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真该和孩子做点无用的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真该和孩子做点无用的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每当我跟别人介绍起我家老三在家养过的那些生物——鱼、蟹、虾、红娘华、独角仙、蚱蜢、螳螂、蟑螂、竹节虫、金龟子、蝴蝶、果蝇、乌龟、兔子、小鸟、仓鼠、蛇……以及十几种植物时,大家总会在惊呼后发出同样的质疑:“你怎么能让他花这么多时间做这些无用的事,他哪儿还有时间读书啊?!”仿佛,养这些小东西都是不务正业、不重要的事,只有读书才有用,也是孩子最应该做的。

无用的事会慢慢“发酵”

老三上小学一年级后,我发现他不但个头比一般孩子矮小,理解力也比较弱。例如:考卷上的选择题,他不能明白要在题目下方的4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总觉得照抄题号就对了,所以第一题写 1,第二题写 2……到了第五题答案就变成 5,第六题当然就写 6,以此类推,让我们哭笑不得,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慢慢让他明白。可想而知,这个孩子在学业上必定是落后的。

在这样的状况下,我选择不带他去上补习课,不逼他写更多的作业,不做更多的练习题,更不用诱惑或打骂来督促他提高成绩,而是从他有兴趣的昆虫、动植物着手,和他爸爸一起,陪伴他、协助他一起养育各种“小东西”。因为我相信孩子这个时候不是不愿意学习,只是他在系统学习和考试上还没有作好准备,但这不代表他完全无法获取知识,无法学习。也许有很多跟我家老三同龄的孩子,属于那种在考试上一点就通的,但他目前却怎么也不通。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他终究会明白,只不过会晚一点。但他对动物、昆虫这些“无用的事”,却不点就通:走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他总是可以看到蚱蜢、螳螂的踪迹;走在树林间,他能听到蜥蜴在跟他打招呼;他能知道何时家中养的蛇要脱皮了 ;鱼生小宝宝该怎么准备 ;沉寂 3 个多月的螵蛸将会生出三百只小螳螂……

因为老三具备着丰富的昆虫知识,被班上的同学尊称为昆虫博士,这也是他成就感和自信的来源之一,完全没有因为在班上成绩排名不理想、身材也最矮小而受影响。上了中学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报社的电子新闻部知道了他的故事,特地来采访他;教育单位制作的“在家养宠物”单元,也为他拍摄专辑;甚至学校老师也要他在全校的大会上作饲养昆虫的专题演讲……这些效应都是当初始料未及的。

无用的事是更多选择

总是有很多孩子,若是在学业上没有成就,就被看作一无是处,他们因此也活在自卑之中,有时为了去寻找自我价值感,还会沉迷于网络世界。但是,如果我们家长能在孩子的学业之外,帮他探寻一条可以尽兴发挥兴趣和才能的路,就会为他的人生打开另一扇窗。

事实上,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足够的条件和能力,也不是每个父母都有充足的知识和环境,可以让每个孩子都达到一般人所谓的成功,个人的特质、智能不同,若硬要逼孩子用他不擅长的方式学习,就好像要乌龟去参加田径比赛,要小鸡学老鹰高飞一般。不是有脚就可以跑快,有翅膀就可以高飞,只有了解孩子擅长的部分,并从此着手,然后才能渐渐地把他不擅长却可开发的部分引导出来。但是,孩子擅长部分的萌芽,经常会被父母认定为是“无用的事”,比如喜欢养小动物,喜欢在户外和小伙伴傻玩,喜欢看点无用的杂书甚至胡思乱想……

有时候我在想,若是孩子能早点理解考试这回事当然好,但若不能,不一定要按住每个小孩在数学、语文、英语的成绩上纠缠不休,可以带他做点无用的事,等他慢慢去领悟学习和成长。其实很多事都是有共通性的。最怕的就是被考试挫败而慢慢毁掉自信和好奇心的孩子,可能他以后就算有了学习和考试的能力,也不想再读书、学习了,那损失可就大了。

无用的事让爱更完整

我相信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当父母用自己太多的期待和过于功利的方法去爱时,孩子是收不到的。在不了解和接纳自己孩子真实状况的条件下去爱,还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冲突和误解。孩子是需要带着家人的爱前行的,父母给予的安全感可以帮助他面对人生的各样风浪。但是,只有一路以接纳和理解为基础的陪伴,不把他与别人比较,不责备学习速度慢或成绩不理想,不压抑天赋和兴趣的爱,才能在家庭中滋生出真正的信任与安全感。

我家老三在小学五年级时,第一次拿到学习进步奖。他说当时虽然家人不在身边,但他的脑海中却浮现出全家人为他喝彩的画面。其实那些喝彩是我们平常一直在做的,他确信自己无论表现如何,我们都会无条件地爱他、陪伴他、引导他。

这些“无用的事”虽然对他当时在学校的考试没有任何直接的帮助,但却在慢慢意想不到地发酵,而且越来越美好。

关爱永远比成绩提高重要,快乐和自信比名校重要,家人之间的情感比教育重要。如果很多“无用的事”是一种关爱,是可以给孩子快乐和自信的事,是在滋养着家庭的爱和理解的事,那么真该和孩子做点这些无用的事了。

故事和点评

如果一个孩子学习不怎么样,就爱干点无用的事,比如常年泡在动物园里看动物,看那些和成绩提高半点关系没有的动物书,会怎么样呢?好吧,用张劲硕博士的成长经历来缓解一下你的育儿焦虑症吧!

故事1 喜欢动物有什么用?!

张劲硕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博士,主攻蝙蝠等哺乳动物的多样性研究和保育在科学松鼠会的网站上,有关张劲硕的简介里有这样一段话:“自幼喜爱动物,但因功课不佳,错坠农学院习蔬菜瓜果专业。”看来,这是个典型的从小爱玩、不好好学习的家伙。估计他喜欢动物、爱泡动物园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没少被唠叨:“竟干些没用的事!”可是,就是这件无用的事最终成就了他。

他的故事要从3岁

讲起:“那时候我就喜欢动物,理想就是当动物学家,没少往动物园跑,最爱看《动物世界》。只可惜,高考时我只落到农学院学园艺。但我仍然利用课余时间去寻求各种途径了解动物方面的知识,看和动物有关的各种书和报纸。我还给我现在的导师张树义教授写信,说我对动物很感兴趣,想向他请教一些问题。幸运的是,张老师很快就给我回信了,还找我讨论一些植物问题。看来,我大学学了植物,却为能继续研究动物做了很好的知识补充和链接。”于是,大学期间,张劲硕一直在给教授当志愿者,和他的研究生们一起去做各种野外研究。钻山洞、爬山、测量蝙蝠,一直延续到大学毕业。我们疑惑地问他,在野外观察动物又毫无报酬,会不会觉得辛苦?张劲硕马上兴奋地答 :“不辛苦。太好玩了!不花钱还能看动物,太值了!当我在山洞里摸到蝙蝠,甚至第一次被蝙蝠咬时,我都觉得特别幸福!”

张劲硕坦诚地告诉我们,因为一直比较贪玩,所以硕博连读的英语和政治考试对他来讲真是难关。“大三暑假,我独自带着两位法国专家去山西、河南和陕西作野外考察,意识到有很多珍贵的研究资料都是英文,也意识到想在这个领域做好科研必须要和国外的专家有所交流,这就是我不屈不挠考了 4 年的动力!”

想象着他当时被张开翅膀有1.8米的大蝙蝠咬得血淋淋的样子,真心觉得和幸福无关,可他就用了幸福这个词!

说起今天的自己,张劲硕笑着说他周围的很多人肯定都没想到,小时候的玩伴也不敢想象当时那么没有好学生范儿的他居然成了真正的科学家。要知道,“长大了要当科学家”可是大多数“70后”“80后”小时候都说过的理想啊!

其实,即使是今天成为科学家的张劲硕,依然没有像一般人理解的科研人员那样埋头于数据和课题的研究,他还在热情地干着更多“无用的事”。比如在微博上给大家甄别各种动物,科普干脆面上的小浣熊和小熊猫的区别,给网站、杂志写科普文章,周末在国家动物博物馆举办各种免费讲座,带孩子们去野外看动物……他不仅在业内小有名气,更慢慢变成在媒体中曝光度越来越高的公众人物。电视、广播、时尚杂志……总能看见笑眯眯的他和动物在一起,或者在做各种动物知识的科普工作,甚至还能从动物学的角度谈论女人择偶!

在采访中,张劲硕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释了孩子玩耍尤其是和小伙伴们看似无意义的玩耍这件无用的事:“在自然界中,智商高的动物全要经历一个玩的阶段。科学研究也发现,动物在幼年期特别是兽类、高智商的灵长类动物,一定要经过充分的玩和打斗,才能充分发育神经系统,达到高生存成功率。越是智商高的动物越活泼,越善于玩。而且在玩的过程中,比如黑猩猩或其他灵长类动物,还会建立一种联盟关系,也就是社会化关系。这和我们人类是完全一样的:一群孩子在一起玩,应该跟谁合作,怎样借助别人的力量,怎样合伙抵制出坏主意的玩伴,都是孩子们在摸索协作和建立自己社会化的过程。”张劲硕于动物科学与其他科学之间这种自由游走、融会贯通的范儿,也让我们也感受到了另一种科学家的魅力。

我们想,热火朝天地热衷于做些毫无报酬的无用之事的张劲硕,爱动物、保护动物依然是他唯一但巨大的原动力。他的成长故事,让我们为从无用的事中衍生出来的这股强大的力量感到吃惊,它可以让一个贪玩、成绩不好的孩子读到博士,它也可以让艰苦、枯燥的野外科考变成享受,它更能让人跳脱出为生活所迫才努力工作的羁绊,有自主和幸福的人生。

点评

无用的事中蕴藏的巨大内动力

有用和无用,经常是由家长来判断的。家长能立刻看到的一个目标,是有用的,比如能用英语说出几种颜色了,多做了几道数学题成绩有提高等。但是,如果从孩子的角度看,他为什么总对一些无用的事乐死不疲呢?那是因为,正是这些无用的事满足了他内心的需求,那些事就是他想做的。在这些事中,他也能获得美好的体验和感受。

比如有的小孩就爱看蚂蚁,能看半天,还在那儿笑。家长觉得这太无聊了,有这工夫背点唐诗不好吗?其实,孩子在看的过程中也在琢磨,而且越琢磨越深:它们是怎么交流的,它们是怎么建筑巢穴的,它们有什么特殊的本领……琢磨到后面他会主动要求你给他讲蚂蚁的事,买相关的书。干这事时,孩子内在的身心是放松的,是充满好奇的,是完全自主的。学习往往就是这样:在没有任何外力的情况下,有更多的动力和好奇心。如果一个孩子能听从他自己内心的声音,知道继续往哪个方向走会获得更好的感受,有更好的成就感,不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学习的内动力吗?!

点评专家

杨杰 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 士,著 有《让孩子心悦诚服》一书

差不多从孩子两三岁开始甚至更早,父母就会考虑:到底学点儿什么有用呢?这种考虑往往是缜密又焦虑的,因为你不确定到底什么对孩子的幼升小或小升初有用,或许事实还经常击垮我们 :学的路上半途而废,甚至孩子再也不想触碰它。

下面两位妈妈的故事告诉你 :其实,什么都有用。很多看似无用的事,却能变得意外有用。

故事2 打乒乓球有什么用?!

豆丁每天清晨不到6点就起床,趁爸爸妈妈还在酣睡,迅速地溜出家门跑到楼下,去享受他上学前一小时的早锻炼。小区里的老人们已经开始了在乒乓球台子上的热烈厮杀,很快,小小的身影就加入了战队,迅速拉低了球友们的平均年龄。“豆丁比我和他爸爸在小区里都有名。”豆丁妈妈有点自嘲地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仨一起散步,一路上有各种人和豆丁打招呼、闲聊,我和他爸爸只能怯怯地追在后面问:‘这是谁啊?’‘啊?这人你也认识?’”这是豆丁用乒乓球打出的社交圈子,还有交往的自信。

“当时豆丁去学打乒乓球的时候,我的很多朋友都说:‘嗨,学这有啥用啊?小升初用不上,又这么大众,没意义!’而我,当然除了有锻炼身体的考虑外,恰恰是看中了它的大众,希望孩子能有更多的机会以球会友,不会‘曲高和寡’。这不,几年下来,豆丁的球技相当不错,凭着这个已经和我们院里很多老头儿成了忘年交,有了一个和同年龄段的孩子完全不同的独特的社交圈。”豆丁妈妈骄傲地说,“这年头不就流行圈子吗?”

等着上场打球的时候,豆丁可以自如地和老人们聊天,主题当然是切磋球艺,稍带着家长里短、孩子与狗。孩子能和老人平等的沟通和相处,这很不容易,豆丁做得游刃有余。10岁的豆丁除了球技一路提高,还有很多意外收获,比如懂得了如何相让却又保护自己打球的权利,比如理解了请教别人时客气与赞美的意义,比如对输赢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还有放学后忘带钥匙时随便到哪个爷爷家都受到热烈欢迎的礼遇。

“不光是打球这一件事,”豆丁妈妈说,“我觉得他在融入打球圈子的过程中,还领悟到了许多别的东西。首先是自信,因为他顺利地融进了这个圈子,所以自信满满,可能在学习成绩或排名上的某些失落就能从这里找回来。现在他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飞跃式的进步。还有,原来他要求的奖励是玩一个小时的电脑游戏,现在却是出去打一个小时的球,因为他在打球中获得的自信感和满足感已远远胜过虚拟游戏。”

豆丁的乒乓球教练并非专业人士,也是因为一辈子爱打乒乓球,退休后便以此为乐。他的话更直白,但也有意思:“这么多年来,我有很多学生。有的孩子出国读书时实在找不到打工的机会,就去教别人打乒乓球,结果待遇特别好,还很受欢迎。很多时候,你不知道学了这个有什么用,但以后说不定就能帮你吃上饭!谁知道天上哪片云彩下雨呢?!”

故事3 做家务、种地有什么用?!

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唉,这些好像都只是诗人才有的意境,回到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父母总爱说:“别做这些没用的事!”幸运的是,茗茗妈妈就喜欢带上女儿一起做家务、种菜,并在其中寻找到太多的“有用”!

茗茗妈妈认为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可以锻炼意志,体验到父母的艰辛,这可能是我们一般父母能看到的有用,但其实还有很玄妙的一部分。“喜欢带孩子做家务、种地,可能更多来源于我自己的童年生活。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12岁前,所有的农活、家务活我都会做。虽然那个时候会有迫不得已的成分,但我确实感觉受益良多。这些事,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地气’,是身体跟心的连接,更能给人以能量和对生命的领悟,激发出更多潜能。做家务也好,种地也好,是让孩子慢慢在习惯用手和脚去做一件具体的事,而不只用脑子去想,根本不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身体在做,才会让人活得真实、踏实。”茗茗妈妈的话马上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现在有很多城市人都愿意去亲近土地,甚至辞掉高薪工作去种地。“做家务也可以开发孩子的创造力。”茗茗妈妈接着讲了切苹果的故事,“有一次,茗茗和我一起切苹果。她从苹果中间拦腰切了一刀后,发现苹果核是一个星星状,于是惊讶地说:‘妈妈,原来苹果里面藏着一颗小星星。’这么美的句子!这不是能教出来的,是孩子自己从真实的生活中感受出来的。单纯的学习只是孩子在运用头脑,而生活是需要身体力行的。格物致知,身与心的距离永远要比头脑与心的距离更近一些。”

做家务、干农活的时候,孩子会真正理解大自然,感恩大地的赐予,并且自觉地珍惜和节俭,茗茗妈妈认为这是课堂上永远也教不会的品质,只有在体验中才能被孩子感受到并真正理解。

茗茗妈妈为女儿挑选的幼儿园,也是一家看似不怎么教东西,每天带着孩子们滚在土地里玩耍,要不就是做家务、捏泥巴的幼儿园。其实,很多父母也期望孩子拥有这样的童年,缺又担心他将来无法适应竞争激烈的教育体制,最后还是决定放弃做这些无用的事,去上学前班、学英语。茗茗妈妈对此的看法是:“我们不用一边骂,一边又无奈地盲从,其实每个父母都是有选择的!这也和有没有钱无关,只和你的心态有关,和你对孩子未来发展的理解有关!如果不得已一定要活在这个体制里,当我们无法改变大环境时,至少可以改变环境对我们自身的影响,用一些‘无用’但有趣的事改变家庭小环境,给孩子以喘息和修复的机会。”

点评 无用的事里装着竞争力

自信,创意,与大自然的亲密感,这些都是在无用的事中慢慢生长出来的意外有用的东西,它们是非常宝贵的。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些往往比成绩要靠得住。对于成人来说,这些远比成功要靠得住。少点功利性,我们会和孩子学会享受生活;少点目的性太强的安排,老天总会给我们多点惊喜。更何况,那些无用的事里装的竞争力,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有可能比那些有用的事还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