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海西州发展低碳农牧业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海西州发展低碳农牧业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低碳农牧业是指高碳汇、低碳耗、低碳排,即“一高两低”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发展低碳农业的总体策略是藏碳于林、藏碳于农、藏碳于粮、藏碳于土。海西州发展低碳经济,既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又有紧迫的现实需求。海西州被国家相继批准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来,在规划体系建设、政策措施研究、科学技术攻关、扩大招商引资、节能降耗减排、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初见成效,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全面起步,在创建高原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经过四年多的建设发展,到2009年底,试验区生产总值达到289.3亿元,年均增长16.6%;工业增加值达到205.92亿元,年均增长11.6%;农业增加值7.37亿元,同比去年增长6.9%;农业总产值10.88亿元,同比去年增长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0.3亿元,年均增长29.1%;全地区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0.2亿元,年均增长3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4.4亿元,年均增长3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77元,年均增长14.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44元,年均增长18.5%。

一、欠发达民族地区发展低碳农牧业的困难

(一)思想意识观念相对落后。海西州位于中国西部,各方面发展相对滞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相对较小,因此有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仍处于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状态中,对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明怀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再加上西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欠发达,农村中大量存在留守老人和儿童,他们文化程度不高,知识缺乏,这对发展低碳农牧业这种新的农牧业生产方式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二)经济基础薄弱,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发展低碳农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生态薄弱,农牧业资源较少、森林覆盖率较低,生态恢复能力较差,经济发展滞后、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差,对上级财政存在着高度的“依赖”性。再加上民族地区农牧业的低效益,很难吸引社会资金对民族地区农牧业的投入,甚至区内部分资金还会流出区外,农牧业投入远不能适应低碳农牧业发展的需要。

(三)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制约了低碳农牧业的发展。低碳农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配套基础设施。海西州地处边远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导致交通通讯、市场等方面的硬件建设严重滞后,尤其是与农牧民增收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滞后,多数农牧民对市场缺乏了解,导致生产决策不科学,社会需求的产品不敢生产,生产的产品增产不增收,影响了农牧民的生产热情。地震、洪涝使原本十分薄弱的基础设施更是雪上加霜,落后的基础设施对民族地区发展低碳农牧业是巨大的障碍。

(四)缺乏低碳农业技术是发展低碳农牧业的“瓶颈”。发展低碳农牧业,关键在于先进的技术。谁掌握低碳高效农牧业技术谁就占有发展优势,话语权就在谁手里。低碳农牧业技术包括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畜禽鱼健康养殖技术、农牧业生态保护技术、低碳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加工技术、农牧业节能减排技术、节水农业技术、绿色能源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这些低碳农牧业技术在海西州相当缺乏。

二、具有海西特色的低碳农牧业发展方式的思考

海西主要以绿洲农业和草原畜牧业为基础,按照“西部枸杞、东部马铃薯、城郊蔬菜、基地养殖、生态畜牧”的思路,集中打造两个园区,五条产业带,八个特色农畜产品基地,进一步优化农牧业结构,结合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具有海西州民族地区特色的低碳农牧业。

(一)在牧区和半牧区发展低碳畜牧业。青海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海西州是草原集中分布的地区,畜禽是一个较大的碳源,它们的呼吸、消化要产生二氧化碳,反刍牲畜在反刍过程中会排放出甲烷,人类活动产生的甲烷有37%来自于反刍牲畜,而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3倍。人类活动产生的氨,有64%来自于草食畜,氨是导致酸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发展畜牧业,构建畜牧业产业链,打造畜产品生产基地是发展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一是加大牧区草原建设的力度,实现饲草料生产的低碳化,从源头实现畜产品的低碳生产。通过各种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依托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工程,开展人工种草、草原沙化及虫鼠害防治的研究工作,改良天然草场,扩大人工草地面积。二是加大草地流转利用,按照“整合资源、规模经营、划区轮牧、以草定畜”的生态畜牧业发展理念,积极推进股份制经营建设工作。三是建立畜牧龙头企业、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形成“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统一轮牧、统一配种、统一育肥、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分户养殖的“五统一分”经营管理模式,在各环节实现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的低碳化,低碳牧业和传统牧业实现产业化。四是加快建设游牧民定居工程。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大力推广“秸秆-饲料-养畜”和“畜-沼-草”等循环利用养殖模式,加快生产方式的改变,实现定居从传统的畜牧业转向现代畜牧业。

(二)在农区和半农区发展低碳种植业。重点在发展节水农业、节地农业、节能农业,减少有害投入品的使用量,肥、药、膜的减量、替代上下功夫。以肥料为例,目前,我国化肥当季利用率平均仅为30%-35%,化肥利用率低间接导致能源浪费现象突出。一是发展生物技术。用生物农药、生物治虫替代化学农药,用可降解农膜替代不可降解农膜,用新兴功能低碳肥料、农家肥替代化肥。推广秸秆还田,建立绿肥-粮食作物轮作制度,实行财政补贴。依托海西地区羊板粪等资源优势,采取生物发酵技术,进行综合开发循环利用。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根据土壤状况和农作物生长需要,确定化肥的合理施用量。二是发展“三品”农业。海西州由于开发建设时间较晚,以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要素构成的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程度较轻,具有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条件。应继续“打绿色牌,走特色路”,进一步加强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发展。海西州属于高海拔地区,发展枸杞、马铃薯、油菜、沙棘等特色产业是发展海西现代农业的出发点和必然选择。制定各类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努力涵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养殖和特色产品等多个领域。三是充分利用太阳能、沼气资源。建造充分利用太阳能的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提高饲料投入产出比,降低能源消耗。实施以农村沼气为重点,配套太阳能、风能、水电、省柴节煤炉灶等生态家园富民行动。农村沼气工程的实施可以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充分利用工业有机废液、城镇生活污水、城市填埋垃圾、畜禽粪便、农林秸秆废物等沼气资源。四是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上融入低碳元素。即暖炕暖房节能炕、“封闭式阳台”的节能房以及建筑材料上。培育并推广产量高、品质优良的抗旱、抗涝、抗高温、抗病虫害等抗逆品种,提高良种覆盖度。五是发展节水灌溉。海西州在生态种植上已成功借鉴以色列滴灌技术,节约用水90%以上,应继续研发和利用节水灌溉技术。六是加大科研力度,推广高效种植技术。培育抗高温、耐干旱、作物生长发育期长的品种,推广高产作物品种,增加多年生牧草种植,大力栽培木本植物等,以提高耕作土地中的碳素储备水平。采取少耕或免耕的方法,利用农作物秸秆覆盖地表,以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充分利用清洁发展机制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增加森林碳汇。海西州二、三产业相对较发达,鼓励通过绿化、造林来抵销一部分工业源二氧化碳的排放,并将造林、再造林作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一是加快实施生态治理工程。加大河流生态综合治理,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三北”防护林工程。植树造林的功能并不是简单的绿化生态环境,而是成为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生物固碳、扩大碳汇、减缓温室效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最经济和最有效途径之一。二是积极有效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放活林地使用权,把林地承包给农户,并通过核发林权证,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农民经营林业的合法权益,从而提高造林的积极性,扩大森林面积,增加碳汇。三是加大森林城市建设。一方面可以防风固沙,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形象,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城市碳汇功能。

三、完善民族地区发展低碳农牧业的建议

(一)完善民族地区社会、企业、个人投资低碳农牧业积极性的政策。对企业低碳农牧业投资项目在贷款额度、贷款利率、还贷条件等方面给予优惠,对低碳农牧业项目给予贴息和税收优惠等。

(二)对民族地区符合条件的低碳农畜产品实行低碳认证,贴上低碳标志,同时对贴上低碳标志的农畜产品给予一定的价格补贴。

(三)政府购买和使用符合低碳认证标准的民族地区农畜产品是民族地区低碳农牧业发展初期的一种很重要的激励手段,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发展低碳农牧业,少数民族的一些习俗和惯例,使他们的价值判断倾向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和谐统一,这与低碳农牧业的理念其实是一致的。

(四)利用佛教的生态思想来发展低碳农牧业,实现民族地区和低碳农牧业的完美结合,这也是海西州发展低碳农牧业的最大优势。

(作者单位:海西州人民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