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语文课堂的内涵“厚重”一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语文课堂的内涵“厚重”一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眼下有一些语文课,上得是越来越闹猛,唱歌、跳舞、演戏,十八般武艺轮番登场,各种手段层出不穷,课堂上可谓热闹非凡,令人眼花缭乱。可是,听得多了,总给人这样的感觉:兴趣“浓”了,味道“淡”了;形式“厚”了,内涵“薄”了;气氛“活”了,心灵“滞”了。这样的语文课堂,就像一只飘飘悠悠的“风筝”,几乎失去了赖以维系的“绳索”一样。这种语文教学,盲目追求所谓的“出彩”、“出新”,在舍弃学科特征的路上越走越远,有的甚至已经不知不觉地“出格”、“出轨”,成了没有“语文”的语文课。为此,很多有识之士正热切呼唤――语文教学要用“语文的方式”上出“语文味”来。

语文课程虽然有着很强的综合性,但仍有其鲜明的学科特征。语文一旦失去其个性特征,也就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势必造成语文教学的“山间竹笋”和“墙上芦苇”现象(事实上这种后果也已逐步显现)。透视目前喧嚣的语文课堂,学生忙着辩驳、演戏、作秀等,我们真该好好反思一下:到底有多少学生在认真听讲呢?又有多少学生在直面语文教材文本呢?

语文教学,就是要把根深深地扎进语言文字的肥沃土壤中,吸收源源不断的水分和养料。要知道,根深才能叶茂,根粗才能苗壮。惟其如此,语文教学这棵参天大树才能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说到底,语文教学的事情还得用语文的方法来解决,才能上出语文的底蕴,上出语文的情性,上出语文的本色;其他任何的非语文方法只能是“隔靴搔痒”,甚或“水中捞月”。

一、认认真真地听

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由于各类考试的无法触及,听知能力的训练一直被人们所忽略。几千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对“聆教”就十分重视,近代,很多的国家都有把听说能力作为国语教学的培养目标,进行听说训练,促进人的思维发展。听是一种能力,对人们认识世界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古代早就有“耳濡目染”、“耳闻目睹”、“耳聪目明”等说法,无不说明通过耳听能接收外界信息,进而认识客观世界。那么,语文课上应该倾听些什么呢?倾听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明了文章主旨,掌握写作规律;倾听同伴的理解和分析,抓住要点,加深领会;倾听文本作者的注述和诉说,体味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要让学生从外在的听上升到内在的听,从抽象的听上升到具体的听,从感性的听上升到理性的听,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听得生动,听得形象。

二、轻轻松松地说

语文教学的第一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说话训练,不仅是深入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提高说话能力的有效途径。要根据教学实际,围绕文本内容,适时地让学生说理解的话、说积累的话、说观察的话、说发现的话,说想像的话。现在不少语文课堂虽然打破了教师“唱独角戏”的沉闷气氛,开始出现学生参与质疑、讨论、交流的局面,但这种探讨多数是脱离文本特点语句、脱离课堂天马行空般不着边际地神侃一通。特级教师许更生认为:“任何脱离了书面用语训练的‘合作、探究、感悟、体验’都无异于热热闹闹的假把戏;任何脱离了书面用语训练的‘人文性’表演,只能是一文不值的空头支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应当首先和主要体现在课堂用语的交流上,要想方设法紧紧依托文本所提供的“虚拟世界”和重点词语,激发学生的用语兴趣,各显神通地进行用语尝试;在循序渐进的说话训练中让学生思维敏捷、兴趣盎然、妙语连珠,这才是语文教学应该彰显的本色。

三、真真切切地读

古人云:“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声,记于心。”语文课上,就应该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读、仔仔细细地品,咀嚼揣摩,吟咏成诵,这样才能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领悟作品的气势和章法,探索语言内在的含义和情态,才能产生情感共鸣,理解言外之意,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美妙境界。朗读实际上就是把书面语言还原成口头语言。琅琅的读书声,才是语文课堂最美的音符。文本只有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才能获得鲜活的生命,学生只有在情真意切的朗读中才会构建起童年的精神乐园。要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例如孙犁的《荷花淀》描写荷花、荷叶:“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是刚性的、战士的情操和眼光。而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荷花、荷叶却又有另一番情调:“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像碧天里的星星。”这是诗人的情怀,月下茶花、荷叶,是朦胧、诱人的,表现出女性的柔美。这两段文字,欣赏者的视角和处境不同,其间的差别也是巨大的,但它们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这种美的体验和理解,是非多读、品味而不能有的。

四、踏踏实实地写

课堂练笔是促进语言积累和理解消化的重要语言实践形式。以读促写,以写助读,读写结合,不失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方式。“君子动口不动手”不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语文教师就是要巧妙地把“写”融合在语文教学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写作的训练。动笔的机会也处处存在。例如,识字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说说议议写写,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读读圈圈写写,写作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写写评评改改,以保证学生人人参与,保证训练达到一定的量。做到了这些,那么,用哲学的观点来说,量的集聚就有可能产生质的飞跃,这也就是学习语言的规律吧。另外,可以抓住文章的“留白”,让学生想象填写;抓住教材单元的特点,让学生相机仿写;抓住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观察描写;抓住课文的情节结构,让学生拓展延伸。这样,学生写作的兴趣才会不断上升,写作的热情才会不断提高。通过写,学生会有很多的思考空间,会产生更有质疑性的问题。在教学《背影》一文时,我就是通过写发现了学生们无言的“发言”,我发现了以前没有发现的学生的许多想法,同时,“写”让我发现了不少文采较好的表述。而这样的表述是我和学生面对面的口头对话中从未出现过的。课堂上与教师面对面地对话,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再加上紧张,他们往往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地简短。有时即使某位学生想到了文采飞扬的表达,也不好意思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这么文雅的话。现在,“写”打消了他们的顾虑。

俗话说得好:“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脱离教材、脱离课堂天马行空般的语文教学应该休矣。语文教学永远不能玩“超级女声”版的游戏。只有将听说读写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的语文课,才是有滋有味、生动活泼的语文课;这样的语文课,才更有气息、更有风采、更有个性,才会洋溢出浓浓的语文气息,语文课堂的内涵才会更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