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制种乱象 谁来买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制种乱象 谁来买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

今年三四月间,长期在西北从事种子生产的张鸿先生,发表了题为“谁将为张掖制种乱象买单”的系列文章,披露了大多数正规企业在张掖缩减制种面积后,许多私繁滥制的企业和个人乘虚而入的情况,并深入分析了此类现象的严重后果。文章后,立即获得了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征得作者同意,本刊对这些文章进行整理并予以刊发,希望引起种业同仁对此类事件的关注与反思。

制种乱象触目惊心

今年,在甘肃的制种基地,几乎所有的种子公司都在压缩生产计划。据了解,正规制种企业在张掖的制种面积将减少近40%,制种面积锐减尤以甘州区为最,其降幅接近50%,降幅最少的临泽县也在20%以上。这是去年种企间无序竞争,玉米种子积压严重,市场滞涨造成的。

然而,从3月下旬开始,以张掖为典型的河西走廊地区出现了很多奇怪现象。许多无制种许可证、此前只能暗地搞生产的小企业和个人,现在却堂而皇之地大面积制种,其生产的种子很多都未获得品种经营者授权,这种乱象令人触目惊心。

不能否认一些小企业和个人做得很优秀,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些小企业确实没有抗风险能力。张掖有的制种贩子拿三四万元现金就敢到村里忽悠农户制种千亩,而且没有任何后援资金,三四万元就能撬动几百万元的生意,其风险不言而喻。这些私繁滥制者的贩子几乎都是投机分子,市场俏销时他们乘机抬高收购价格,搅浑甘肃基地以渔利;市场低迷时他们则踪影难觅。制种失败的风险最后都落在农民和基层政府身上。

最近两年,生产大组合的大种子公司以种子积压、市场萎缩、资金大量占用、基地大面积压缩等因素走向衰败。而今年聚焦小组合、尤其是区域性组合的小公司和个体户后来者居上。他们利用农民的最后一点信任,把民间资金以借贷方式竭干榨净,以最严重过剩形式,挤走了最后一点市场机会,重复着前两年大型种企的悲剧。

笔者3月底报出关于张掖制种基地的情况后,当地种子管理部门加强清理整顿,成功阻止了一些无证生产、私制滥繁的单位和个人。一些农民了解风险后改种大玉米和其他作物,但这种危险并未完全解除。据了解,虽然大公司都压缩了面积,但村社的制种面积却没有明显减少。

张掖制种乱象是全国生产基地的一个缩影。如果对这种乱象不打击、不解决,张掖将会失去玉米种子基地生产的优势。

产业链各方都将为之买单

在这样的乱象之中,产业链各方都难独善其身。农民首当其冲。与往常不同,今年市场销售进度缓慢,去年抢套购的种子还在库房里,而且不管是东北还是黄淮海,种子销售高峰逐年推迟到播种时节,农民也不愿提前购种。这给甘肃基地制造了大麻烦:资金的压力绝大部分担在制种基地公司和个人身上,另外,销售季节和我们的播种季节有一个反向时间差,市场分析越来越困难。很尴尬的是,种子公司维权打假,最后受害的往往是农民。

其次,正规种子生产企业深受其害。去年,国内几家大公司库存积压很严重,库存种子占用资金上亿元的不下10家,个别公司在5亿元以上。合法品种被别人私繁滥制,正常市场秩序被打乱;生产计划无法制定,因为无序违规生产得不到有效限制。合法生产的种子也严重积压难以销售,因为假货和侵权的品种生产成本非常低。

再次,当地政府和行业主管单位也深受其害。这些私繁滥制者明目张胆、堂而皇之地到村里落实玉米制种基地,置国家关于种子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于不顾,胡作非为;他们还称正规公司能做到的他们也能做到。政府出面干预,他们就煽动农民上访,要求政府给农民安排订单。这些私繁滥制者成功地利用了部分农民的诉求,向政府施加压力,使政府在“管”与“不管”之间左右为难。

最后,私繁滥制者也将为此付出代价。今年种业市场滞涨严重,肚子鼓胀毫无消化之能,地下经济浮上水面的前提是有法律支撑或者有道德基础,如果都没有会是什么结果?这个单他们买定了。

未雨绸缪,亡羊补牢

乱局中有机会,今年是重新整顿张掖基地的大好时机,管理部门要抓住时机。

主管单位绝对不能对制种乱象放任自流。村社干部要慎重决策,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拟引进的制种企业情况,确定进入资格再签订合同。管理部门要全面清理登记,通过和省内外公司以及科研单位合作,逐村登记造册,提取DNA样本送检,搞清楚是什么组合,有多少面积,是合法的还是侵权的。调查数据必须公布,以及时和市场接轨,让相关人员做好市场分析,指导销售行为。

政府部门的打假行动应着力在市场而不是在基地开展。许多地方的管理部门有一个观点,认为农民和生产单位所生产的种子在未包装前是半成品而不是成品,只有卖到市场才具有打假意义,在基地打假意义不大。管理部门可通过基地调查为市场打假提供资料,配合市场打假。

在张掖等玉米制种重镇建立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张掖是农业市,但种植业产业结构单一,制种行情不好时,农民也想种植其他作物,但都因为没有形成产业集群,缺乏信息、市场和技术等,他们无法面对市场的突然变化,给了贩夫走卒可乘之机。在这样的局面下,张掖人要痛下决心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要认识到种业并不是唯一的发展路子,不要以全国最好的制种基地自我陶醉。

将土地流转和基地实际有机结合。采用土地流转的方式搞制种是大势所趋,但张掖在这方面优势并不突出。新疆一亩地租赁费500元,生产成本1100元,合计1600元,以生产郑单958为例,500公斤单产,每公斤成本3元;而在张掖,每亩地租赁费1000元,生产成本1500~2000元,二者合计2500~3000元。如果按照市场价格5元/公斤销售,前者每公斤可赚2元,后者可能只是保本或者微利。张掖机械化程度不高,没有滴灌,地块太小,不适合搞土地流转。

快速落实农业保险制度。尽快健全制种保险制度,给制种田上保险。财险公司、种子公司和农户都要积极参与,以进一步减少企业和农户的风险。

生产区域必须建立保证金制度。在农民、公司和管理部门三者之间重新界定责权利关系。农民不再享受预付款的待遇,要对自己的留种盗种行为承担责任;种子公司缴纳保证金就是对自己的经营行为是否合法提供强制性保证;管理部门作为裁定机关,改变过去人情大于法、有法不依、有法难依的局面,一个标准,操作变得简单了,也科学有效了。

改革品种审定制度为备案制。品种不是审定,而是备案制,种子公司必须对自己的品种负无限责任,出现问题时不能因为通过审定就推卸责任。数据显示,目前热销的品种和农民能接受的品种最多只占每年审定品种的十分之一。

建立市场预警机制。市级种子管理部门可定期种业指数公报。这个指数不是简单的一个数据,而是若干数据的综合,如前两年到三年本区域各单位库存积压种子数量、名称、质量,今年基地的虫情病害、气象、水利情况,主流组合田间状况,外省销售市场销售行情和大田表现情况等。

种业人期待河西走廊生产秩序的好转,切实给生产者、当地政府、公司带来经济收入,实现产业良性循环、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