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沈阳机床股权转让之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沈阳机床股权转让之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沈阳机床集团出售股权的最大动机在于融资。通过这种融资,一方面缓解财务压力,促进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为研发和配套件生产提供资金保障。

2006年11月10日,中国最大的机床制造商――沈阳机床集团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协议挂牌,出售其49%的国有股份。鉴于沈阳机床集团所在的行业――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以及外资在国内不断谋求的 “斩首”行动,让事件成为继凯雷收购徐工、SEB集团并购苏泊尔风波之后的又一个热点话题。

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似乎可以作为沈阳机床集团此举的主要理由。但是中西方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控制权市场并非首要武器,内部监督才是根本。因而此定论值得商榷。那么,该事件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当事人的什么动机呢?

机遇和挑战

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进程让中国在2002年首次超过德国和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床消费国。此后得益于国内电力设备、采掘设备、航空航天设备、船舶、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等行业产能的高速扩张,中国连续四年稳居全球机床消费第一大国的地位,尤其是对于数控机床的消费,更是日渐高涨。

1995~2005年间,中国数控机床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高于同期金属切削机床总产量8%的复合增长率。数控机床占金属切削机床总产量的比重从3.6%增至13.2%。截止2006年10月,中国数控机床产量已达到68354台,同比增长29.2%。占金属切削机床总产量的比重达到14.9%,比2005年同期提高了1.79%。伴随着产量的增长,数控机床业务的毛利率也基本处于上升态势。这一点,我们在沈阳机床集团的上市公司――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机床”)的财报上可见一斑。

未来几年,数控机床行业的这种发展态势仍然会继续。首先,重型冶金机械、发电设备、航空航天、船舶、铁道以及国防军工等行业仍然是未来国内装备制造业的投资重点,这些行业将不会把扩大规模作为发展目标,而是着重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水平。这必然加大对高档数控机床产品的需求。其次,IT、生物工程等高技术产业需求纳米级亚微米级精密加工数控机床;工程机械、农业机械、造船、轨道交通等传统制造行业亟待产业升级,亦需要大量数控机床进行装备。第三,根据《数控机床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目标,到2010年国产数控机床占国内市场需求的50%以上,国产数控机床采用国产功能部件超过60%以上,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系统占数控机床总产量的75%以上。同时要求在国产数控机床总产量中,经济型数控机床约占50%,主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普及型数控机床约占45%,取得国内市场竞争优势;高级数控机床约占5%,重在品种的大幅度扩展与充实。

应该说,机床行业所面临的机遇是空前的,然而需求结构的变革加大了与机遇并存的挑战力度。在发展潜力巨大的数控机床领域,外资的优势地位至今无人能撼。整机和功能部件(外协功能部件占整机价值的50%以上)都大量依靠进口,特别是数控机床的核心部件数控系统。国产普及型、高级型数控机床所用数控系统的90%以上被外商占领。高级型领域则基本被日本法那克(FANUC, 即“富士通自动数字控制”)和德国西门子占据。实际上这两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也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在下游行业对高速、高精、高柔性机床需求日益增长的趋势下,国内企业所受到的挑战可想而知。

规模不经济

数控机床要求的数控技术体系复杂庞大,尤其是核心部件――数控系统属于高科技型电子类行业(兼有软硬件研发内容),且技术升级速度快。因而数控机床行业具有研发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特征。这要求制造商不仅要投入大量资本进行技术研究与开发,而且在生产上必须要实现规模化。否则就不能弥补庞大的固定成本,以取得成本优势。

为此进入21世纪后,国内主要大型企业开始进行外部扩张,通过整合国内外企业,以达到优化产业链、丰富产品线、实现规模经济和提升技术的目的。比如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收购了美国英格索尔生产系统公司和曲轴设备公司、2004年并购了龙门镗铣加工机床领域的德国兹默曼公司;沈阳机床集团2004年并购了制造大型数控立式车床、数控龙门铣床和数控落地镗铣床的的德国希斯公司(SchiessAG)、2005年收购了云南CY集团有限公司和交大昆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8%股权;上海明精机床公司并购了德国生产车床的沃伦贝格公司后,又并购了制造大型车床、加工中心、数控镗铣床的日本池贝公司等。

得益于行业增长和集团公司在产销上的规模化以及技术上的提升,上市公司――沈阳机床数控机床的销售收入在两年内,从2003年的6.6亿元增长至2005年的16.7亿元,而截止2006年9月底,数控机床的销售收入已经超过2005年全年。

但是,数控机床还不能取代普通机床成为集团乃至上市公司的主要支柱,且公司的整体市场份额在产品结构上并没有多大改观。因为在同期,竞争对手也在成长,特别是外资企业,为应对中国本土企业的崛起,他们一方面加快技术更新步伐和改善服务;另一方面对国内企业不能生产的产品,抬高价格,并附加许多限制,而对国内企业能够生产的数控系统,则采取大幅度降价措施。同时,他们积极布局生产线,向低端领域渗透,以达到蚕食低端领域市场份额的同时,阻止国内企业试图进入高端市场的目的。

同时,我们要看到,在沈阳机床主要由数控机床产品拉动的销售收入的增长下,公司整个业务的毛利率却呈逐年下降趋势。在沈阳机床集团收购德国希斯公司的2004年,迅速滑落至19.47%,2005年小幅回升后,在销售收入创历史新高的2006年9月底,毛利率再次降至18.79%,达到历史新低。这说明,沈阳集团公司在行业内的整合不但没有给上市公司带来正效应,反倒降低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一边是外资在高端的严密防守和在低端的强势进攻,另一边却是上市公司战斗力的逐步减弱。沈阳机床集团管理层怎不担忧?若想提高战斗力以应对外资的竞争,除了在技术和管理上双管齐下外,别无他法。而基于行业的技术密集型特性,在技术研究和开发上的投入又必然是重中之重。

资金紧张

沈阳机床集团的确是这样考虑的。目前,其已确立创新目标就是在2010年前,建成国内绝对领先、具有更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创新研发体系,以为集团“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创建世界知名公司”这一长远目标做准备。但这一切都需要强大的、源源不断的资金作后盾。而资金却恰恰是目前集团乃至上市公司所紧缺的。

2002~2004年间,沈阳机床的长期资本净值显示为负值,长期利用银行短期借款投资固定资产和维持运营资金。同时,对外融资依存度从2003年的62.47%迅速扩大至2004年的76.14%,呈发散态势。企业处于严重的融资饥渴状态。即从2002到2004年,企业自身运营所需资金都成问题,更别说有多余的资金投在研发和技术革新上了。

情况的好转发生在2005年。该年度上市公司的长期资本净值由-1.25亿元变为3.95亿元,但固定比率(固定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依然超过100%,表明固定资产投资的一部分资金依赖于银行长期借款。同时,公司的营运资金需求突破10亿元,达到13.23亿元,而现金支付能力则是-9.28亿元。这意味着,上市公司的长期资本仍然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缺口由银行短期借款填补。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2006年9月。

我们知道一家公司的长期资本净值决定了其投资固定资产或者长期事业的能力。自2005年以来,上市公司长期资本净值仅在3.94亿元~4.41亿元之间,这些资金尚不能满足生产经营所需,再别说拿出来做研发。当然这并不是说,就没有研发投入。据报道其控股公司――沈阳机床集团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大约接近1亿元。

这样看来,似乎上市公司目前的大股东,即沈阳机床集团的资金还是充裕的。事实真的如此吗?

从沈阳机床历年的报告中,我们可得知沈阳机床集团和上市公司沈阳机床的管理层实际上是一套班子。从沈阳机床集团的官方网站上,我们看到其下属单位包括了沈阳机床的四大生产性资产。这意味着,在沈阳机床的大股东沈阳市工业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没有将其股份行政划转给沈阳机床集团之前,上市公司实际上由沈阳机床集团负责经营。集团在沈阳主要的营利性资产,中捷机床、第一机床厂和沈阳机床数控有限公司均在上市公司。

虽然沈阳机床集团未上市部分还有德国希斯公司(SchiessAG)、云南CY集团有限公司和交大昆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但毕竟这些公司在集团掌控下的时间不长,短期内不会产生1+1的效应。因而集团与上市公司实则休戚与共。

实际上,沈阳机床集团资金并不宽裕,否则从1996年占用上市公司的非经营性资金也不至于到2006年9月底才分期还清。

数控机床一般由主机、数控系统(包括伺服及驱动系统)及相关配套件三部分组成。数控机床行业的持续发展除了要有技术先进、质量过硬的核心部件数控系统外,还需要有相应的配套件。配套件方面除了外购外,很多企业也自行投资生产线。比如沈阳机床集团旗下设有沈阳机床第一设备动力公司、沈阳机床中捷设备动力公司等配套生产企业。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整机在质量和数量上的要求,类似配套建设还会持续下去。另外,随着数控机床向大型化、精密化方向发展,对资本投入、研发投入的要求将不断加大。这一切都需要资金来支撑。以沈阳机床集团目前发展态势,根本无以应对。

由此可见,沈阳机床集团出售股权的最大动机在于融资。通过这种融资,一方面缓解财务压力,促进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为研发和配套件生产提供资金保障。

收藏本文,请发0224到958868306(移动)/92190906(联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