于困境”之类的意思。

总之,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地理环境不同,每个民族的国俗语义也都有它不同的民族特色和不同的表达方式。

二、翻译策略

由于汉语和英语国俗差异的表现形式是具体而形象的,其内容也是多方面的。翻译时,要尽可能考虑不同的语言差异,找到等值的传递话语信息的最佳方案。

(一)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做逐字逐句的翻译。通常在翻译句子或词组(或更大的意群)时使用较多,它主要用在原语与译语体现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意译强调的是译语文化体系和原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

纵观汉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汉语中的“龙”有很重的文化意义,是“高贵,庄严”等义。而其英语中的对应词“dragon”的文化意义是“怪物,魔鬼,凶残”等意思。因此,“望子成龙”不可直译为“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应意译为“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

(二)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不引起联想误会,在保持原文信息的前提下,力求使译文与原文在选词用字、句法结构、形象比喻及风格特征等方面尽可能趋于一致,译文和原文常用相同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并且产生同样的效果。由于各国的民情风俗不同,国俗语义所代表的古诗意象也不尽相同。如斯奈德将杜牧《秋夕》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译为“On the stairs of heaven,night's color,cool as water;She sits watching the Herd-boy,the weaving――girl stars”,简直是按中文原诗的词语排列译出。斯奈德试图通过直译翻译手法来再现中国古诗具有的简洁含蓄等特征。再如:斯奈德将柳宗元《江雪》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译为A single boat――coat――hat――an old man!/Alone fishing chill river snow。除了按照原文字序译出之外,译者还试图运用空格与标点符号来呈现原诗的意象美,增强译文的表现效果或有意省略其间的关联词语,模糊其空间关系,末行没有主语等手法使译文读者更易于产生丰富的想象,更易于参与诗歌所展现的意境。

(三)代替法

代替法指在保留原文交际意义的基础上,用译文中某个概念意义不同但文化意义相近的词代替原文词的方法。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有些季节词所表达的语义,在另一种语言里需要用其他季节词来表达,运用代替法来达到这种季节词之间的交叉转换翻译。

例如: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In autumn breeze,and autumn rain,lonely banana trees.Tremble outside the window screen. (许渊冲译)

英语词autumn主要的国俗语义是宁静与快乐,breeze意为wind,esp.a soft wind(微风),如spring breeze(和煦的春风)。Autumn breeze表达欢快之意,这与原诗不符。因此,许译未能把原诗中秋风秋雨的凄凉寂寞之意蕴表达出来。不妨用代替法改译如下:in winter wind and rattling rain,lonely trees tremble outside the window screen。

三、结语

国俗语义的文化内涵既有相互重叠的部分,也有难以吻合的层面。笔者研究汉英文化差异的目的在于提高译者对汉英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便恰当地根据译文文化进行调整,从而使译语与原文获得类似的交际效果。译者只有最大限度地补足其互缺的内容,或译意,或直译,或代替法,才能使译文臻于完美,提高国俗词语的信息度,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吴友富.国俗语义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王德春.汉语国俗词典[C].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

[3]陈小慰.语言•功能•翻译[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4]许崇信.文化交流与翻译[A].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6]吕叔湘.英译唐人绝句百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7]杨宪益,戴乃迭.古诗苑汉英译丛•唐诗[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8]许渊冲.唐诗一百五十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9]文殊,王晋熙,邓炎昌.唐宋绝句名篇英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