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构溪河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构溪河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丰富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为了使湿地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为湿地旅游提供有力条件,文章通过分析构溪河湿地公园旅游资源,从生态旅游角度为构溪河湿地公园的旅游开发提出建议,以期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湿地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是动植物重要的基因库,它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由于研究角度和出发点不同,对湿地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目前学术界多采用《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同时又规定:“可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超过6米的区域”。以此定义,《湿地公约》将湿地分为三类:(1)海洋/海岸湿地;(2)内陆湿地;(3)人工湿地。但是,并非所有的湿地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旅游资源具有审美性和可进入性征,因此,可作为旅游资源的湿地应比《湿地公约》中的定义范围要小一些。

一、生态旅游与湿地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ái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第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讨论了生态旅游发展问题,正式确立了“生态旅游”这一名词。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其定义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使当地居民受益。”从这一定义可以得出生态旅游最明显的内涵:即生态旅游强调是负责任的旅游,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应尽量为当地居民生活创造价值。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在西班牙召开的“可持续旅游发展会议”,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两个纲领性文件。生态旅游与经济、社会、环境联系紧密,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符合当今旅游发展趋势,因此,生态旅游被视为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理想旅游方式。

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重要途径,强调以生态和环境为取向,同时创造社会经济效益的一种旅游方式。湿地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坚持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湿地生态旅游应界定为:以湿地作为观光、游览、研究对象,对湿地景观、物种、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进行了解和观察,并维持湿地自然环境原貌,具有强烈湿地环境保护意识的旅游活动。

二、构溪河湿地公园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构溪河发源于四川省苍溪县侨盘山,流经阆中龙泉、千佛、石滩、凉水、妙高、扶农,在河溪镇汇入嘉陵江。阆中境内长达79公里,流域面积658平方千米,其中林地233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达62%。构溪河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好,有“川北小九寨”美誉。2009年4月被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ICGA)、亚太环境保护协会(APEPA)评为中华100大生态亲水美景,2011年4月评为国家湿地公园。

(一)独特秀美的自然风光

构溪河流域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流域内雨水充足,以常绿植被为主。流域内自然风光秀丽,河流蜿蜒曲折、清澈见底,河道下游水流变缓,河床呈“U”字型,在河道拐弯处形成众多自然湖泊;两岸青山夹道,绿柳成荫,良好的植被覆盖率有效调节区域气候。

(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区域内植被发育良好,生态系统结构完整,生物环境复杂,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的基地。据统计,构溪河湿地有脊椎动物31目94科403种,包含国家一级珍稀动物中华鲟;树木64科126属461种,包含银杏、苏铁、水杉、香樟、古柏、鹅掌楸等十余种珍稀植物,其中属于国家重点I级植物有四种。构溪河湿地成为1000多种动植物的活体博物馆。

(三)丰富多样的人文文化

构溪河湿地位于四川东北部,流域内人文文化丰富。以人类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变迁而留下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为依托的历史文化;以民俗风情所具有的吸引力而存在的民俗文化;以湿地为基础的比较独特或质朴或精粹的饮食文化;还有突出湿地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的独特的造型或具有特殊意义的包装的商品文化。这些湿地文化的多样性具有较高的生态旅游开发价值。

三、构溪河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

(一)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构溪河湿地主要位于四川省阆中市,流经区域主要为传统农耕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要改变当地落后的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现状,需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度高,在创造就业机会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较大优势,目前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特别是农村地区都将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产业之一。构溪河湿地发展生态旅游时充分挖掘地区旅游资源,发挥旅游产业的扶贫致富作用,促进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的有力措施。

(二)有利于构溪河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构溪河流经10多个乡镇,流域人口多达50余万,生活垃圾、工业废水排入水体内,引起水质变坏。同时,在干流上已建成多座小型水电站,库区水流速度变缓,水体自我清洁能力变低,加上部分水产养殖如网箱养鱼的存在,造成部分水域富营养化。另外,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流域内农耕活动对农药、化肥依赖程度加大,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生态旅游作为环境责任型旅游,是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被视为湿地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最佳形式之一。积极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将有利于构溪河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回复和提高湿地生态质量,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通过调动广大社区居民和旅游者的自觉行为来促进构溪河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

四、构溪河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湿地公园的旅游开发不仅在理念上符合世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其本身丰富的综合能力也给湿地旅游目的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笔者认为,随着国家对环境问题的继续关注和管理措施的不断加强,给旅游目的地造成过大环境负担的旅游项目将会逐渐淘汰,而真正做到与环境协调发展,并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精神需求的湿地旅游将会争取到更广泛的市场。目前,构溪河湿地公园旅游开发还处在前期论证阶段,但是根据国内外湿地旅游发展的过程,该区域湿地旅游开发的思路可以概述如下:

(一)坚持生态均衡原则,以达到旅游可持续发展

由于构溪河湿地的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任何缺乏科学论证和利用都会导致区域生态系统的破坏,因此,构溪河湿地公园的旅游开发必须“保护”当头,确立“保护性开发”的主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服从生态效益。笔者认为,对构溪河湿地公园的保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对水和动植物的保护。水和湿地是保护区内最重要的生态和景观资源。构溪河流域内生活着众多动植物,其中不乏珍稀种类,这些动植物资源本身就是珍贵的旅游资源,保护好他们对保护区内旅游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植被保护上,加大植树造林工程,禁止滥砍滥伐;在动物保护上,加大禁猎、禁渔力度,同时对珍稀物种进行培殖。对水体的保护上,首先,要限制河流沿途乡镇排污,力争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再次,要限制流域内水产养殖规模,严格规定水产养殖饲料配制,防止水质的富营养化;最后,要力争拆除或改善部分废旧工程设施,如废旧水电站、拦河堰等,防止水体静止,增强其自净能力。

2、对湿地地貌的保护。构溪河湿地属于自然形成湿地,对湿地的开发应注重其地貌的原真性。例如:在景区的建设中应尽量避免大规模的土石建设;道路修建尽量根据地形设计,避免隔断生物活动区域;控制耕地,防止社区居民滥垦滥伐,随意开垦荒地、滩涂地区。

3、对湿地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了解目的地文化是进行旅游活动的动机之一,保护湿地公园的民俗文化是丰富构溪河湿地公园旅游内涵的重要途径。流域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嫁娶文化、饮食文化、典型的川北民居建筑、邻水而建的古镇、保存完好的唐代摩崖石刻从各个方面反映出独特的地域文化。对区域内文化保护应尽量保持其原貌,避免过度商业化。

(二)详细分区,分层开发

湿地旅游开发必须以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平衡为前提,所以,为了合理开发湿地旅游,湿地旅游目的地必须要进行分区。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不同区域功能与要求不同,因此,所开展的生态旅游内容也有所区别。核心区实行严格保护,禁止旅游开发;缓冲区位于核心区,可开展线状旅游,如:科考、生态环保教育、生态观光等;实验区是开展旅游活动主要区域,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不宜进行大规模建设。

美国景观设计师理查・福斯特(RichardForster)于1973年提出同心圆利用模式,将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由里向外分为核心保护区、游憩缓冲区和密集游憩区,该模式得到了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的认可(表一,图一)。

由于构溪河湿地公园面积较大,在开发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分区进行,划分多个核心保护区,设立缓冲区和实验区,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三)科学合理地评价湿地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

为了保证湿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湿地的利用必须适度、合理。因此,要对湿地及其各个分区进行资源分析和旅游生态影响评价,科学确定湿地旅游区的总容量和区内不同地段的容量,根据容量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和分布。一般来说,游客容量分为空间容量、设施容量、生态容量和社会心理容量四类,目前空间容量与设施容量的测算已形成较为准确的量化指标。空间容量与湿地公园的面积大小有关,参照《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面积法计算公式:

C=A×D/a

式中:C---用面积计算法的环境日容量(人);

A---可游览面积(m2);

D---周转率;

a---人均占有游览面积(m2)。

由于构溪河湿地公园面积较大,在公园的不同区域应该设置不同的游览区,各个游览区的旅游容量也不尽相同。因此,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各个区域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较为准确的估算出各区域的旅游容量,保持生态与旅游的平衡。

(四)社区参与共享,实施“双赢”策略

社区参与是解决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社区参与的方式,提高周围居民的文化素质、环保意识及生活水平,或者吸引他们进行股份投资并获得旅游利益的回报。利益因素是社区居民保护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最有力的动力。针对构溪河湿地公园的实际情况,应该在公园的不同区域开发不同的旅游产业,例如开发中游的千佛明代古镇,打造下游的石滩码头旅游,利用水库做文章,让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公园的生态旅游开发之中。

(五)建立高效的湿地公园管理机制

湿地旅游管理体制的建立对湿地生态环境及维持湿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湿地旅游管理中涉及的部门广,牵涉众多利益主体,包括湿地拥有者、管理者、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各个方面[11]。构溪河湿地公园目前主要由水利部门监管,且跨越多个行政区,各利益主体会在利益的驱使下积极参与管理,容易造成“多头管理”现象,缺乏统一协调性。这种特殊情况造易成有利可图时齐头并进,无利可图时各自为阵,并且在开发与管理过程中资源利用分散,造成资源的浪费,责任追究无章可循。构溪河湿地公园在管理过程尤其需要专门的管理部门实行集中、统一、高效的管理,努力协调各职能部门责任与利益。

(六)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服务质量

做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人。构溪河湿地公园处于川东北偏远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为提高湿地公园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应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训练有素的导游,加强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训练,提高服务意识、水平和质量,尤其应加强景区内从事旅游业的社区居民从业素质的培养。

五、结语

生态旅游是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方式,由于其尊重自然与文化的异质性,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与谋富当地社区居民,倡导人们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参与自然,被认为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构溪河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要坚持环境保护第一,坚持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在保持和增强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目前游客和当地居民的需求,使当代人与后代人享受湿地资源的机会平等。在具体实践中,要坚持湿地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发展原则,通过科学的开发规划、有效的旅游管理,以及加强湿地保护立法、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等开发策略,保护湿地基本的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以及文化和遗产完整性。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