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人为本,引导学生敢问善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人为本,引导学生敢问善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思由问题始,善学者则善问,可一直以来,课堂教学格局是由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完全是由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完全受制于教师提出的樊篱之内,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全然不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提问学习,这是对学生学习过程本质的扭曲。最终使学生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为问题的能力了。然而,在新课程理念中,倡导由教师的提问改革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旨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地探究学习。因而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主角就不再是单一由教师担当,而应鼓励和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提问”的引导者、组织者,使学生真正达到“学会知识”,“不待老师讲”的学习境界。结合多年实践,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使学生敢问,教师善于组织

儿童在学龄前,对什么都好奇,喜欢对陌生的事物问个为什么,而自从坐在课堂上,反而变得越来越不会发问了。上了几年学后,索性也不敢问了,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一切问题都由老师包办代替设计了,学生只要应付这些问题,做出解答即可。这种被动的学习无异于“守株待兔”。久而久之,那原本满脑子的问题都消失殆尽,连好奇心也没有了。美国教学法专家理查德・萨奇曼认为,人具有天生的对陌生的事物或是疑难问题本能地进行研究的倾向,这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探究欲望。教学应利用学生的这种天生的内在冲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为使那原本的好奇心和想像力能得到充分地发掘和展示,我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勇于质疑。当然,对于已有一定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的学生来说,“问”是需要勇气,因为“问”得好,能赢得大家的掌声。在众目睽睽之下,如若问得笨,定会遭来一片哗然,甚至幸灾乐祸之声。因此,作为教师需要努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提问氛围,放松学生神经之弦,让学生有勇气提问。

l、小组内提问,减少心理压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地在小组里提问,学生之间互相解答讨论,由于都是同学,彼此顾虑减少,思维变得活跃,语言变得流畅。例如,一次在同学对照注释自学《长征》这首诗后,我让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加以讨论。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个个都畅谈自如,因为范围小,且都是同学,不会被嘲笑,提出的问题也各有不同。如:“红军在长征中还硼过了哪些山?”“是什么力量使红军克服了种种困难?”等。

2、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发言

教师可以在鼓励学生提问之始,说明不管问的对错,只要你们愿意张口,愿问,互相讨论,争执,都是动脑的结果,都是难能可贵的。教师还应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发言,学会倾听别人发言,使学生能在健康的集体氛围中轻松地进行提问。

3、积极地评价,增强自信心

教师在学生提问或回答问题后,要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有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教师哪怕是一句简单的话,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能使学生产生无穷的自信。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学生有了第一次提问,有了第一次表扬,有了自信心,问得质量也会随之提高。让学生敢于开口提问,是探究学习的基础。

二、使学生善问.教师善于引导

“善问”是一种会思考,成熟后的提问。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学生形成提问动机和习惯后,我又考虑让学生学会善于提问,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较有水平的问题,有创新的问题,教师应当是学生不断进步掌握“提问”技巧的引导者。我曾从以下方面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切人口。

1、从文章的题目发问

文章的题目就像文章的眼睛,有些课文可以从文章的题目人手。例如:老师在教授《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时,让学生齐读一遍课题后,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了很多问题:谁手捧着空花盆?手捧着空花盆干什么?为什么手捧着空花盆? 一个个问号,引出了对课文的重点,课文的内容,课文的中心的探讨。学生由课题产生了问题后,然后再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本自主学习,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这样由以往的师问师答,被动局面转变为生问生答的生动学习氛围。又让学生“问”的能力得到发展,在问中学到了知识。

2、从课文重点词句发问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遁过一些既精炼又含义深刻的句子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时如能抓住这些词句进行提问揣摩,定能感悟到文章传递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引导或暗示学生注意这些词或句子,从而达到掌握此种提问切人方法。

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增补”,“删除”,“替代’’,“变句”等方式,进行提问,推敲,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善问”,一旦学生掌握了方法,教师则可以“该放手时就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展示学习成果,体会成功的愉悦。

3、从课文重点段发问

直击文章的重点段进行提问,可以更直接理解课文内容,避免按部就班的繁琐分析,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一夜的工作》一课,在学生找到本课的中心句后,我启发学生中心句指出了的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我们现在该怎样来学习这篇文章最省时呢?经过讨论,一小组拿出了自己最佳问题:为什么说的工作是劳苦的,生活是简朴的?课文什么地方体现出了?可以说这一个问题就概括了全文的重点内容。这个问题解决了,全文也就理解了,可见教会学生从课文重点段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理解课文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4、从课文矛盾处发问

有些课文无论是内容上还是词句上看似矛盾或确有不严密之处,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推敲,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训练思维的敏锐性,同时引导他们养成写作时用词造句的严谨、准确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月光曲》时,一位学生提出疑惑:“课文结尾一段说贝多芬用丁一夜的时间谱写月光曲,而故事开始说贝多芬为穷兄妹弹了一曲,又即兴创作一曲,而此时清幽的月光高悬在空中,这其中的‘一夜’不是半夜吗?”

“读书无疑须教有疑”,阅读教学就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敢问、善问,主动探索思考,引导学生慢慢悟出“问”的技巧,“问”的艺术。使学生在“问”中学知识,明是非,悟道理,求发展,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多思考多问,让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尽量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余地,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逐步使学生能自主学习,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且能够解疑,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