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天篷元帅”赵孝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天篷元帅”赵孝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个一贫如洗的农民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走出一条致富路?赵孝春的经营经历,对一无本钱、二无资源、三无背景、四无特长的创业者给予了极大的信心;一个身无长物的农民如何引领组织一大帮农民形成一个产业?赵孝春的腊肉团队,应该成为一个经营案例写入企业管理教程;对重庆市城口县修齐镇高阳村村民来说,赵孝春是神――财神。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周易・系辞下》

[注解]取这一句话我们并不是想故弄玄虚卖弄文采,而是想对赵孝春致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祝福。

眼前的赵孝春和预想中的没有什么两样。普通憨厚,言谈间又透露出商人的精明。这不是一个很好的采访对象。天生的防备心理再加上质朴的个性,很难让采访者和被采访者激动起来。但整理采访记录时,我却在这些不掺杂浮华与不实言辞的话语里,得到了意外的惊喜:精炼地融入到故事讲述里的每一句话,都是赵孝春真实的创业感受和经营经验的积累。抛开过度的吹捧与忘却虚无的激情后,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听一个老农民的成功经营故事。

穷则变

[注解]“那时候真是太穷了。一家九口,只有一个半劳动力,你说不想点办法怎么办?”现在被贫穷逼到这个份上的人估计越来越少,但动脑子想办法找出路却是正常人先天所具有的功能。

赵孝春初试身手是在结束时。

城口县位于重庆市最北端,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重庆最贫穷的地区。修齐镇高阳村属于城口县,赵孝春就是高阳村人。1976年,读过中学、用木船搞过运输、当过木匠、脑子活络的赵孝春临危受命,被村民们推选当上了生产队队长。他需要解决的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是让全村人有饭吃。

“我的策略就是‘小包干’”。道理很简单,吃不上饭的根源在于土地上的所有粮食大部分都上交给国家了,如果自己能补足差的那部分,日子就能过了。提出这个想法,赵孝春是有依据的。因为报上说,“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耗子就是好猫。”意思是能让农民吃上饭就是好事。

于是,高阳村搞起了“小包干”。每家每户除正常种生产队的地外,还可以分得一小块土地,在做完集体劳动后,就全心扑在自家的那小块土地上。而这小块土地上的东西上交一部分后,剩下的全归自己所有。这样一来,多劳多得,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事情的结果却是赵孝春“挖社会主义墙脚”。不久,他为此被要求写检讨,还进了学习班。可是检讨归检讨,赵孝春坚信农民心里有杆秤。没过几个月,全县大规模的“小包干”开始推广,赵孝春的经验得到肯定。1980年,全县土地包产到户,“有粮食吃”的生活目标达到了。

“为大家挣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挣。”这是一个浅显的商业道理。赵孝春制造了一种大家需求的趋势。当这种方式能给最大多数人带来利益的时候,任何形式的阻拦都无济于事。

变则通

[注解]“在经营过程中,抓住需求最多的主业,再配套副业,一门心思抓主业,这样才能把主业做起来做好。”这给现在创业者有了一点积累或过程中出现了诱人的机会,就想方设法改变或抓住的想法提了一个醒。

农民们的粮食从土地下户后得到了迅猛增长。有了这吃不完的粮食,新的生活目标又出现了:想吃肉。于是,包括赵孝春在内的很多村民开始用多余的粮食养猪。

为了实现一家人吃肉的梦想,赵孝春喂了两头猪,还特地喂养了一头母猪。他的想法是母猪生小猪仔后也能卖钱。1982年年底,他一下子出售了四头肥猪,收入了几百元钱。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的赵孝春,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他一口气喂了15头猪。没想到猪喂多了,粮食又不够吃了。

把猪卖了太小划不来,不卖又会和人抢粮。怎么办?赵孝春想了一个办法:办酒厂。卖酒的同时,可以用酒糟喂猪。可是酿酒也需要粮食呀?赵孝春有主意:村民们只需将自家的粮食送到他的酒厂,就可以免费加工成白酒。听说喝酒可以用粮食换,村民们纷纷拿粮食到他那里加工,赵孝春的酒厂一时生意兴隆。遇有需要要回酒糟的村民,赵孝春则按1斤粮食兑换8两白酒计算。大量酒糟成了他喂猪的饲料。

粮食的问题解决了,赵孝春大胆地购进了二三十头猪,扩大了养猪规模。可是一段时间过后,他发现猪吃了酒糟后,腿关节容易长肉瘤,容易瘫痪,而且只长膘不长肉。

问题接踵而至,搞养殖不像其它行业说放弃就可以放弃,他需要核算成本。这样半途卖掉将会导致净亏。只能硬着头皮上。

赵孝春想到了另一种农家饲料:麸皮。于是,他又买来面粉加工设备开起了面粉加工厂,同样免费为村民加工面粉,落下的麸皮喂猪。循着路子,为了让猪长得油滑,赵孝春用同样的方式开起了油坊。

养猪、办酒厂、面粉加工厂、油坊,赵孝春算是形成产业集群了。因为农村的消费能力及当地的环境状况,容不得他往其他方向靠,只能一心一意放在养猪上。到1993年,他已经养了800多头猪了。

如果我们设想赵孝春卖了猪专注于办酒厂或面粉厂或开油坊,结果会是怎样?从市场的角度看,这几种产品对周围农民来说,都不是必需品,而猪肉却是必需的。盯着大众消费品为主业来建立支撑点,赵孝春的经营思路不亚于一个大型企业经营者。

通则久

[注解]“逢贵莫赶,逢贱莫懒。这句俗话不是每个人都信,不是在每个人身上都灵。我没有多少生意头脑,只能在这种俗话中去把握自己的方向。”有些看似浅显的道理,实则蕴含了深刻的经营思想。

赵孝春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户。每有成品猪,都被城口县食品公司买走了,基本不愁销路。城口县一位副县长了解他的事后,前来视察并叫他好好干。有了政府的肯定和支持,赵孝春大胆地向银行贷款2万多元买仔猪和粮食,再次扩大了养殖规模。

富裕起来的赵孝春给当地农民以极大的刺激,作为年度最大宗的收入来源,他们大多数家里都选择了养猪,而且都极力成为养猪大户。到1996年,有很多农民家里养的猪都在100头以上。市场已经达到饱和。随着流通体制的改革,肉源的不断扩大,食品公司已无法垄断并承载如此规模的猪市场。肉价一跌再跌,1996年底,赵孝春经营的养猪事业第一次走下坡路,当年亏损2万多元。

“逢贵莫赶,逢贱莫懒”,这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经商之道,也是赵孝春信奉的创业法则之一。看着大量的猪肉亏本甩卖,赵孝春也没有太多招数。为了尽可能减少粮食的消耗,能存栏的尽量存栏,能宰杀的立即宰杀,但绝不降低饲养的总体数量。当年,他家里破天荒杀了4头猪做腊肉过年。

1997年开春,肉贱的情况仍然没有好转。赵孝春一筹莫展。就在这时,紧邻城口的万州区一个领导到他家里参观考察养猪场。看着赵孝春家屋顶上挂满了腊肉,“真是养猪状元,连腊肉都做了这么多。”“我是没有办法呀,肉贱呀。”这位领导尝过他家腌制的腊肉后,认为味道极具乡土风味,建议他把腊肉运到万州去试一试,说不定会打开销路。

赵孝春将信将疑,过年过节的每家都做有腊肉,谁会买你的?但他还是把家里过年剩余的300多公斤腊肉运到万州。没想到刚一上市便被一抢而空。这多少让赵孝春喜出望外。

“卖猪卖肉要随行就市,卖腊肉市场主动权却掌握在自己手上。”赵孝春的万州行让他在猪的经营上做出了彻底转型的决定。

有了这个打算,赵孝春第二年加大了仔猪的饲养数量。当年照例做成腊肉卖向万州,也供应城口县城各大宾馆酒店。

受当地的气候环境的影响加之制作方式的不同,城口腊肉味道好,品质高,赵孝春经营的生意开始蒸蒸日上。1998年,直辖不久的重庆决定加大对贫困地区城口的扶持力度,不少部门年终的时候都要向城口订购一批腊肉做年货,而那时真正有这个腊肉量的只有赵孝春一家。在赢得口碑的同时,腊肉的销路打开了,向他订购腊肉的单位和个人络绎不绝。很快,城口腊肉就享誉了重庆市区。

2000年,赵孝春正式成立了公司,给自己的腊肉注册了“赵孝春”牌商标。正式走上了公司化经营的道路,完成了一个老农民向企业经营者的转变。

久则达

[注解]“我没有做过企业,但知道做企业就是做人。”虽然话语间赵孝春透露出更多的是商人的精明,但眼神中的朴实在这么多年的商业经营中并没有完全褪去。这恰在一个倡导诚信的商业社会里是最宝贵的东西。

随着赵孝春的腊肉生意日渐红火,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城口腊肉的制作之中。与之相应的两个问题便很快摆在了昔日老农民、今朝公司总经理赵孝春的面前:越来越多的人制作腊肉势必造成了对猪肉的抢夺;越来越多的人制作腊肉也导致了泥沙俱下,逐利的本性致使腊肉品质降低,而受损的则是包括赵孝春在内的整个城口腊肉品牌。

“问题的关键其实就在一个点上:品质。我不能保证人家的腊肉质量,但我凭良心做腊肉,我要保证自己的腊肉不出问题。”为了保住“赵孝春”这块牌子,这张脸,赵孝春从源头开始抓起。

为了保证充足的猪肉来源,他实行了会员制。和每一位会员签订供货协议,协议规定,所有会员的仔猪由赵孝春提供,待收购时从收购总价中扣除,这样就保证了肉猪的种类纯正;定期邀请畜牧专家对所有会员进行免费技术培训和指导,免费疾病预防和医治,免费猪圈定期消毒;对出栏生猪的收购价不低于当时市场价等。赵孝春以其强大的企业实力很快便控制住了自己的肉源。

2000年前,城口老腊肉在重庆市主城区的卖价40元/公斤。但从2003年开始,在众多冒牌货的围攻下,城口老腊肉销量锐减。从2003年开始,重庆开县、铜梁、垫江等近10个区县的20多家腊肉生产企业,开始打城口老腊肉的牌子在主城低价销售,这些“只熏一天的腊肉”,因口感远不及正宗货,把城口老腊肉的牌子打臭了,当年真正的城口老腊肉在主城区的销量仅100吨。

2004年11月底,城口所有的腊肉企业自发组建了城口老腊肉行业协会,并制订《城口老腊肉地方标准》。该标准规定:城口老腊肉统一肉质;统一色泽,均为橘红色或黑黄色;统一腊肉块型,长短、宽窄要一致;统一腌熏技术;统一腌制的时间和炕肉的火候。同时,通过了QS认证、质检、获得卫生许可证的“城口老腊肉”、“城口赵孝春老腊肉”等几个品牌还在包装上打上防伪条码。

为了更进一步与城口同行竞争者区分开来,赵孝春还有一个绝招,他将原来城口腊肉的加工工艺和原材料进行改良,把20多余味本地出产的中药材加入原材料中,经过40多天的精心烘制后,在保证腊肉品质的同时,增加了绿色腊肉的其他功效。

经过按住源头,打击假冒,提高品质等企业经营手段,“赵孝春”牌腊肉彻底从城口腊肉集群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城口腊肉的代名词。

达则济

[注解]“我的困难还多得很,资金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要买原材料,要收更多的猪,要屯集部分腊肉针对国内各大城市的常年供应,这些都需要大笔资金。”赵孝春的困惑与他的经营水平应该是相对应的,毕竟商海无情,已年过60的赵孝春要真正做大做强自己,还有很艰辛的路要走。

11月29日下午4点,刚刚从重庆潼南回到设在重庆市内办事处的赵孝春,抹过几下脸之后就仰靠在沙发上,露出了疲态。“明天一早还要到上海去参加一个展销会。”看着每一个腊肉包装箱上都印着赵孝春的手机号,我已然看出赵孝春的疲倦。但说起企业,他仍然一如既往地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我们现在已在重庆、上海、西安、广州等设立了办事处。两万多头猪的腊肉,一个春节就能卖完。”

面对行业拥有雄厚资金的企业进入,面对人才齐备的企业对老少边穷地区资源的挖掘,面对影响日益增大的企业品牌,赵孝春如何应对?记者没有继续追问。我相信,他早已考虑,那就是守住本分,把握好从自己手中流出的每一件产品,给消费者一个最可靠的质量保证,它胜过任何优秀的经营策略。

究竟是一股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赵孝春憨厚地笑着:“什么原因?呵呵,我也说不出。”笑过之后是沉默,他语气凝重地说:“城口的农民太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