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点亮新年幸福之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点亮新年幸福之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千年来国人最为重视的春节来临了,新的一年又已经开始。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

春天给人新的希望,春节给人快乐的光芒!

如今,我们的春节依然是最盛大的节日,仍然是最欢乐祥和的节日。

承接过去与未来的时光

我们曾经想极力追寻淡去的年味!

看看这些年春节经历的变化,让人欢欣慰藉:曾经在大都市被禁放的烟花炮竹又开禁了;曾经只在农村里坚守的祭祀活动,在都市中的家庭里也逐渐回归了;曾经被淡忘的掸尘扫房着新衣,又回到了许多人的心里,那些曾经被都市遗忘的年俗又――被重拾……浓浓的年味儿逐渐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华人聚居地弥漫。

华夏文明的年俗文化丰富多彩。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中国还有55个少数民族,虽然他们有不同的语言、文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如达斡尔族的年年高,蒙古族人酒肉不尽,壮族的迎英雄,布依族的姑娘抢挑第一担水,哈尼族人荡秋千,傣族人掷糠包,都是其春节特有的民族风俗。

早在原始农业社会时期,长期耕作实践中,华夏祖先就发现了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时观测出天体运行与地上农作物生长之间的规律,并在夏、商、周时期,就形成了历法的雏形。自此,每年的第一月称正月,为岁首。到了汉代,百姓们经过了春秋战国四分五裂的局面,秦朝的苛政统治的痛苦,终于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社会逐步稳定,经济日趋繁荣,于是,“年”作为节日正式确定下来,作为岁终庆祝和新岁祈福的日子。王安石《元日》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居苏;千门万户瞳瞳曰,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古代人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追溯年俗的历史渊源,可以发现年俗文化就是人们追寻心灵皈依的文化。自古以来,人们怀着感恩的心,谷熟收藏之后,首先想到的是酬谢神灵的保佑、祖先的庇荫,又心怀希望,祈祷神灵、祖先庇佑来年五谷丰登,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供奉祈福。从腊八到祭灶,从除夕、新正到元宵,腊祭、掸尘扫房、贴春联年画、换贴门神、团年饭、守岁、开财门、放鞭炮、拜年、逛庙会……这些年俗活动营造出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寄寓着美好的愿望。所有欢乐气氛的营造,都是为了忘忧,为了祈福。当年俗活动代代流传,就衍生出越来越多的传奇故事。那些传奇故事,无论是“迎春曰掸尘扫房子”、除夕的“击鼓驱逐疫病之鬼”,还是“年兽”故事、放炮仗来由,等等,都是人们免灾求财的善良心愿体现。

如今的新年活动越来越丰富了,传统的内涵却没有改变。欢乐是这个盛大节日的中心主题。人们仍然在极力营造欢庆气氛,所有的活动都围绕欢乐祥和的主题进行。

这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这是中国传统的魅力,欢庆活动带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日益丰富,日益锁扣人心。这也是文化传承的力量,健康内涵得以流传下来,日益发扬光大。

幸福,就是在文化渊源里找到心灵的归宿。而春节还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她是承接过去与未来的特殊时光。这样的时光,正是清除尘垢的时光,正是播种希望的时光。清扫了尘垢,把一切烦恼忧愁放下,把一切压力开,用欢乐装点自己,新的一年就有了好的彩头,美好的希望就有了好的开始。

最重要的其实是心灵的除旧布新,一切的形式,都是为了心灵获得解脱与拯救,为了心灵的皈依。

幸福味道需从心底流淌

小时候,对新年怀有太多的憧憬。这些憧憬来自于对美食、对新衣服的渴望,来自于对父母长辈爱怜眼神的渴求,来自于对自由自在玩耍的向往……

如今,跟人谈起春节,很多人都没有了感觉。因为我们都已经是成年人。成年人的世界总会少了许多欢乐。如今的成年人好像缺少欢乐的基因。

1980年以来,中国的GDP以年均9.3%的高速度增长,在东亚创造了新的经济奇迹,然而,整体的人文发展情况却呈现出与GDP增长不协调的逆态势,基尼系数早超过了0.4的社会失衡临界点。国人幸福感在过去几十年中先升后降,表现出与经济发展轨迹之间的非同步性。尤其是最近10年,社会结构转型加速,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日益全面触及深层利益,一方面社会分化程度加大,贫富差距日益凸显;另一方面,人们需求层次日益提升,需求标准不断升高,使人们满足感减少,日益焦虑;资源相对短缺、竞争加剧以及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也大大增加人们的各种压力感。

一个社会的整体浮躁,一个时代的无助与迷茫,让人们在精神上承受着无助的空虚、安全感的缺失,导致持续不断的压力如潮涌般压迫人们身心。在这种压力之下,人们的心灵失去自由,再没有童年时无拘无束的思想和行为。

本刊做了一份370人次的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约10%的高收入阶层(年薪20万元以上),20%中高收入阶层(月薪8000~15000元之间),40%的中等收入阶层(月薪3000~7999元之间),10%的低收入阶层(月薪3000元以下),20%的农民。调查发现,城市居民对过春节的向往程度跟收入高低关系不大,反而是农村居民更喜欢过春节;对年俗文化的了解也不跟收入和文化水平呈正向关系,农村居民更热衷于“过年的传说”和过春节的传统形式、仪式。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由”。过去的人们因其朴素的思想,小孩因其单纯的天真,在心灵上反而更少有挂碍。他们的心灵更容易获得自由,更容易感受到喜庆的氛围,更容易充满憧憬,更容易有美好的梦想,更容易获得满足。但现代的成年人却无法如此纯真。

记者随机找一名八零末问问,答案让人倍感凄凉。

他说:我们刚刚踏入社会,就面临了太大的就业压力、住房压力、出行压力、后代的教育压力……压力的背后,又是社会的极度繁华,贫富分化,“造星”风潮,捷径意识……我们的身心背负了如此多的东西,又如何能获得自由?过年,实在在我们心里搅动不起波澜。表象的繁荣,已经在平时的日子里都有过经历,一时的喜庆解不了心中的烦忧,热闹的背后是对未来迷茫的焦虑。也许,现在春节的意义,对于我们就只能成为一个假日,像其他节假日一样,可以有一刻闲暇的一些日子,让自己长期紧张的神经放松一下。

其实,我们可以转换一下思维。一个人不能改变社会,但每个人都能改变自己。

我们需要对幸福的憧憬,需要心灵的港湾。农耕时代的人们,对幸福定义简单而执着,愿望美好却很简单,只是祈求一个好收成,生活安定、少病无灾。人们祈福,祈求的是生活的和谐幸福。现代的人们生活水平超越古时不知几何,把生活定义简单一些,满足感就会更多一些,就能自心底流淌出幸福的感觉。

那样,我们就能感觉到,在春节,

除了能够拥有休闲时光,还能够拥有亲人团聚合欢,还能够拥有梳理一年的心路历程,清洗一下心灵的尘垢,还能够感受欢歌笑语,还能够看到新的路途,在新年里,可以更用心地感受生活。即使找到一点童真的梦想,也能充实自己干涸的心灵,拾起一点点怀念,也能助力心灵对幸福的憧憬。

有希望才有信心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了解一些我国的传统文化,就新年来说,需要理解年俗文化的内涵。传统节日是文化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解读我们的传统年俗文化,就不难发现,小时候,父母的拜祭与供奉,更多的是在传承一种信念,从而从心灵深处获得一种持久的希望。

中国古代为什么社会结构异常稳定?就是因为在精神层面上基于二元信仰,各负其责,各行使其权力意义,保持其精神的一致性和凝聚力。春节,国祭天地,朝廷皇帝要上对天地敬畏,下对庶民恩泽;家祭祖先,上对先人感恩,下对后代教诲,都体现着神圣的责任和强烈的宗教道德精神。

中国传统的文化有太多的断层,许多文化流传的意义,在近几代人成长历程中,已经离弃得太远太远。

因为断层,缺少了一脉相承的延续,渐渐丢失了我们民族的根,失去了我们赖以自信的主心骨,也失去了生活的信念。事实上,信念的缺失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的整体弊病。一些外国人评价,中国人缺乏信仰,也多少有些道理。

对此,我国当代的许多学人也忧虑重重。记者曾经跟学界前辈闲谈,他们认为,现代人似乎有更多希望和憧憬,但大多只是无妄的欲望,因为缺少生活的信念,也因为文化传统断层,多数人都找不到心的方向,实现的过程变得越来越艰辛。人们大多只有不安和恐惧,而不了解自己到底想要在生活中得到什么,自己的生活意义是什么。当人们被高房价、高物价、看病难、教育难等“绑架”之后,也被心魔“绑架”了。因此,当一年结束,一切也都无法放下,许多人无法除旧,更加无法布新。

所幸的是,我们已有贤哲在重拾年俗文化的健康传承,并开始大力传播。他们希望通过年俗文化的回归,重新寻找回国家与民间社会的精神寄托与信仰,重新寻找回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庶民百姓应有的在天地间安身立命,“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地”的信念。还有一些一直坚守春节传统习俗礼仪的长者,一直在通过感受年俗文化传统中的非物质文化细节和神圣仪式感,守护自己的精神园地,为自己的生活织就一张恒久的精神暖床。因为对生活充满信心,充满希望,因此,总能点亮新的一年、新的一天的幸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