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流动性风险监管中的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流动性风险监管中的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目前,我国在银行业流动性监管中,指标体系已经不断健全,计量方法也已经不断更新,且各种流动性监管指标已开始逐渐细化,这种风险监管的从无到有、从粗到细,说明我国在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上的进步。然而,当前我国银行业在流动性监管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过去几年全球总体上流动性过剩以及监管层和金融机构管理层对流动性的乐观估计,银行业整体低估了流动性紧缩对资产变现能力和机构融资能力的冲击。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相对单一,银行业认为其中存在的风险较小且可控,因此在指标设置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银行业务对未来现金流的潜在影响,一旦现金流发生问题,它所诱发的具有传染性的流动性风险会很快蔓延。

缺乏对流动性风险的有效识别和度量。当前监管缺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流动性风险较难度量。因为想要获得准确的数字,必须定期计算流动性的充足性,并不断验证模型的有效性。而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流动性指标体系的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指标都是静态的,所以不能完全准确地反应流动性的真实状况。

缺乏日常业务流动性风险管理。首先,银行存在资产负债业务的期限错配。我国银行业的业务特征是长贷短存,而且中长期贷款的比重不断上升,假如出现大量短期存款同时被提取,而银行又一时无法收回贷款的情况,就会给银行造成非常被动的流动性紧缺局面。其次,我国银行资产结构单一,贷款占比过高。我们知道,资产来源多样化可以有效地增加银行的流动性,但由于我国市场不发达,贷款又受到合同期限的约束,所以流动性不强。因此一旦出现流动性危机,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中又有过半资产难以自己变现,十分容易诱发潜在的危机。

内外部监管体系不足,政府隐性担保庇护。首先,外部监管“一刀切”。由于中国主要是以确定性指标为主,所以缺乏“一行一议”的灵活性。这种完全标准化的监管方式,可能会倒逼银行走向同质化的道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流动性风险。其次,银行内部管理动力不足。由于银行预期国家会持续担保,且有相对稳定的储蓄作为支撑,所以缺乏内部控制管理的自觉性。最后,即使出现流动性风险,政府的隐性担保使得投资者相信,央行会予以支持,这不仅使得商业银行缺乏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动性,也使得它们为了追求收益,而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综合分析,我国银行业在加强控制流动性风险方面,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首先,注重事前监管,建立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及应急资金计划,加大压力测试力度。其次,建立实时的、动态监控系统管理流动性风险。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我国银行业的流动性主要依赖存款市场,而巴塞尔协议III中两个指标的设计更倾向对批发型融资市场的银行的流动性监测,不同的流动性的来源,使得我国在考虑使用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作为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指标时,必须考虑我国国内的具体情况,建立起符合我国银行业特点的有效的流动性监管指标体系。再次,提升银行自身发展战略,扩展银行业务模式。在日常运营中,银行需要严格按照期限匹配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期限,根据短期和长期的融资期限区别设定调控比率。另外,除了参考监管部门提供的统一计量方法,各行还需要对计量中出现的参数进行单独性考量,其中尤须关注一年期各项监管目标。设置各种期限的流动性风险的指导性限额,就大大限制了可能造成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数量,从而早期发现流动性风险。最后、扩大监管范围,精细化监管风险,提升内部监管自觉性,不应过分依赖央行扶持。

(作者单位: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