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读”占鳌头“读”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读”占鳌头“读”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说语文是广袤无垠的草原,那么读就是自由驰骋的骏马;如果说语文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那么读就是搏击风浪的竞帆。语文之宽广、读之精湛,相属相依,相辅相成。读能成就语文本质,读能滋生语文魅力,读能演绎语文精彩。在语文教学中,读不仅能“传道授业解惑”,更能沐浴经典,是开启智慧语文的一把金钥匙。“读”占语文鳌头,“读”秀语文精彩。

我任课的学生群体,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有着充沛的求知欲,向往生动有趣的课堂,而读往往能直接迸发激情,擦出火花。职业学校的学生已经厌倦了茫茫题海,他们不愿意再让应试教育桎梏时间和空间,所以对这样一群学生的语文教学,我的第一选择就是读。从滋养心灵的作品读起,慢慢进入经典的世界,然后迈进科学理性的王国,再畅游名人演讲,一步一步,由蜻蜓点水式读、“捕风捉影”式读,到深入读、鉴赏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成就了精神、情感、德性以及智慧。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首先体现在新教材的使用,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文化的熏陶,更注重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优质的文章把学生带进一个个学习情境。以第一册教材为例,基本篇目有《沁园春・长沙》《再别康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荷塘月色》《长江三峡》《我的空中楼阁》《静女》《归园田居》《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还有说明文和经典小说节选篇目。这些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佳作,学习这些文章就如同与名家大师直接对话。我在教授这些文章的时候,采用了同一种教学方法――读。

一、循序渐进,潜移默化

读的方法有多种:默读、朗读、诵读,另外还有一种读:美读。以的《沁园春・长沙》为例,教读这首词我就设置了这样的教学目标:通过美读进行审美体验,从而理解全词,获得一种审美感受。在授课过程中,我先请学生初读课文,学生读得相当不错,但是离美读还有一定距离。接着我向学生出示了一张美读示意图,停顿、断句、语速、轻重都一一标注,请学生看着示意图自由朗读。学生基本读出韵味后,再请学生听范读,听字音、快慢、节奏,引导学生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读出音乐美。但这只是完成了美读的第一层次,读诗词读到这一层次是不够的,要读出作者的感情,要读进作者所创设的意境。这首词的上阕,作者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在深秋季节,作者独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滚滚的湘江流水,万山红遍,船,鱼儿,老鹰……作者面对这样生机勃勃的场面,不禁联想到大自然的盛衰枯荣,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所以此时要读出作者一种很豪迈的气概,读出博大的情怀。我们读这首词,体味到了把他的豪情壮志融入了不同于秋天本色的诗化环境中,看到了他作为一个伟人与普通诗人的不同,他能够把对革命的自信融入到诗歌里。作者写作这首词的时候,中国还没有解放,人民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提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他不知道中国人民在谁的领导下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我们又读出了一份忧思。一首好的诗歌,它的情感是一个整体,内容也是一样,用了“立”(豪壮)、“看”(欣喜)、“问”(忧思)、“忆”(自信)、“记”(豪迈)几个动词,把所有的情感串联起来,缝合起来,共同形成一个情感的场景。把握了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让学生回到刚刚的韵味中去,自然就十分清楚为什么有的地方读得快,有的地方读得慢,有的地方读得高,有的地方读得低,再让学生分部分来读,边读边体会情境。这时学生带着感情去读,味道完全不一样了。读出感情,也要读出意境,我让学生闭上双眼,深呼吸,想象自己就是,配乐朗读,开始联想,我站在橘子洲头……最后让学生从情境中跳出来,回到现实,读出自己的人生。胸怀天下,好男儿志在四方,这样的雄心壮志,对我们有什么触动,有什么启发呢?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审视自我,实现由情感到理性的升华。

二、让读的馨香馥郁学生的心灵

读,如饮佳茗,香留舌本;读,如遇良友,温暖感怀;读,唱响一串串快乐的旋律;读,筑起一级级学习的阶梯。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倡导读书,读书才会书香不断,书香不断才会美德不断。课堂上,我们要打破传统的“肢解”课文的讲读方式,避免课堂上常见的“大块”分析文章的常规问答,指导学生读好句中的逻辑重音、情感重音,以及处理好某些关键句的语气语调、音量控制。如教读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一课时,我给这篇文章确定了一个主题:乘着想象的翅膀,我心在美读声中飞扬。这篇散文语言清新,意境优美,每次讲这一课,我总喜欢先给学生背诵一遍。伴随着轻音乐《寂寞之声》的优美旋律,娓娓背诵。学生虽然受到感染,但对课文理解还是不深,只是觉得文章写得好,老师朗读得生动。我乘势抓住最关键、最有特色的词、句、段,引导学生去琢磨,去体悟,从“读”中“品”出味。以开头三段为例,第一段“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主谓之间存在着语法停顿现象,所以“山”“小屋”后面略微停顿;“眉黛”“痣”是喻体,这样的比喻使“山”和“小屋”被赋予了神韵,吐字要特别清脆;“恰”有所强调,要读得轻松舒缓;“一点”是后置词,加重语气,予以强调。第二段中“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是倒装句式,使得表达感情更鲜明,要重读;这一句中“玲珑”一词唤起了读者对小屋的怜爱,所以读的时候语言中要带着欣赏;“柔和”一词当然读得要轻柔。第三段的博喻句前后呼应保持连贯,要读出畅快气势,语调应抑扬顿挫,起伏变化,这样听起来整齐优美,和谐悦耳。这三段,借山的神奇,展示小屋迷人的魅力,同时奠定了全文明快、乐观的感情基调。了解这一点,有助于在诵读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语言的神韵,读出欢快的感情,读出明快、跳荡的节奏来。整篇文章的教读,表面上好似朗读指导,实质上是一个解读文章,品味语言,涵泳传情的过程。读可以让语文课“返璞归真”,还原课堂“原生态”。

三、读出文字精彩,演绎别样人生

语文教学中有一项很重要的朗读形式――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适用于小说、戏剧一类的文章,人物繁多,各具特色,让学生走进文本,把自己扮演成其中一角。教学中每每进行这样的训练,课堂气氛就会异常活跃,很多学生跃跃欲试。学生往往会在成功的分角色朗读训练中,把课文读通了,读懂了,语言训练和情感内容就落到实处了。鲁迅的经典小说《药》是一篇人物个性鲜明的文章,学生所朗读的每一个角色,不再是他自己,而是摆脱自己的情感,融入角色当中,和角色合二为一。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亲自参与表演,把握人物形象,更好地体会语言,演绎作品。要引导学生模仿、揣摩、品味人物对话的言外之意,再结合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声情并茂地把这个人物表现出来。学习鲁迅的《药》、曹禺的《雷雨》等课文时,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把握人物突出特点,便能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读可以成就多样的智慧。文字蕴涵的无尽深情,唯有读才可以把她演绎得淋漓尽致,读出一汪清澈柔波,读出一朵待绽花儿,读出溢满轻柔絮语的梦……

总之,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通过朗读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中品味文字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准确生动地传达出作者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获得广泛的审美体验,这就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