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85例临床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85例临床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及并发症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85例IM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 发热、咽峡炎、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为本病主要典型症状及体征,但也有鼻塞伴打鼾、双眼脸浮肿等特殊症状以及其他系统,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等并发症。结论 IM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不典型患儿多,易漏诊、误诊,故需提高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争取早诊断、早治疗,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儿童;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本病主要由EB病毒感染引起,主要经密切接触患者口腔唾液而传染。其主要特征为发热,咽峡炎,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出现大量异常淋巴细胞,血清中可出现EB病毒特异抗体[1]。临床表现多样,症状轻重不一。本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85例IM儿童,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5例IM患儿中男59例(69.4%),女26例(30.6%)。发病年龄9个月~14岁。其中<1岁3例(3.5%),1~4岁12例(14.1%),5~8岁34例(40.0%),9~14岁36例(42.4%)。

1.2 诊断标准 85例患儿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标准[1]。(1)典型IM的症状和体征:发热,咽峡炎,肝、脾、淋巴结肿大,皮疹等;(2)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AL)>10%;(3)EB病毒抗衣壳IgM(EBV-VCA-IgM)阳性。如具备临床表现中的任何3条,同时具有(2)、(3)中任一项即可诊断。

1.3 临床表现 本组患儿发热82例(96.5%),体温37.3 ℃~41.6 ℃,低热11例(12.9%),中等发热34例(40.0%),高热32例(37.6%),超高热5例(5.9%);入院时热程≤7 d 57例(67.1%),>7 d 25例(29.4%);热程持续3~20 d,热程3~14 d 61例(71.8%),热程>14 d 21例(24.7%)。85例均有(100%)浅表淋巴结肿大;69例(81.2%)有咽峡炎;18例(21.2%)肝肿大,8例(9.4%)脾肿大,其中7例(8.2%)肝、脾同时肿大;皮疹14例(16.5%),表现为多样性皮疹,红斑或斑丘疹;眼睑水肿10例(11.8%);鼻塞伴打鼾7例(8.2%)。45例(52.9%)出现并发症,28例(32.9%)并发肝功能损害,19例(22.4%)并发支气管肺炎,5例(5.9%)并发脑炎,3例(3.5%)并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例(1.2%)并发心肌炎,1例(1.2%)并发血尿。其中并发支气管肺炎患儿中8例(9.4%)同时有肝功能损害,脑炎患儿中2例(2.4%)同时有肝功能损害,心肌炎及血尿患儿中同时有肝功能损害,1例(1.2%)有支气管肺炎、肝功能损害及脑炎多系统并发症。

1.4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外周血WBC 2.5×109/L~45.3×109/L。其中≤10.0×109/L 11例(12.9%);~20.0×109/L 52例(61.2%);~30.0×109/L 18例(21.2%);>30×109/L 4例(4.7%)。淋巴细胞百分比≥50% 65例(76.5%)。异常淋巴细胞≥10% 73例(85.9%),最高达79%。Hb<110 g/L 14例(16.5%)。血小板

2 结果

所有患儿均给予更昔洛韦静滴,剂量:轻症者5 mg/(kg•d),1次/d,重症者10 mg/(kg•d),分2次静脉;干扰素100~300万U肌注;合并支气管肺炎给予第三代头孢菌素抗感染;有心肌损害者加用果糖;并发心肌炎给予果糖、黄芪、大剂量维生素C及短期激素治疗;合并肝功能损害者,静脉滴注还原型谷胱甘肽;并发脑炎者给予降颅压、镇静及对症治疗;ITP给予静注丙种球蛋白、激素治疗。并发血尿给予黄葵胶囊口服。所有患者住院5~46 d,治愈68(80.0%),好转16例(18.8%),自动出院1例(1.2%)。

3 讨论

小儿IM主要是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其症状体征变化多端,好发年龄以学龄期儿童为主,其中男性比例稍高于女性,其临床表现有发热、咽峡炎、浅表淋巴结肿大、皮疹,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并有异形淋巴细胞。典型病例临床诊断并不困难,其发病机制可能为EB病毒主要侵犯B淋巴细胞,引起B淋巴细胞的抗原性发生改变,继而导致T细胞活化形成细胞毒性T细胞,以清除被感染的B淋巴细胞[2]。

EB病毒侵犯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尤以网状内皮系统为主,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包括肝脏、脾脏和淋巴结肿大,但临床体征往往不典型,早期易造成误诊[3]。本组病例中有11.8%的患者出现眼睑浮肿,有时为首发症状,考虑与淋巴回流受阻有关;鼻塞伴打鼾8.2%,考虑为鼻咽部淋巴组织增生所致,较上呼吸道感染的鼻塞要严重和难缓解,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需提高眼睑浮肿、鼻塞伴打鼾的诊断参考价值。

IM部分患儿有肝功能损害改变,其中表现为AST和ALT的升高,ALT升高发生率达32.9%,少部分有黄疸(9.4%),随着病情的恢复,酶学改变在一般IM恢复较快,预后良好。呼吸系统的症状表现为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尤其是部分无咳嗽或咳嗽已明显改善的患儿,胸片仍显示炎症渗出。因此,对发热时间长、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支气管肺炎,应警惕EBV感染的可能。并发心肌损害、心肌炎者,CK升高9.4%,CK-MB升高17.6%,LDH升高10.6%,AST升高14.1%,钙蛋白I(cTnI)升高(1.2%),LDH、AST、CK、CK-MB在心肌损害、心肌炎诊断异性较差,cTnI是心肌损害特异性指标。IM患儿,一旦出现头痛、呕吐、嗜睡、抽搐、颈部抵抗,须立即做脑脊液检查,如明确发生脑炎,即行脱水、镇静等治疗。血液系统受累程度不一,本组出现轻度贫血16.5%,出现血小板减少8例(5例血小板血≥80×109/L,3例

IM为自限性疾病,如无并发症,预后大多良好,本组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另外,由于本病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必须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争取早诊断、早治疗,防止严重并发症出现。IM的治疗以对症支持及抗病毒治疗为主[4]。本组病例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均给予了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更昔洛韦化学名为丙氧鸟苷,是一种广谱抗DNA病毒药物,对被病毒感染的淋巴细胞有高度的亲和性,通过竞争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及直接掺入病毒DNA,终止病毒DNA链延长,抑制病毒复制。本组病例中更昔洛韦的总有效率为98.8%,仅3例出现不良反应,且停药后均很快恢复,说明更昔洛韦是治疗IM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参 考 文 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1-825.

[2] 高立伟,申昆玲.儿童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5):725-727.

[3] 申昆玲.加强儿童EB病毒感染疾病的相关研究.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8):577-579.

[4] 尹晓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5例临床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1):139.

(收稿日期:2011-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