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古诗词教学法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中学教师应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感情,引导学生正确的诵读感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对古诗词进行品味鉴赏,课外适度的引导学生拓展迁移,从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能力。它对于向学生进行古文化熏陶,培养、提高他们人文底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古代诗词;教学方法;语文教学
新课标对古诗词的教学做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古诗词时不能再单纯的依照以前的“字字落实,句句过关”、“作者——背景——翻译——主旨——背默”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教师应该进一步的思考研究,在原有的“字字落实,句句过关”、“作者——背景——翻译——主旨——背默”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革与创新。我们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呢?以下几点是我的一些粗浅见解。
1.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用有趣的游戏或多样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易学、乐学,经过对调查表的分析发现许多学生希望老师能营造出轻松的环境,有一种诗的意境,以诗人当时写诗的心情来分析理解,并且希望老师多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如多运用多媒体、幻灯片,通过一些典故例子,带领同学慢慢赏析,理解文章,速度不要太快;要灵活些,容易记住,穿插一些有趣生动的历史小故事,最好能适当的插入些跟文言文有关的游戏,如演话剧,举行古诗文背诵比赛,师生拉歌比赛,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法比赛和绘画比赛等等。通过学生的这些建议不难看出他们对古诗文的教学方式是有些厌烦之意的,他们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希望老师能激起他们对古代诗文的学习兴趣,他们渴望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充满乐趣的接受吸收知识。
2. 了解创作背景,为学习古诗词做好铺垫 学习古诗词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诗或词的意义,同时还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内容的认识了解,并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这就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作了铺垫。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如赏读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狂”仅是一个县令出猎的意气风发及普通的爱国之情。这样理解并不很全面,如果结合苏轼的生平遭遇则更能体会词中所含意蕴。《江城子·密州出猎》作于熙宁八年冬,此时的苏轼正处于仕途的低谷。由于不满王安石变法,他自请外调,在密州任地方官。苏轼词的豪放风格正是在密州上任的时期正式形成的。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苏轼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了解了这些,词中表现出的作者的非凡的英勇气质,以及为国家效命的深切意愿就更能为学生理解。
3. 重点品析名句,培养学生赏析能力 品析名句可以加强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甚至能进一步增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如赏析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因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作者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同时句中所写之景也体现出了诗人此时孤寂的感情。
再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诗人竟遣明月做信使,转达他的慰问:你切莫因孤独而过于忧伤,现在我要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伴随你同到夜朗西。寄愁心与明月常相随,不仅表明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处不在,而且大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4. 诵读感知课文,重点培养学生语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许多老师都意识到了诵读的重要性,积极地倡导诵读法。但是许多老师认为诵读就是专指对古文的吟诵,诵读就是熟读、背诵,有的老师甚至以为诵读与朗读或朗诵是等同的。因此经常在快要下课的几分钟内让学生自己大声地朗读以至能背诵。谭桂声先生认为:“诵读这种读书方法,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意,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到深层含义、潜在趣味的全面感知。使人在反复诵读之中潜心涵咏,认知文字,感受定律,体会语词,疏通文脉,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化古人的神奇气为自己的神气。久之,就会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熟稔文言词语,贯通文言的语法、修辞规律,形成灵敏的文言语感。”可见诵读不是简单的吟诵,也不是机械的背诵,更不是简单的重复朗诵。诵读是一种出声响亮、注重熟练、意在体悟与积淀的读书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诵读方法。激情示范,巧设情境,理性点拨,吟唱诗词都是有效诵读古诗词的方法。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在示范诵读中要激情四溢,倾注感情。根据具体的诵读内容,借助一定的表现形式(如音乐、图像、语言、表演,多媒体技术等),并对古诗词一些基本的诵读方法进行点拨(如重音、感情基调,节奏、韵味等),也可采用吟唱法激活学生的兴趣。此外还可采用“三段诵读法”。即第一阶段: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受,注意语音(饱满,圆润)。在“识诗人”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读,把握诗句中的重读音节、声调、节奏及其变读。让学生在反复吟读中体味古诗词的音乐美。第二阶段: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第三阶段: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这一阶段,教师可先让学生试读,教师点拨后,学生自由诵读,读出语气和语势。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通过三个阶段的反复吟诵,使学生熟悉了作品;通过语音、语流、语气的朗读指导和学生对作品的直接感受,使他们能够读准诗词的节奏、读出诗词语气和语势。这样,学生就在朗读中理解了古诗词的含义,体会到了古诗词的的感情和气势,初步把握住了诗词所要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总之,古诗词的学习方法还有很多,古诗词的学习既细又粗,既需要我们从大处着眼,整体把握感知,又需要我们从细微之处去细细品味感悟。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之与新课标下的要求相吻合,不断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