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生物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生物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生物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 在观察现象中,培养学生寻找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如在讲七年级下册“皮肤与汗液分泌”时,我并不是直截了当地把“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具有保护、分泌和排泄、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的功能”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教学中我把这部分的内容作了这样的设计:

(1) 我们的皮肤一般是什么颜色?

(2) 为什么皮肤被小刀划破了,有时流血,有时不流血?

(3) 为什么皮肤破损了,不久又修复?

……

学生回答第1个问题时,几乎是不加思索,异口同声,因为这实在是一种太寻常不过的现象了。正是这种寻常,导致学生忽视了寻常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在被教师接二连三的问题问倒这后,学生对一个普通现象后面居然隐藏了这么多让人深思的问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观察自己的皮肤,联系生活中的体会,针对皮肤说出自己寻找到的问题,比比谁找到的问题多,比比谁发现的问题最有思考价值。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不少学生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

(1) 为什么皮肤有弹性?

(2) 汗液是从毛孔流出来的吗?

(3) 为什么天冷时,洗澡后皮肤会起疙瘩?

(4) 为什么有时皮肤会生疮?

(5) 为什么每个人都有皮肤?

……

学生处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中,思维空前活跃,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如何提问上,久而久之,问题意识就极易得到激活和强化,主动寻找和发现问题就会成为大多数学生的良好习惯。

2. 在研究问题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七年级生物“光合作用”一节中,叶片的结构是该节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合理安排的话,不仅可以化解难点,变复杂为简单,而且还可以在巩固学生寻找问题和发现问题的习惯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讲“叶片的结构”时,我拿一些叶片发给学生,先让学生们观察并提出问题。有学生提出“叶子为什么是绿色的?”“为什么叶子两面的颜色深浅不一样,一面绿色深一面绿色浅?”“为什么叶子正面比背面光滑,这与叶子的内部结构有关吗?”……我对这些问题避而不谈,让学生思考、分析这些问题,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表现得很活跃,认真的思考、讨论,很快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

可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积极性,拓宽思维的空间,使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并且更容易掌握课本的内容。

3. 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上七年级的第一个实验――“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时,我把它当作“探索性”实验进行教学:将实验室的旧显微镜找出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探索性学习――“拆”、“卸”、“装”、“看”,顺其自然。结果学生兴趣空前,不仅对照实物和课本很快掌握了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学会了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而且对“头发”“手指头”等为什么“看”不清楚等问题也能主动去思考,探索,并最终找到答案。又如“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我不是先组织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种子的结构,再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而是反过来,先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利用实验进行探索,教师再指导总结。这样,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既认识了种子的结构,还非常容易地解决了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异同点这一难点。

再如,我在进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活动前,有意对学生说:“该实验我只会照本宣科,一时想不出其他的实验方法,同学们不妨试试看。”结果上实验课时,学生纷纷从家里拿来萝卜、马铃薯以及食盐等实验材料;有的用打孔器,有的学生甚至用钢笔套打孔,用削笔刀挖洞;有的用细玻璃插入洞底,有的用饮料吸管做替代品。设计方案多种多样,材料五花八门,但实验效果却基本相同。许多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地以日常生活中的盐腌黄瓜等加以说明其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实验原理的可靠性。这样的思考,这样的实践,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从中可看出,在实验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操作,教师再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培养,从而创新思维也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