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学绩差生学习动机、归因方式与学习效能感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绩差生学习动机、归因方式与学习效能感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要] 学习动机、归因方式和学习效能感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的重要心理因素。国内外学者对学习动机、归因方式和学习效能感对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的影响曾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建立了各种理论和模型,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中小学教育和不良心理与行为的矫正训练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研究是在国内外理论与实证性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绩差生问题,对这类学生的学习动机、归因方式和学习效能感的特点及其表现进行了测量、分析和讨论,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应对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1.学习动机对学习成绩及行为表现的影响

学习动机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一般学习动机可以划分为内在学习动机、内化学习动机和外在学习动机三种类型(Cristine,Chandler Connell,1987;S.Harter,1992)。内在学习动机是由个体对学习的兴趣、对未知事物或现象的好奇心等激发而产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一般内在学习动机水平高的学生表现出较好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成绩和其他各方面也有较好的表现。内化学习动机是由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和价值的内在认同而激发起的学习动力,内化学习动机水平高的学生一般也表现出较好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认真努力,平时成绩和行为表现也相对较好。外在学习动机是由于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奖励等外在因素激发而产生的学习动力。一般来讲,外在学习动机水平高的学生,其学习受家长、老师和同伴等的鼓励、奖励、赞扬、赞同等因素影响较大。如果学生的外在学习动机水平高、内在和内化学习动机水平低,其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和家长的赞同和奖励,因此,这类学生的成绩和行为表现的波动性也相对较大。

2.归因方式对学习成绩及行为表现的影响

维纳和埃姆斯(1977,1985)对归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三维归因理论。维纳的归因理论认为,个体通常对自已的行为及行为结果做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等四方面的归因。个体在不同行为结果下对自己的成绩和行为表现做不同方面的归因,会直接影响其成就期待、情绪情感反应和未来的成就状况。

积极的归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表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常积极的归因方式包括:(1)将自己学习成绩好或成功的原因归因为能力强和努力的结果;(2)将自己成绩差或失败的原因归因为努力不够。如果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好坏做积极的归因,则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对未来成功的积极期待,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消极的归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有消极作用。通常,消极的归因方式包括:(1)将自己的学习成绩差或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2)将自己学习成绩好或成功归因为运气好、状态好或其他的情境因素。对学习成绩好坏和行为表现做消极归因,会使学生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中忽视努力在成功中的作用,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信心和对未来成功的积极期待。缺乏自信心又直接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并导致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对其未来的发展和学校教育管理也是十分不利的。

3.学习效能感对学习成绩及行为表现的影响

学习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学习能力的知觉和评价,或者说是对自己完成特定活动的能力的一种信念。一般对自己学习能力知觉与评价高的学生,其自我效能感也较强,这类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心,如果这类学生具有一定水平的内在或内化学习动机,那么,他们就会有较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效能感低的学生,一般可能是由于心理、教育、环境等因素引起的对自己能力缺乏自信心造成的。这类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可能会表现出一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需要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和训练,从观念上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效能感,进而提高其学习成绩,改进平时的行为表现。

以往学习动机、归因方式和学习效能感的探讨主要是基于一般的学生群体展开的。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绩差生的问题,那么,绩差生的学习动机、归因方式和学习效能感的特点和表现如何呢?其特点和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有显著影响?本研究将着重从以上两个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

二、研究方法

1.被试:在北京市西城区159中学初一至高三全体学生中,选取各科平均分为60分以下的学生为绩差生,平均分数在80分以上的学生为成绩良好的学生。

2.测量工具:经过修订的学习动机问卷、归因方式问卷和学习能感测验。

3.结果分析: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和统计检验。

三、绩差生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测量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1代表成绩良好的学生,2代表绩差生),绩差生与成绩良好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归因方式和学习效能感的统计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1和表2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学习动机方面,绩差生与成绩良好的学生在内在学习动机、内化学习动机和外在学习动机方面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01),且绩差生在内在和内化学习动机水平上显著低于成绩良好的学生,而绩差生的外在学习动机水平则显著高于成绩良好的学生。这说明绩差生在学习动机方面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对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学习成绩受外在奖励和赞同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这是他们学习成绩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归因方式方面,与成绩良好的学生相比较,绩差生对成功倾向于做运气归因,忽略了能力和努力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而成绩良好的学生则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为能力强和努力的结果,对失败倾向于做运气的归因。绩差生的上述归因方式均属于消极的归因方式,这些消极的归因方式会降低他们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忽视努力在取得成功中的重要作用,这是他们学习成绩差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在学习效能感方面,与成绩良好的学生比较,绩差生的学习效能感较差(M=3.38),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自信心;而成绩良好的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则较高(M=4.49),说明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心。因此,学习效能感差是绩差生学习成绩不好的第三个重要原因。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绩差生的内在和内化学习动机水平较低,而外在学习动机水平高于成绩良好的学生;在归因方式方面,他们倾向于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做消极的归因;在学习效能感方面,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自信心。由于以上三方面原因,使绩差生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对未来的学习缺乏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和成功期待,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自信心。他们在学习成绩上与其他同学表现出很大的差距,并由此带来各种心理、行为和纪律问题,对其学习能力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因此,要改变绩差生的学习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就必须从激发内在与内化学习动机、建立积极的归因方式和提高对自己学习的自信心的角度,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自信心,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矫正由于成绩差带来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具体建议如下。

四、对绩差生的教学建议

由于绩差生在学习动机、归因方式和学习效能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在教学中,重视提高学生的内在和内化学习动机水平,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和对学习目的、意义的内在认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改变平时的行为表现,而且对发展学生的能力、改变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带来的教学管理上的问题也是有益的。

2.在学习归因方面,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矫正不良归因方式。具体的方法可以是对表现出不良归因方式的学生进行归因训练,提高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认识,认识到努力对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作用,矫正其不良的观念,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和身心健康水平。

3.加强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培养。提高学生对自己能力的知觉与评价,使那些认为自己能力差、自己不行的学生树立起自己有能力取得好成绩的信心,建立起努力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的信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水平。

4.对于绩差生应该经常予以鼓励,避免将他们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进行直接的比较,以免由此降低他们的自信心,打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给他们留一些较为容易的作业,让他们在学习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好的成绩,提高其成就感、自信心和对学习的兴趣。

5.针对绩差生问题,教师需要有充分的耐心和爱心,学生观念、态度和行为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