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学生创造力缺失原因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生创造力缺失原因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改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学生的创造力是怎么来的呢?是不是教师教出来的,高分低能又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的中小学生基础知识非常棒,为什么成年后缺乏创新能力呢?下面我从教学实践中谈谈中学生创造力缺失原因

一、重视技能,教育教学以传授技能为主

什么是创造力?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 包括方法、理论、产品、事物等。那么,什么是“技能”呢?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很明显创造力与技能是人能力的两方面,技能可以传授而创造力不能教,我国传统教育只重视学生的技能。比如中国孩子学画画,都是教师画好后孩子跟着画,孩子画完画都要问:“像不像”?起初我们也不甚明其意地用像或不像来回答他。其实,到底孩子想要问的像指什么,可能是老师的画,抑或是现实生活中的实物,甚至兼而有之,而我们回答的像或不像又到底指什么,没有人去深究。

当一个人从小就反复接受这种像不像模式的训练,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性的以像不像样板来要求自己。这种训练往往培养的是一种比照式的逻辑思维或线性思维,用理论性的术语来说,就是动力定式导致的定向思维。

这种维持性的教学方式,以反复灌输,强化作用,竞赛和考试等外在压力推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结果和熟练程度,忽视探究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只能机械式的应付,导致的结果就是:如果要中国孩子根据一个命题自己创作一幅画,那就很困难了。因为我们的训练模式是:黑板——学生的眼睛——经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由于没有心的参与,这只能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可以说那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眼睛里的画只能是别人的画,只有心里的画才是自己的画。由于在他的眼里只有别人的画,于是在他心中就很难创造出一幅自己的画来。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在自己的心中创造出一幅自己的画来,就只能是重复别人的成果。这就是中国教师重视了技能而忽视了创造力。

二、学生主体意识、发问精神被扼杀

新课改强调要以学生为本,课堂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思维是研究创新的基础,物质世界要发展,必须要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做起。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也强调思维的重要性。他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思维这么重要,但是在我国教育应试倾向束缚下,存在的严重问题就是重视传授而不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我国传统意义的“教”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用现代白话文来解释,也就是《现代汉语词典》的提法“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

数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未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从未注意学生的需求,教师与学生是师徒关系,师傅教弟子无条件地接受。从来只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而不是知识的主人,因此,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的对象。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因而缺乏一种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如果我们不能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即使加上启疑,也只能是教者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自己主观的疑,或自己主观假设的疑,而不是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疑。

从古到今,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老师讲学生听,一堂课老师讲完就完事,学生不能主动思考、主动发问、主动获取。我们的小孩子思维很活跃问题很多,而到初中高中思维僵化了,不会问问题了。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最大的弊病就在于不是学思学问,而是学答,学答问题。其实,做学问就是要学会提问。学问,思维在其中,力量无穷。学答,只是记忆在其中,意义有限。现在我国正在加大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大考试的力度,要建立创新型的国家。创新从哪里开始呢?创新应当从提问开始。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则前途光明。

三、对自然接触甚少学生没有了创新的兴趣

我国的应试教育,考试是选拔淘汰的过程。导致学生越来越多地被考试所裹挟,对自然的好奇、对科学的兴趣在学生身上逐渐隐去。有人计算过,一个大学生从上幼儿园到小学,中学一直到读完大学,加上双休日节假日的补课,人生的黄金时代与自然接触的没有几天,对动植物的爱好早早被扼杀在摇篮里。

自然界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我们应有明确的认识。197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江崎玲于奈告诉人们: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理应无比珍视,精心培育,不断激励和呵护。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修谈及自己为何走上科学之路时说:“我做好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为什么会发光。”应该说对大自然和周围世界保持一颗好奇心,是引领诺贝尔奖获得者走进科研世界的直接原因。因此,我们要激发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孩子自主探究的精神。基础教育是育人的事业,不能一味地灌输知识,更不能揠苗助长,应是孩子纯真自然的天性在教育中得到充分展现,即卢梭说的:“让儿童成为儿童。”要让孩子多接触自然扩大青少年的视野,激发儿童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未来的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