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松辽盆地青山区块石油地质特点和勘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松辽盆地青山区块石油地质特点和勘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研究了松辽盆地青山区块石油地质特点,研究区总体呈下水、上油的油水分布特点,以断层岩性和岩性构造油藏为主。区内扶余油层油气成藏受成熟烃源岩、青山口组一段超压、优势运移通道和储集条件控制。按照上述认识明确了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方向,有效地指导了该区的油气勘探。

关键词:石油地质特点 油气成藏 主控因素

近2年对松辽盆地青山区块研究区开展石油地质综合研究,D9 , D24 , D25和D32井于扶余油层获得工业油流,给该区油气勘探带来了良好的勘探前景。由于本区勘探程度低、探井成功率不高,很有必要对其石油地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总结油气聚集规律,从而有效地指导本区的勘探部署工作。

一、地质背景

松辽盆地是大型陆相断陷-坳陷型盆地,具有先断后坳的双层结构。勘探证实,盆地内发育上、中、下和深部4套白要系含油气组合,即上部含油组合:黑帝庙油层(姚江组三段一四段);中部含油组合;萨尔图油层(姚家组二、三段)、葡萄花油层(姚家组一段)和高台子油层(青山口组二、三段);下部含油组合: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泉头组三、四段);深部含气组合:泉头组一、二段和以下地层川。研究区构造属于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三肇凹陷的北部,西接大庆长垣,东邻明水阶地,北为黑鱼泡凹陷。研究区构造面貌总体呈东、北部高中间低的向斜构造,勘探面积约1350 km2。

二、石油地质特点

1.构造演化特点

松辽盆地经历了晚侏罗世地慢上隆、陆壳坳陷,早白要世大规模岩浆上涌、引张裂陷,晚白奎世盆地挤压、构造反转和新生代较小幅度伸展断陷等多阶段的构造演化。本次研究的目的层为泉头组四段(扶余油层一组,以下简称F工油层),隶属于松辽盆地演化的坳陷阶段沉积。

2.烃源岩特点

本区烃源岩为青山口组一段暗色泥岩,泥岩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内部,厚度在80m左右,东部和南部暗色泥岩厚度相对较薄,在50m左右。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泥岩有机质丰度相对较高,其数量之高不亚于海相生油岩,为烃源岩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研究区青山口组一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氯仿沥青“A”含量为0.1%~0.885 %,有机碳含量为2%~4.653%。依据石油天然气行业1995年对陆相生油岩有机质的评价指标,本区青山口组一段烃源岩达到“好”以上,具较好的生、排烃能力;R0值在0.5%~0.94%,整体上自中心向周边递减趋势,源岩处于低熟到成熟演化阶段。通过油一油和油一岩对比分析,研究区扶余油层的原油主要来自青山区块青山口组一段烃源岩的自生油,源岩具有较大的供烃能力。

3.沉积特点

青山区块FI沉积时期为一套浅水三角洲为背景,以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体,分流河道微相为骨架的沉积。岩性以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灰绿色夹灰色泥岩和灰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物源主要来自北部讷河一依安和青冈一拜泉水系。通过研究区测井、地震和岩心资料,将FI油层细分为3个油层(FI1 FI2和FI3油层)。

4.油水关系和油藏类型

青山区块总体上呈下水、上油受构造控制的油水分布特点,以岩性一构造、断层一岩性油藏为主。斜坡部位以构造油藏为主,低部位以构造一岩性和断层一岩性油藏为主。本区FI油层自中心向南部隆起部位含油性变好,所以,构造对油气聚集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三、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通过青山区块的实际地质资料分析,成熟烃源岩、青山口组一段超压、优势运移通道和储集条件主要控制着研究区的油气 成藏 。

1.成熟烃源岩的发育控制了FI油层成藏范围

研究区现今所发现的油显示探井均位于R。大于 0.7 (生油门限 )的区域内,而 R。< 0.7 的东部地区即是构造高部位,烃源岩比较发育,且断裂也比较发育区,却没有一口井见油显示。这充分表明研究区的烃源岩演化程度相对较低,受成熟度影响,该区油气横向运移距离很有限,未成熟区探井均未见油显示。所以,青山地区成 熟烃源岩的发育范围直接控制了该区油气成藏的分布范围。

2.青山口组一段超压发育程度的大小控制了FI油层的成藏。

对钻井、测井资料分析表明,青山区块青山口组一段存在明显的欠压实现象,表现为超压特点。已有研究成果表明源岩超压主要起到 2方面作用:一是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重要的源 动力;二是作 为盖层可 以增强下伏储层 内油气的封盖能力。然而,对油气成藏形成与分布起作用的超压值应是油气 主要成 藏期 泥岩 中的超压值,只有此时的超压才能成为油气运移的动力和油气 聚集与保存的遮挡力。盆地模拟恢复的地压史表明,青山口组一段超压自青山口组沉积末期开始形成,至明水组沉积末期超压值最大。明水组末期正是青山口组一段有机质生排烃高峰期,超压为油气的初次运移创造了动力条件。 由于上覆的嫩江组一、二段 大套泥岩层的成岩程度相对比青山口组泥岩低,塑性更强,每次断层活动开启后很快造成断层裂缝愈合。所以,青山口组一段超压流体向扶余油层释放成为必然。另外,扶余油层具有常压或偏低压特点引。以上分析充分说明了青山口组一段源岩超压可对下伏扶余油层油气的聚集与保存起到关键作用。本文按照等效深度法,利用声波时差资料对研究区超压分布进行了研究,表明该区超压呈环带状分布,南部高、北部和东部低。统计本区 FI油层见到油显示井29口,其中9口井位于超压大于 12MPa区域内,其余20口井均在10~12MPa区域内,而小于10MPa的区域未见一口油显示井,这与三肇凹陷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3.优势运移通道控制油气 的垂向运移

众所周知,断层是油气运移的通道。根据盆地演化的期次,可将研究区的断裂分为 4类:裂陷期断裂、坳陷早期断裂、坳陷晚期断裂和继承性断裂。坳陷早期断裂主要指断穿 T2界面(青山口组 一段底面)的断裂 (以下简称 T2 断层 ),这一类断裂沟通了青山 口组一段烃源岩和泉头组四段地层,这一类断层在研究区极其发育,构成了网格状的断层密集带。断层封闭性研究表明,现今垂向封闭的断层在断层活动期处于开启状态。青山口组一段源岩在明水组末期达到生油高峰,此时也是盆地重要的构造活动时期。因此 T2 断层无疑在源岩成熟之后活动并开启过,构成了青山口组一段油气向下运移的输导通道。正是由于油气生成一超压形成一断层开启这一过程的多次重复,才使青山口组一段生成的大量油气注入到下伏的扶余油层中。本文通过 T2 断层与青山口组一段烃源岩成熟度和 FI油层的油气显示井叠合看,在研究区西部、中部、南部的成熟烃源岩范围内,T2 断层比较发育的地区,FI油层油气显示也比较发育。

4.储集条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本区 FI油层沉积时期,河流作用占据优势,发育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和河 口坝等沉积微相,油层物性较差,平均孔隙度为 13.9%,平均渗透率为2.2×10-3μm2,整体表现为低孔低渗特征。通过已钻井的测井、录井资料并结合岩心资料,发现物性相对较好的分流河道砂体是本区 FI油层油气聚集的载体口,油气绝大部分聚集在分流河道砂体中的交错层理粉砂岩、细砂岩中,说明分流河道砂体为FI油层的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储集条件 。

四、勘探方向分析

综合上述分析,青山区块青山口组一段成熟烃源岩的分布、超压发育程度和油源断裂主要控制了FI油层的油气成藏,进而将研究区划 分为2个有利勘探区。

1.南部有利勘探区

该区青山口组一段烃源岩 R0值在 0.7%~8 %超压发育程度大,大于 11.5MPa,油源断裂比较发育,为油气显示最为丰富的地区。 目前该区内有工业油流井 1口,即 D9井,油显示井10口,占整个研究区油显示井的 37.9,油气显示发现率为100,是 FI油层成藏较有利勘探地区。

2.中西部有利勘探区

该区青山口组一段烃源岩 R。值在 0.7%~0.9%,超压值在 10~11.5MPa。从油气运移通道和圈闭的角度看,油源断裂发育,构造圈闭发育。目前该区的探井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工业油流井 3口,即D24,D25和 D32井,油气显示井15口,占整个研究区油 显 示 井 的 62.1;油气显示发现率为78.3 虽然该区钻井有23口,但深层火山岩气藏探井占一半以上,所以从烃源岩成熟度、勘探面积和中浅层探井密度上来看,该区是青山地区 FI油层最有潜力的勘探地区。

五、结论

1.构造演化表明青山地区为一独立生烃凹陷,青山口组一段泥岩有机质丰度高,具有较好的生、排 烃能力,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下的分流河道砂体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问,上覆的青山口组 泥岩为研究区提供良好的区域性盖层 。

2.本区油气以垂 向运移为主,FI油层的油气成藏主要受成熟烃源岩、青山口组一段超压、优势运移通道和储集条件 4个因素控制。

3.综合 FI油层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将青山区块进一步划分为 2个有利勘探地区。

参考文献

[1]翟光明,中国石油地质志(上册)[M].北京 :石油工业 出版社 ,20123:l-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