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动态心电图对有症状与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监测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21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86-01
本文对100例确诊冠心病患者进行全天候动态心电图检查。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使用美国MGY-H12型Holter,将100例经临床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分为A、B两组。A组50例(中年组),年龄40至50岁。B组50例(老年组),年龄56-74岁。A、B两组受检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气短、胸闷、胸痛等症状;其血胆固醇化验检查后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心功能大致正常或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常规心电图或有或无ST-T波改变。
1.2 A组(中年组):50例,年龄40至55岁,平均年龄49.1岁。男性36例,平均年龄49岁,占73%;女性14例,平均年龄49.5岁,占27%。50例中有3例(男性)心肌梗塞患者,受检动态心电图前每人常规检查心电图。其中27例有ST-T波改变并占54%;23例无明显ST-T波改变,占46%。50例受检动态心电图后都存在有缺血性ST段下移,下移程度1-3.3mm,T波低平、双向和倒置。据患者病症和其发生缺血ST-T波改变,并分为有症状性和无症状性缺血性ST-T波改变;本组中包含有9例无明显症状;即ST段下移>1mm。T波低平,占19%。41例症状与DCG相符,ST段下移>1mm,T波有不同程度改变,占81%。发生时间,分别7-11Am最多,5-10pm次之,2-5Am最低。
1.3 B组(老年组),50例,年龄56至74岁,平均年龄63.8岁。男性35例,平均66.3岁;女性15例,平均年龄57.8岁。常规心电图有ST-T波改变32例,占64%;18例无明显改变,占36%。动态心电图50例,均呈水平或下垂型下移1-3.6mm,T波不同程度低平或倒置。本组有症状缺血性ST段下移的32例,占63%;无症状缺血ST段下移的18例,占37%。ST段下移总次数262阵次,平均5.2阵次/人,每阵次持续20分钟-50分钟。无症状缺血性ST段下移均>1mm,发生时间5-10pm最多,7-1Am次之,2-5Am最低。
2 诊断标准
根据有关文献参考:以动态心电图上J点后80毫秒处,ST段压低>1mm(0.1mv),持续时间>1min,患者并无胸痛。因此可视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当心肌缺血恢复1min以后且又再次发生ST段下移,因此可视为另一次SMI发作。如有胸闷、胸痛等症状并即可视为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本文A、B两组以全天候有症状性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与ST段下移病例数为标准,与有关文献报告的发作阵次有别。
3 讨论
本文A、B两组:A组无症状心肌缺血明显少于B组无症状心肌缺血,而且在发作时间上与B组也有着一定的差异。A组7-11Am最多,B组以5-10pm为最多。这和患者的心脏功能,心肌缺血的自然过程、运动量、精神因素、年龄和神经系统有着一定的关系。由于A组平均年龄小,且运动量大,其中多数是冠心病发病早期。并且神经系统反应灵敏而又快,所以导致症状性心肌缺血明显;而A组无症状心肌缺血远低于B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其中主要特点是冠心病患者年龄较大及冠心病史较长。造成症状不明显的心肌缺血。其主要原因可能有:①老年,因为记忆力减退而导致病史叙述欠全;②老年,常合并糖尿病而引发神经系统阻断传导和微血管病变,导致缺血性症状明显延迟而不易察觉;③由于平时运动量小,而且心率慢;④左心功能的不全而掩盖了心肌缺血的胸痛症状;⑤患者痛阈比较高。由此原因,老年组无症状心肌缺血远高于中年组。在冠心病人群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比较高。有关文献报导,在急性心肌梗塞中无症状心肌缺血约占10%-15%;在正常健康人群中可检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约占0.2%-0.4%。由此可见:在临床上不论是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状况,都应重视而不应延迟,并且要采取措施积极诊治。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比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更易出现心脏恶性事件,更应警惕心脏意外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