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黄鹤楼与武昌城市天际线的关系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黄鹤楼与武昌城市天际线的关系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角度出发,通过研究黄鹤楼武昌城市天际线关系变化,结合历史人文与自然地貌的构成特点,就天际线的特征、影响要素、功能、评价方法与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地景的控制方法等方面,对黄鹤楼等地景建筑与武昌城市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寻求融洽城市中历史建筑与新建筑之间的关系的办法。

关键词:天际线;环境;景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2-0075-02

1、前言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吴志强曾说,一个城市应当通过建筑物间的高低旋律,勾勒出错落有致、优美起伏的城市天际线。城市建筑具有不可移动性和社会公共性,如果仅仅满足于高楼林立,而忽略了一座城市的整体美感,那我们的视野里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垃圾,我们的视野将因此而变得僵硬。

2、城市天际线的概念

城市天际线:一般指城市建筑物与天空所相叠而形成的轮廓线。城市天际线是都市生活经验中提供认知都市空间位置、方向性及特征所呈现的客体形式之一。是对城市重点地区或城市整体轮廓线的要求,即通过轮廓线表现整个空间形态,从城市看,城市要与自然环境山水和谐统一。它往往以全景的方式在人们眼前展现城市的整体形象,从而决定人们对城市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天际线扮演着每个城市给人的独特印象,就像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上也没有两条一模一样的天际线。城市天际线具有直觉直观的人文特点、审美特点、标识特点和造型特点,是城市发展进程中,一个非常时代化的理念。

3、黄鹤楼与武昌城市天际线的关系变化

城市功能及历史的发展轨迹,可从城市的总体轮廓上读出。城市轮廓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忠实地记录了历史的变迁。广义的看,天际线还包含实体与空间之间、虚与实之间、封闭与开敞之间以及凹凸之间、高低之间、明暗之间、刚柔之间的关系。在很多城市,自然和人文的著名历史遗存都比较丰富,成为城市自古以来特有的历史文化名片,但是,随着城市高大建筑的不断增高和增多,城外的高塔看不见了,城外的山脉看不见了,城外的古楼看不见了,人们的城市视线落点也仅仅只能是水泥和钢筋堆砌的建筑天际线,这是一种城市之美的严重缺失。在城市建设中淡化天际线意识,不但已经给城市美感带来了审美疲劳,也造成了城市无法挽回的美学损失。

黄鹤楼与武昌城市天际线的关系变化便是一个佐证。

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国家旅游胜地四十佳。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伟姿。黄鹤楼与武昌城市天际线的关系,我们可以大致分成两个阶段。

3.1 融洽阶段,从最早有黄鹤楼的时候一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黄鹤楼一领武昌之城市天际线。“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这个时期武昌城市天际线应该可以评“优”,在绵延上千年的时间里,黄鹤楼屡毁屡建,虽然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形制,但它一直在长江边发挥着重要的“点景”和“观景”作用,它是长江边的主要成景对象,是许多风景画面的构图中心。登楼远眺,能观赏到以长江为近景的大幅度横向展开犹如长卷的风景画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便是最好的诠释(图1)。

处于后期的“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凡三层,计高9丈2尺,加铜顶7尺,共成九九之数。”在建筑以横向发展为主体的当时可谓摩天,自然是江边最显著的地标。而落成于1985年的现代黄鹤楼高51.4m,比古楼高出将近20m。由于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在1981年重建时,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m的蛇山峰岭上,海拔约85m,虽然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武昌已有为数不多的高楼,但与黄鹤楼相比都不能算高,所以黄鹤楼仍雄居于蛇山峰岭上,当仁不让的成为武昌这条美妙城市天际线的主体。这条天际线并不仅仅是好看,她也反映出了城市发展的特点:协调和谐,整体有机。

一个城市的美貌,并不是每一栋建筑的简单叠加,而是城市建筑与城市整体空间是否能和谐统一,是否突出这座城市的个性。当提到那些世界著名的城市时,人们往往会首先想到她们的天际轮廓线。但是,却没有两个城市的天际线是完全一模一样的。可以说天际线成为不同城市的象征、标志及代表符号。

3.2 困惑阶段,上个世纪中后期到现在,以及以后一段较长的时间,随着经济发展,万丈高楼拔地而起,这个时期武昌城市天际线可以用混乱甚至是模糊来形容。蓝湾俊园、中商广场写字楼、金都汉宫等高层建筑都不假思索地矗立起来,黄鹤楼在不知不觉中竟陷于周边的楼林之中。高层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的重要景观点和对景点,它对城市天际轮廓线的形成有重大影响。武昌到处只见高楼耸立,却没有为形成良好的天际线轮廓做出应有的贡献,更未能达到烘托历史文化名域的作用;沿岸植被、水景与超高层建筑比例失调,使得原本宽敞的水面与绿地空间显得狭窄,整个滨水区城市天际线却遭受了严重破坏,这些高度和体量巨大的建筑,混淆了前景天际线和背景天际线的关系,削减了两者对比,使城市天际线混沌无序,丧失了其基本结构和层次,弱化了滨水城市天际线的结构与特点。可以说这条缺少城市整体环境意识、杂乱无章、松散破碎的天际线无论如何也不能唤起人们对美的反应(图2)。

我们可以将问题归结为两点:首先,房地产商的城市责任感不够。武昌的沿江都卖给了房地产商,做出的楼盘各自为政,且属商业行为。房产商在付出高额地价之后,必定会充分利用容积率,首先考虑利润,然后才会来关注类似天际线的问题。比如说,50m是一个消防要求的分界线,开发商往往设计接近50m的大楼,以取得利润的最大值。所以楼盘一味追求高密度发展,高层建筑在空间视线上连成一线后将后面的背景天际线完全挡住;其次,“部门所有制”文化的典型体现。一个城市的建筑难以保持协调的风格和应有的水准,其中所透露的其实是体制文化的变异。高层建筑布局严重不平衡,使得整个城区显得纷繁无序,一些各行其是、参差不齐的公共建筑,可以说是条块分割的“部门所有制”文化的典型体现。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在城市总体规划上做的还不够。

4、如何保护我们的城市天际线

保护好我们城市的天际线,并不是说一味不建设高楼,那样也不符合现代化城市的要求,加里说城市早一个巨大的美的容器,那么保留天际轮廓线的美更是一个城市美的底线象征。如何在城市既能够营造出合适的天际线,又能够体现现代化意识,并且能够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才是城市管理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的城市建设话题,多些城市建设的天际线意识,也就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未建设和谐城市。在做城市总体规划时,尤其对于相邻高层建筑的间距、高度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管理。对于那些对城市天际轮廓线有影响的建筑物,其高度和体量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和专家评审会评审;规划管理部门在下达相关土地使用许可证的同时,规划审批部门要对该用地内的建设情况严格审核,尽量杜绝超越控规规定的项目;详细规划阶段,规划师和建筑设计师要从规划方案及建筑工程所处的环境出发,挖掘深层的人文精神,立足长远,使得新生事物与其所处的城市空间和睦协调。

看看同属滨江之城的宜昌。2007年,宜昌市规划局委托上海同设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编制《宜昌市中心城区沿江景观方案设计》。西至葛洲坝公园,东至沿河路,全长约15km,规划范围约5.08km2。沿江大道城市景观设计根据现实状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目标为:通过对沿江大道的现状梳理和设计优化,制订一套系统完整,程序开放、面向操作的城市设计成果框架,协调好近、远期开发和改造项目,将沿江大道打造成为富有活力和魅力的宜昌城市形象窗口。方案总体规划结构为“一带六区九中心”。“一带”:滨水景观带,是各区段的联系纽带,也是整个宜昌市的景观廊;“六区”:根据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城市发展现状,从西向东,把整个滨江带依次划分为坝区现状保留区,金融商住综合区,政府人文休闲区,旅游商贸服务区,成片待建住宅区,行政科技办公区。集中体现了宜昌的“历史、当代和未来”。每个区域根据现状土地利用及规划情况确定功能定位,各分区的建筑风格则根据相应的功能定位提出规划建议。“九中心”:滨江带各段不同区内独具特性的城市节点。

再看看湘江边的长沙,专家们提出,控制岳麓山核心景区到天心阁一线建筑物的高度就不失为一明智的建议。让一座城市拥有其独特的历史的或现代的文明标志,或是保留一座城市原有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特色景观,以丰富天际线的变化,突出天际线的特点,是许多美丽的大都市成功的经验。

放眼国外,塞纳河边的巴黎,政府明确规定室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37m,幸运的巴黎人总能够无遮拦地凝视天空,延续干百年来不间断的云天与城市的对话。波托马克河畔的华盛顿,1910年国会通过的一般性的建筑,限高大致在40m以内的法案,所以在市内大部分家庭房顶的晒台上,都能看到国会山威严的穹顶。

5、结语

“城下沧浪水,江边黄鹤楼。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我们不需要一栋栋住宅楼如兵营般紧密相连,我们不希望蔚蓝的天空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分割蚕食,我们期待湛蓝的天空是天然的幕布,城市建筑丰富的建筑形态、波光粼动的江水、远山秀美柔和的轮廓在天幕上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