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欣德米特《低音提琴奏鸣曲》钢琴伴奏解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欣德米特《低音提琴奏鸣曲》钢琴伴奏解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作者通过对钢琴伴奏艺术及室内乐的学习,就器乐伴奏艺术在20世纪近现代作品中的特点,以欣德米特《低音提琴奏鸣曲》为例,分析对其演奏的体会和感悟。希望通过研究能让更多人了解20世纪杰出的作曲家欣德米特以及低音提琴与钢琴合作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低音提琴 欣德米特 钢琴演奏

一、《低音提琴奏鸣曲》表演实践的启示

20世纪的音乐呈现出更多元、复杂的方向,如用新的观点组织调性,或用非调性的12音列来创作。欣德米特属于前者,他是新古典主义的典型代表之一。《低音提琴奏鸣曲》创作于1949年,是欣德米特的晚期作品。全曲由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是回旋奏鸣曲,钢琴音乐素材无论在旋律还是伴奏声部都以跳音动机为主,跳音在钢琴部分不同的段落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第二乐章是三段体诙谐曲,给人以短小精悍的印象,以跳音为主,通过音型动机的巧妙变化,拍号不断互换,加之钢琴部分大量的后半拍节奏,不协和音程,呈现第二乐章的诙谐曲风格特征。第三乐章,单主题变奏曲,由四个音乐形象组成:主题、Ⅰ、Ⅱ、Ⅲ变奏是极富歌唱性的慢板;第Ⅳ、第Ⅴ变奏,是狂野、暴风雨般的快板;宣叙调色彩的间奏;标题为艺术歌曲的优雅的第Ⅶ变奏。钢琴在演奏中要把握好不同段落中音乐形象的变化。①

二、合作中钢琴声部对作品正确把握的体现

(一)合作中的节奏控制

如果说音乐是灵魂,节奏就是脉搏。节奏型的多变,是现代音乐表现的突出特点。第一乐章,频变的拍号、多变的节奏型,使节奏律动一直在改变。第二乐章,钢琴织体大都以后半拍呈现,节奏在3/4、2/4拍转换。第三乐章节奏时值的变化,给音乐注入不拘一格的自由气息,大量六十四分音符附点节奏在钢琴、低音提琴间交错出现,这也给合作带来更大的难度。

所谓演奏的默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双方节奏脉动的一致性,钢琴对节奏变化要十分敏感,单独练习中,演奏者要养成看“三行谱”的习惯,对低音提琴的节奏、旋律要十分精确地了解,才能保证在合作过程中的准确性。而节奏的准确性,也不单单是双方按严格的节拍来演奏,而是要在合作中,根据音乐的发展变化按“弹性节奏”来表现音乐。这使本身节奏复杂的作品中又增加了难度,因此需要在合作中仔细聆听彼此细微的变化,与之回应,做到节奏和音乐上呼吸脉动的一致性,达到真正的默契与统一。

(二)钢琴与低音提琴合作在音响上的平衡

1.音量平衡

每个独奏乐器都有其独有的特性,低音提琴音色低沉柔美,并能奏出美妙的泛音。最低音在20—25赫兹以下,是弦乐器中音域最低的乐器,音响比实际记谱低1个八度。

在合作中,钢琴细致控制音量是非常重要的。乐器本身发音不同,诠释者对作品的理解也不同,因此音量控制不能单单用“多大的音量演奏”来解释,而应在合作中始终保持“聆听”的状态,不断调整音响比例,以求得合作音响的平衡。在演奏中,旋律在低音提琴时,钢琴的音量应始终保持在其音响之下,衬托其旋律的发展(第一乐章第一主题1—9小节)。主题转换到钢琴声部时,应延续低音提琴演奏旋律时的音量感觉,保持主题音响的一致性(第一乐章9—12小节)。钢琴在间奏独自演奏时,应体现音响效果的整体性,根据音乐形象的要求,在音量上合理变化,发挥钢琴交响性的音量特征,使音乐色彩丰富(第三乐章第Ⅳ、Ⅴ变奏)。低音提琴是低音乐器,旋律多在低音区,钢琴应根据作曲家的创作,注意在高音区给予音色的填充,充分发挥音域丰富的特征,协调好音响效果的整体性(第三乐章第Ⅲ变奏)。

2.和声与音色

在合作中,低音提琴是单旋律的独奏乐器,和声音响色彩的支持主要由钢琴完成。以第三乐章为例,主题极富抒情、深情的歌唱旋律和变奏中暴风雨般的激动的音乐情绪,都是由钢琴给予和声的支持才得以呈现。音乐情绪是根据音响色彩的变化而变化的,这要求钢琴通过不同的触键方式来诠释和声色彩的变化。第三乐章慢板的主题与变奏乐段,要用指腹较大面积接触键盘,下键发力的速度与歌唱旋律的快慢相吻合,以深入的、歌唱性的慢触键来表现;变奏v中为了表现短促有力的音乐形象,钢琴应采取以带“音点”的快下键来表现尖锐刺耳、五光十色的音响,给人们带来激动、震惊的音响效果。

3.声场环境

在不同环境中,声场必然会随之改变。琴房空间小,反射声音较大,而在较大空间,如演奏厅,声场分布均匀,回声相对较少,并且,观众也是吸音体的一部分,演奏者经常会出现彼此“听不见”的情况,合作双方更要注意音量的平衡,多练习、多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②

结语

欣德米特《低音提琴奏鸣曲》,体现了20世纪泛调性的音乐特征。在音乐风格上,其不以音乐的情感表现为主旨,而是通过短小动机发展和节奏变化来表现现代的简约风格。只有深刻理解作品的丰富内涵,熟练掌握钢琴具有的功能,与合作者配合默契,钢琴伴奏的艺术再创作才有可能实现。

注释:

①童忠良.现代乐理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33.

②韩宝强.音的历程[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282—290.

参考文献:

[1]保罗·欣德米特.传统和声学简明教程[M].罗忠镕,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2]李斐兰.钢琴伴奏艺术纵横[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3]Gerald Moore.无愧的伴奏家[M].郑世文,译.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5.

[4]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5]库斯特卡.20世纪音乐素材与技法[M].宋瑾,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保·朗多尔米.西方音乐史[M].朱少坤,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7]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8]斯蒂芬·戴维斯.音乐的意义与表现[M].宋瑾,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9]张蓓荔,杨宝智.弦乐艺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谢家瑜.合作的艺术[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3).

[11]李秀清.器乐钢琴伴奏的特点[J].音乐学习与研究,1997(2).

[12]郭幼容.钢琴伴奏专业的建设和研究 [J].音乐探索,1997(4).

[13]胡自强.钢琴伴奏与音乐表现[J].黄钟,2000.

[14]姚来彬.对钢琴伴奏音响因素的思考[J].音乐探索,1997(3).

[15]Stanley Sadie.“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vol.19,New York:Grove,2nd ed,2001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