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三农”报道应厚积薄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农”报道应厚积薄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农报道不容易写,更不容易写好。对一个记者来说,报道“三农”,必须经历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所谓“厚积”,可谓包罗万象,农林牧副渔、政经文教卫,都是软知识硬本钱,而在此之上的对“三农”的领悟、对“三农”的感情更是一个重要的积累。

比如说,写农民,得懂农民的心思;采访几个农民,不能只是懂这几个人,要懂的是不同的农民阶层的状况;写农村,得懂农村的结构、组织等各种关系;写农业,得懂农时农事,得懂农业的历史变迁,得懂农业的细致分类,麦子棉花花生玉米什么时候怎么管理、容易得什么病虫害,鸡鸭猪牛容易得什么病市场行情怎么样,都得懂。这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学着,记着,理解着,一天一天积累着,好像入了门,接着又发现,懂得了这些还不够。“三农”所涵盖的实在是太广了。

平面来看,现代农业是一张网,政府、个体、协会、企业在内每一扣每一结都不是孤立的;立体来看,国际经济局势走向、国内政策法律法规、整个市场格局又无形中左右着农业的发展。就农村来说,不同地域的农户、宗族、民俗所体现的心理、文化都是不同的。就农民来说,不同地方的农民又有着文化、经济、医疗等千差万别的生活环境。不客气地说,现在的“三农”是一个极为广阔的领域,它不再孤立在城市、工业之外,而是融入到了整个经济与社会之中。看“三农”,想“三农”,写“三农”,需要厚重的知识底蕴。

写好“三农”报道,还需要对“三农”有真感情,有真体悟。对农村、农民、农业没感情,步入猪圈就捂鼻子,靠近泥田就心疼皮鞋,知识再多再丰富也只能沦为纸上谈兵,写不出好稿子。对“三农”的感情是一种动力,能给工作带来无穷的乐趣。但感情必须要有理性,对农民有感情,并不意味着只感激不批评。

所谓“薄发”,就是要表达得谨慎、准确、严密、独到。“三农”报道和其他报道一样,没有固定死板的套路格式。

年前,我参与了报社组织的几次调查采访,其中一个是关于山东奶业在三鹿风波之后的现状和反思的。在山东,农民搞奶牛养殖,从零零星星到渐呈规模,不过20年,发展得很快。随着市场发展,零星散户逐渐丧失竞争优势,奶牛小区的出现一度备受社会赞扬,仿佛它真的成为了奶农抵御市场风险的法宝。但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风波一起,受到冲击最大的还是奶农!

奶牛小区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或者说奶牛小区到底面临着什么问题?整个山东的奶业格局到底是什么样?保障奶农市场利益的“围墙”为什么会那么脆弱?带着一系列问题,我们开始了调查。随着采访的深入,报社领导、同事多次开会,就稿件的定题、结构等详细斟酌,最终推出《奶业困境中的自我救赎》系列,分《奶农被重重撞了一下腰》、《奶牛小区:经营关系有些散》、《“股份”奶牛:使出吃奶儿劲突围》三篇推出。这是一次厚积薄发的结晶。一方面走得路多,去的地方多,边采访边学习,接触到的面也力争更广,整个调查的过程拉得有点长。另一方面,频繁走近奶农,更是一次精神淬炼的过程。在采访过程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奶农无助的眼神。在一家奶站采访时,一位奶农正在吃饭。我问他倒过奶吗?他啃着油饼就出了门,带我去看倒过奶的水沟,扳着手指给我算账。奶农、企业、政府一一问完,我就感到,奶户抱团成了奶牛小区,表面上看竞争实力强了,事实上,没有严格的统一管理,单兵作战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草一根一根摞起来,顶多是堆柴,不是一根绳。

我常常想起罗中立的巨幅油画《父亲》。这是一幅让我刻骨铭心的作品。

1975年冬,快年三十了,天色渐黑,一位老农民在公共厕所旁看守粪池。雨雪交加的天气,又湿又冷,老人袖手蜷坐,表情麻木呆滞,浑然不知除夕将近。这一幕深深刻在罗中立的心里。他决定画一幅《收粪的老人》,为老人画一张大头像,一幅“像像一样大的画”。数年琢磨,后来,画题改为《我的父亲》;1980年作品参展,评委吴冠中说,作品用“我的”太小了,应该把“我的”拿掉,就留“父亲”。

在很多次采访中,我总想到《父亲》,仿佛看到画中父亲的眼睛。每次和《父亲》对视,精神就陡然一震,更加坚定了我走近农民、帮助农民的念头。

(作者为农村大众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