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高校图书馆建立读者信用制度的设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高校图书馆建立读者信用制度的设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流通借阅管理;读者信用制度

摘 要:为了缓解高校图书馆读者工作中出现的藏书丢失和损坏等现象的发生,笔者建议建立高校图书馆读者信用制度,以加强读者管理、提升读者素质,同时,提升图书馆图书流通借阅环节的服务水平。

中图分类号:G25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3-0127-02

收稿日期:2012-01-11

作者简介:陈晓玲(196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图书馆馆长。1 引言

信息时代,作为肩负传播文化知识和教育职能的图书馆同企业和政府一样受到信用缺失的影响。图书馆读者的信用缺失问题一直是困扰图书馆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乐观的一面是国内外学者已开始对图书馆用户信用缺失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2010年,任家乐提出:读者信用制度是读者信用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属于信用环境的层次,相对应的另一个层次是信用机构。信用环境不局限于信用制度,还包括信用伦理、信用意识两个方面。

随着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图书馆的开放模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封闭式借阅到开架式借阅,书库由单一藏书到藏阅相结合;技术手段也日新月异,如图书自助借还机的使用,RF技术在流通管理中的应用等。如果把图书馆技术的进步比作硬件设施建设,那么图书馆人员素质的提升则可以比作软件建设。与硬件设施建设的日新月异相比,软件建设(如读者教育,读者素质的提升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不多见。藏书丢失、损坏、乱架现象依然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为此,笔者尝试将信用管理引入流通借阅管理,以加强对读者的教育,同时提升流通借阅环节的服务水平。

1 读者信用制度与图书馆流通借阅工作

信用制度是对信用行为及关系的规范和保证,即约束人们信用活动和关系的行为规则,是关于信用及信用关系的社会规范。信用制度作为一种交易规则是商品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信用制度约束人们信守诺言、履行约定。

图书馆读者信用制度能够规范读者的行为,便于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稳定信用秩序的形成。读者信用制度作为读者与图书馆之间交往行为的规则,不仅是道德规范的选择,也是一种利益的选择。但是读者信用制度对比经济领域信用制度存在着特殊性,并非经济信用制度在图书馆领域的简单移植。

从信任成本和制度建构的驱动力来看,在经济领域信用制度中,交易各方为了各取所需,存在着对等的信任成本。高昂的信任成本阻碍了交易,建立相互的信任关系需要较长的时间。为了快速降低信任成本,便利商品和服务快速的流转,各方迫切需要中立、公正、有权威的商业信用机构。因此现代商业信用制度的建立来自于交易双方的自发性意愿。

与此不同的是,图书馆与读者作为交往主体,存在着明显的信任成本不对等。读者从图书馆服务中获得知识信息,不存在信任成本问题;而图书馆在与读者的交往中,却并不能获得相应的交换物。在纸质时代,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集中收藏和传播的中介机构,具有稳固的垄断地位,获得大量的注意力关注是不用发愁的事情。当一种物质无限丰富时就不是资源。因此,纸质时代的读者注意力不具备资源的属性,不能成为读者与图书馆的交换物。却可能因为读者的失信行为造成较大损失,因而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只存在着单方面的信任成本,即图书馆对读者有信任成本。

从社会对读者失信行为的态度看,总体是相当宽容的。“孔乙己”式的读书人窃书不算偷的思想,虽然荒谬但代表了相当部分的社会观念。窃书相对于其他盗窃行为显得无足轻重。延迟还书、撕页、勾勾画画并不被认为是多大的过错。对于读者的失信行为,图书馆通常的做法是批评教育加罚金,很少考虑到通过信用手段进行控制。据“纽约时报”报道,(通过信用手段)追索那些迟迟未还的书籍的方法让很多读者感觉万分惊讶,也让不少图书馆感到矛盾。

图书馆图书的借还是建立在诚信道德规范基础之上的业务行为。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是一种自愿结合的信用关系,信用关系是建立在当事双方信任的基础上的,当事双方很难从外部监督制约对方的行为,因此,信用关系的稳定建立主要依靠当事双方对对方的信任和对自己的严格自律来实现承诺。

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契约一旦订立,图书馆就认为读者认可各项规章制度,并相信读者能够遵守。图书馆很难从外部监控读者的行为,图书馆很难知道成千上万的读者对他们借回去的书是否划了、涂了或撕页了。只有当读者读到一本书发现问题,并且向图书馆报告时,图书馆才能了解到这些情况。显然,图书馆了解到这个情况并不是图书馆自己的功劳,这个功劳,应当归于如前所述的讲信用、具有优良道德品质的读者的功劳。由此可以窥见,要想流通借阅管理有根本上的改善,仅仅依靠图书馆少数管理人员是办不到的,必须有广大读者的主动参与。笔者认为,建立读者信用制度可以调动读者主动参与图书管理的积极性。只有当图书馆与读者双方都能够信守承诺,履行约定时,图书馆的借还业务才能正常开展。

2 建立读者信用制度的设想

图书馆为每一位愿意接受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接受图书馆管理的读者办理借阅证,建立个人信用档案,依据他们的初始信息对他们履行承诺的能力进行分类。读者初始信息应主要由个人身份证或是否提供了担保等信息组成。图书馆在为读者办理借阅证时,依据初始信息确定初始信用等级。对于校内人员,初始信用等级主要由身份信息,如学生、教师、干部、职工等等来确定。对校外读者和未成年读者,则依据其提供的校内亲友担保或现金担保来确定他们的初始信用等级。

初始信用等级的确定,将读者使用图书馆时的表现作为评价读者是否遵守规章制度的依据。在读者使用图书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将依据其表现给予读者信用积分。信用积分和初始信用等级共同确定读者的当前信用等级,电脑自动依据当前信用等级给予读者相应借阅权限。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机制读者不仅仅是被管理的对象,而且具有一定的自,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提高或者降低自身使用图书馆的权限。

这种管理模式将改变过去那种惩恶不扬善的做法,使遵规守纪、主动协助管理人员改善流通秩序的读者,在使用图书馆时可以获得更多的权利,而那些不讲信用的读者,使用图书馆的权利则会减少,甚至被完全剥夺。

3 建立读者信用制度的可行性

如上所述,要建立读者信用制度,首先需要建立读者个人信用档案。据悉,目前所使用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系统)已经具有较为详细的读者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单位”“职称”“年龄”等,且使用方面,ILAS具有“读者历史借阅查询”、读者超期自动累加罚款功能、读者借还书记录等诸多读者使用信息。这些信息本身已经可以构成一个较为完备的用户信用档案。存在的问题是,ILAS没有意识到这些信息的巨大潜在价值,没有把它们汇集到一起来反映每一位读者的信用水平;也没有对这些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加工,生成方便大家使用的数据。在ILAS软件设计上,笔者认为上述功能是很容易实现的,只要ILAS充分意识到这些信息的价值,把它们组织在一起,以独立的“读者信用管理”菜单呈现出来,图书馆管理人员就可以利用它实施读者信用管理。

另外,在“读者信用管理”菜单中,除电脑自动记录的信息外,还可以增加工作人员输入的信息,如读者盗窃书等信息。ILAS对这些自动记录以及人工记录按照某种规则进行计算,自动生成读者信用等级和借阅权限。计算规则可以由ILAS系统默认,也可以由图书馆根据自身情况自行设定。

4 结语

信用制度是成熟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图书馆中引入信用制度可以将用户、图书馆、其他社会领域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克服当前图书馆某些读者的不良行为、规范用户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图书馆构建一个诚信、和谐的服务环境。我们应当借鉴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与思路,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图书馆用户信用体系的建设之路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 刘传华.大学生诚信认知及实现[J].当代青年研究,2010(8).

\[2\] 任家乐.读者信用制度的目的深化与思考\[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6).

\[3\] 田昊.高校图书馆读者的信用档案建设\[J\].情报资料工作,2005(5):94-96.

\[4\] 曾康霖,邱伟.中国转型期信用制度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5\] 陈岚.信用与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04(5):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