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灾害来临让百姓尽快进入应急疏散避难场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灾害来临让百姓尽快进入应急疏散避难场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S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灾害事故频发,我国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日本大地震,福岛核电站事故;美国东部龙卷风,泰国洪水等灾害,都使数以万计的人们失去家园,流离失所;灾害初期混乱的生活环境,也使无数人幕天席地,艰难地生活;有些人由于得不到及时的防护和救助,生命消失在了本不该离去的时刻,这些事件使人们前所未有地关注安全问题。如何使人们能在灾后一段时期内躲避由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最大程度降低居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点,提高城市安全度,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确保灾有所防已成为当前防灾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杭州是浙江省省会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杭州在创建“文明城市、人居环境示范奖、平安城市”时,城市的应急管理工作是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那么作为城市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应急疏散避难场所的现状如何?灾难一旦发生,杭州的老百姓应该怎么办?

一、应急疏散避难场所:怎样的一个“诺亚方舟”

一个合格的应急避难场所必须具备一定的功能设施,而决非是随意找一块空旷场地就可拿来让人们避难。一个合格的应急避难场所,首先要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

务设施,另外还要可供居民紧急疏散和临时生活。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最起码应具备简易安置区、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的设施、应急供水供电设施、应急排污和应急厕所等,在此条件上可增设应急消防设施、物资储备设施和指挥通信设施,甚至增加应急停机坪、应急洗浴设施等。

应急疏散避难场所选址应处于建(构)筑物倒塌范围之外,保持疏散道路畅通;避让地质、洪涝灾害易发地区、高压线走廊区域,远离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仓库、厂房等区域;以居住区、学校、大型公共建筑等人口相对密集区域的人员30分钟内步行到达为宜。

以杭州市功能最齐全的应急疏散避难场所——紫金港旅游集散中心为例,其平时作为西溪和西湖风景区的交通疏导集散、住宿、展览、餐饮、娱乐、商业等旅游功能的配套项目,灾时可转换为应急疏散避难场所。其面积为15.2公顷,总避难人数为13700人;设A1、A2、B1、B2、C五个避难区(详见表1)、疏散指挥中心、后勤保障指挥部、医疗救护中心、综合物资保障区、直升机停机坪、应急加油站等。

表:1

疏散场所的配套设施考虑了城市应急状态下特殊交通状况,设置了由紫金港路南北两个方向分别双向进出的交通疏散组织方式;各避难区设疏散指挥管理站,并配置有线广播、固定电话、无线通讯、监控等设备;能提供包括粮油、食品、帐篷、棉被、供水、供电、燃料等综合物资保障。该疏散场所生活用水优先考虑使用市政用水,同时在避难区南北侧分别设计了2口深水井,并在取水井旁边设生活泵房及水处理系统,一旦自来水管道出现破裂,这2口井就能立即投入使用,以保障居民的饮水。厕所采用固定厕位与临时相结合的办法解决,在绿地下预建化粪池。电源分正常电源和应急电源,正常电源由市电电源提供双路380V电源;应急电源则由拖车电站和酒店固定发电机组提供,设5台50KW拖车电站,每个区域设1台,另设2台备用机组。

根据设计要求,明年该避难场所竣工后,应急疏散标识导向系统也将同步建设完成,到时该疏散场所周围的紫金港路、天目山路等将竖立起指示牌,在大门口可看到醒目的“应急避难场所标识牌”及“引导地图”,在五个避难区和医疗救护中心、综合物资保障区、直升机停机坪等功能区设有标识导向系统,可以像在城市道路上一样,引导人们从一个避难区到另一个避难区。

应急疏散避难场所主要是在具备一定规模和基础设施的公园、广场、体育场等空旷场地上,配套建设应急救援设施(设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设施可立即进行相应功能转换,像诺亚方舟一样,能够接受灾民避险。

二、应急疏散避难场所:杭州市刚刚“起航”

近几年,细心的老百姓会发现,“防空地下室(应急疏散避难场所)”标志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了杭州市的各个居住小区。其实,不只是在小区,商场、酒店等公共场所的地下车库也悄然多了不少“应急疏散避难场所”标志牌,公园里、城市广场上也多了“应急疏散避难场所”标识。这是杭州市民防局在全市推进民防工程、民防设施、避难场所、疏散路线标识、标注工作,方便公众识别和灾时使用的现实举措。

从2005年杭州市首个区级应急疏散避难场所——“拱墅区(杭州汽车城)应急疏散避难场所”在杭州城北挂牌,这标志着我市开始建设用于应对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等突发性灾害的应急疏散避难场所。自此我市相继建设了吴山广场、下城区文化体育中心、西湖区世纪新城、庆春广场等20多个应急疏散避难场所,面积达到35多万平方米,可容纳人员9万多人。

2006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通知》(杭政函[2006]6号)中明确:市及各区、县(市)政府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与人口密度、城市规模相适应的疏散场所和应急避难工程,并制定完善紧急疏散管理办法和避难运行程序,明确各级责任人,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公众能够有序、安全地转移或者疏散。

2009年,杭州市开始将民防工程与应急疏散避难场所的标志牌统一设置,标志牌呈蓝底白字上印“防空地下室(应急疏散避难场所)” 字样,这些标识牌均采用了较为醒目的蓝色作为底色,由绿方框、跑动人员图案以及“防空地下室(应急疏散避难场所)”文字说明组成,设计简单明了。而除了这些标识牌外,市民防局还在民防工程口部设置了指示牌,以便市民辨认。到今年年底将全部完成所有民防工程兼顾应急疏散避难场所的设置,预计累计在民防工程附近主要路口设置指示牌5000块,在民防工程进口设置标志牌5000块,对全市1800多个民防工程进行全覆盖。

2008年1月26日,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杭州市民防局紧急启动抗雪防冻应急预案,总面积9000余平方米的城站南、北两个停车库和铁道大厦等民防工程全面投入使用,用以安置江西、湖北和安徽方向的滞留旅客,累计疏散安置和分流滞留旅客35000余人次。这是杭州市除避暑纳凉外第一次启用民防工程作为应急疏散避难场所,接纳城站滞留旅客。目前,杭州城站火车站一直把城站广场2000平方米的地下民防停车库作为第九候车室,遇有紧急情况立即启用。

预计到今年底,杭州市区应急疏散避难场所的人均面积可达到1.0平方米左右。尽管如此,但我市的应急疏散避难场所面积、数量及配套设施还远达不到国家的要求,要求人均用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的长期(或固定)避难场所更是屈指可数。今年4 月,省委、省政府将防灾减灾行动纳入“811” 生态文明建设的11个专项行动之中,要求通过实施防灾减灾行动五年计划,建立健全灾害预报、预警、防治和救助体系。我市建设安全可靠的应急疏散避难场所迫在眉睫,时不我待。

三、应急疏散避难场所: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拥有

2010年,杭州市政府下达了《关于杭州市应急疏散避难场所布局规划的批复》,明确了城市应急疏散避难场所布局、设置标准、建设要求和近期建设项目。依据规划,将避难场所分为市(省)级、区级、街道(乡镇)级和社区(村)级应急避难等四种类型(详见表2)。根据区域均衡布局原则,规划设置波浪文化城—市民公园、黄龙体育中心、城北体育公园、市奥体中心和大江东新城中心5个市级避难场所;依托武林广场、北景园生态公园、江干体育中心等广场、公园、体育馆等规划56个区级固定避难场所,依托杭四中、杭州高级中学等学校规划318个街道(乡镇)级固定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有效用地面积约1003.89万平方米,有效建筑面积(地面室内)约444.42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135万平方米。结合居住小区公园、城市公园广场、停车场、体育设施等规划建设社区(村)级紧急避难场所244.94万平方米。同时,根据避难场所适应类别,分别规划了台风暴雨、洪涝、地震、公共卫生、战争等灾害避难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