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加强创新教育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加强创新教育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从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两个方面,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加强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不足,并提出了开展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改革小课堂,拓展中课堂,开辟大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171-03

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以其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形象性、愉悦性和创造性,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以及治理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全面提高有着特殊的功能。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语文,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也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

一、新课改视域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改革,观念先行,教学观念的落后又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等。目前在大多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探究,重结论轻过程,重课内轻课外,重智育轻德育等传统课堂教学固有的弊端依然存在,要适应时代进步,适应课程改革,适应教学事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师亟需转变教学观念。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从而构建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一)片面盲目追求所谓熟能生巧

搞大量的重复性练习,搞题海战术,用过多的作业负担强压学生,表面看是重视知识,实质上是轻视知识,从根本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活动。可见,没有方法的教学不仅难以使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还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消极的影响。提倡素质教育,一些教师又片面地认为,这可以放松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发挥其特长,对学生采用“放松式教育”。

(二)在讲读教学中对知识的讲解不够灵活

就知识讲知识,不能将知识的传授与学法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二者存在着明显的脱节现象。比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高年级的阅读分析教学,作文教学等,都有自己一定的规律。作为教学,其根本的任务就是在教好这些字、词、句、篇的当时,还要讲清这些知识的规律性所在,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三)不重视听说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的四大主题是听、说、读、写。但小学语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普遍存在,最终导致了中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下滑、“听力”下降。如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无法做到脱稿演讲,没有稿子时则吞吞吐吐,词不达意,这就是忽视听、说教育带来的后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精心设计和讲授每一节课,在课堂内、外都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会听、会说、敢说,还孩子语言天真的本性。

(四)学生课堂参与的时间不合理

在课堂的40分钟里,教师唱独角戏挤占学生实践的状况普遍存在。这就要求教师把“点拨”的质量提上去,因为“点”是一门艺术,“点”的妙处,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比较难理解的地方或特别重要的地方“点”一下,给学生一些启发,让学生细细体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取得更深的印象,获得更大的益处。这样自然使学生参与的时间增多,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获取知识,提升自我。

二、开展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模式探究

开展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既需要理论研究,又需要可操作的实践性研究。语文课堂教学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烦,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课堂教学模式必须用于创新,形式多样,使学生每节课都感到如清泉注入般的清新和鲜活,从而达到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成功的教育教学模式,必然是教育成果的体现。懂得教育思想,是教师从业的修养。明确教学目的,是教师工作的方向。热爱教育对象,是教师奉献的精神。讲究教学方法,是教师敬业的智慧。

(一)改革小课堂

要让小课堂成为发展与创新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结合本人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文章力图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宗旨,探索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即“六位一体”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流程是:兴趣引导——自主探究——创设情境——质疑讨论——归纳指导——练习巩固。这一模式的实质是教师引导下的一种优化的自学过程,是一种始终以学生为背景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课。

1 兴趣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动机产生的主要原因。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而兴趣又是最基本的情感。”所以,兴趣的培养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第一步,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索,深入研究。

2 自主探究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之具备学习的源头活水,让其“自读书、自质疑、自求索”,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它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下面学习环节的准备,更是学习新知识的尝试。它可以是学生根绝教师的自学提示,阅读教材,自我学习,完成部分学习目标的过程;也可以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后,教师不作任何提示,不给任何具体“问题”的自我学习,“自我生成问题”的过程。

操作要领:

(1)初学全文时:认真阅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每节写什么,提出想知道的问题等;

(2)重点理解时:抓住关键词、句,理解重点段落,进行阅读、分析、表达练习等;

(3)通篇领悟时:品词析句,赏读课文,领悟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等;

(4)总结练习时:对所学知识和有关练习进行综合操练,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学法和收获小结等。

自主学习不但使学生全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而且使学与教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变“学跟教走”为“教为学服务”。叶圣陶先生就曾提出:教是为了不教。把自学引入教学中,不但是新教学方法的一种特色,而且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必由之路。

3 创设情境

语文是一门富有情感的人文学科,其最高鉴赏境界就是共鸣。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创设一种体验的情境,营造一种鉴赏的氛围,引领学生进入“状态”,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作品,与作者或主人公同悲同喜、同憎同怒,激活他们的探究欲望,使之自觉地、忘我地投身于探究和创造,与作者和教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4 质疑讨论

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才能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智慧的火花,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种质疑讨论改变了以往“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创建了一种新型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讨论中,学生不但能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并及时对各种意见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比较思维和评价思维,而且能发展即席反馈能力,敏捷的思考和反应能力,以及即席口头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认识状况充分暴露,教师获得及时信息反馈,增加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

操作要领:

(1)学生报告“自学”的收获,存在的疑难。如学会了哪些字、词,知道哪些句子或哪些段写得好,好在哪里,并泛读给同学听,也可带领全班同学读等。课堂汇报要逐步引导成有“序”汇报。即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全体有“序”汇报。

(2)对学生的评价、讨论、质疑、争论等加以点拨引导,使讨论始终处于积极热烈状态,且逐步深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其深度如何,都应予以表扬,并充满热情地鼓励学生共同解答,使学生在成功中充满自信。

这里值得强调的是,过去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也采取“课堂讨论法”,但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有些教师精心设计了每一个问题,循循善诱,步步启发,左右开导,将学生“请”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之中。这种讨论往往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记忆来进行的,其实质就是教师的一再补充说明,一再纠正学生的理解思维。最后,整个课堂变成了“学生的嘴说教师的话”。所以质疑讨论不能只注重形式,更要注意内容。

5 归纳指导

布鲁纳认为,学科基础结构是前人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的成果,是认知发展规律的结晶。因此课堂讨论结束时应适时地进行即席归纳,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总结出的新的知识规律来发现探索新的问题,这是教学中最为关键的环节。通过总结,让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操作要领:

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知识水平和认识结构,分析、调整原定的教学方案,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学生引向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评价,并示以正确的学习方法。

6 练习巩固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练习既是学生把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用于实践的训练,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的检测,它不仅要起巩固知识、实现知识迁移的作用,而且要用知识去说明或解决新的问题;同时,教师通过这种练习能获取一定的反馈信息,学生也能从训练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教师须精心设计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习题,最后,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续写结尾以达到巩固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的目的。

总之,“六位一体”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论”能力,加强创新教育与落实素质教育,开辟了一条理想的可行途径。

(二)拓展中课堂

中课堂以开展校园语文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校内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求发展,求创新。活动力求制度化、经常化。

1 开展校园阅读活动。学校建立阅览室,能容纳一个班的学生看书。学生每周有一课时进阅览室自由阅读。

2 开展校园写作活动。如办好“三报一站”:黑板报、手抄报、学生校报和少先队广播站。由学生自编、自画、自写、自播。

3 开展校园口语交际活动。如排演课本剧,学做小导游,开故事会、辩论会等。

4 开展校园比赛活动。如书画赛、朗读赛、查字典赛、成语接龙赛、古诗背诵赛等。学校统一开设语文活动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

(三)开辟大课堂

大课堂指社会课堂。这是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语文学习重地。开辟大课堂,目的是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了解社会,体味人生,在大的社会环境中求发展、求创新。

1 开展校外阅读活动。分年级确定课外阅读书目,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利用课余、节假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2 开展校外写作活动。指导学生进行社会交往,如社会调查、焦点访谈、电话联系、影视评点、人物模拟等。每班每学期不少于两次活动。以上三个课堂要力求互相沟通、连接,以求互相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