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不同货币政策影响下民间借贷发展的比较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同货币政策影响下民间借贷发展的比较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主要基于温州民间借贷利率监测的样本数据,着重分析货币政策由从紧到适度宽松的背景下温州民间借贷总量结构变动特征,探讨变动的诱致机理,并就如何进一步规范引导好民间借贷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民间借贷;货币政策;温州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1-0092-04

一、不同货币政策影响下温州民间借贷发展变动分析

本文基于温州民间利率监测的样本数据,主要就货币政策由从紧到适度宽松的背景下温州民间借贷总量结构变动特征开展实证分析,阐述变动的诱致机理,并就如何进一步规范民间借贷、发挥其补充作用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根据不同货币政策制定时间、具体实施以及影响结果,本文把2008年归为从紧的货币政策期,2009年归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期进行比较分析

(一)总体特征

当前受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影响,温州民间借贷发展呈现阶段性变化,借贷总量明显扩大,借贷区域分布更加广泛。据民间利率监测部门测算。2009年上半年温州市民间借贷总量约为620亿元,跟2008年末590亿元相比增加了30亿元,总量继续呈递增趋势。从民间借贷城乡分布情况看,县及县以下地区的民间借贷总额为450亿元左右,约占全市民间借贷总量的四分之三。利率水平逐步趋于下降,据调查显不,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民间借贷利率水平较高,基本保持在月利率30‰左右。20世纪80年代末,温州市民间借贷利率平均水平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点,最高年份达到了37,5‰。近年来,民间借贷利率呈现逐步走低的态势,目前总体保持在月平均利率10-11%左右。

从单户规模监测情况看,从紧时期温州市民间借贷监测样本的单户平均规模为30.6万元,而适度宽松时期达到了34.0万元,增长了11.1%,从中反映出,民间借贷总量的递增趋势。从监测的加权利率情况看,从紧时期温州民间借贷监测加权利率为11.98%,而适度宽松时期降到了10.79‰,降幅为9.9%。由此可见,不同的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投放松紧影响社会资金面的供求关系从而对民间借贷利率产生显著影响。

(二)借贷关系

从借贷关系上考察(表1),温州民间借贷主要以个人为主,个人借给个人、个人借给企业的借贷关系占绝大部分,两者合计占比在90%以上。从紧时期温州民间借贷中个人借给个人、个人借给企业的月均总金额分别为7098和4575万元,占比分别为58.0%和37.4%。适度宽松时期个人借给个人、个人借给企业的月平均总金额分别为6785和6089万元,占比分别为49.9%和44.8%。相比之下,适度宽松时期个人借给企业的金额占比提升了7.4个百分点,而个人借给个人金额占比却下降了8.1个百分点。从户均金额看,个人借给个人的基本保持稳定。而个人借给企业却明显上升,增幅分别为33.2%。特别是企业借给个人、企业借给企业的借贷出现大幅上扬,大致翻了一倍。由此反映出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企业资金需求明显上升,通过民间借贷渠道融资的量大大增加。

从借贷关系的利率特征看,不同借贷关系的利率水平在适度宽松时期与从紧时期出现明显差异。适度宽松时期个人借给个人、个人借给企业的利率下降1.21和0.97个千分点左右,表现相对正常;而适度宽松时期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借贷利率仅为7.55%,比从紧时期大幅下降6.7个千分点,企业借给个人的利率也下降2.06个百分点,反映出借出企业资金富余,资金面明显趋于宽松。

(三)借贷方式

从借贷方式上考察(表2),温州民间借贷主要以信用借贷为主,占比一般在80%以上,抵押、担保、质押及其他方式约占五分之一。货币政策由从紧时期向适度宽松时期转变后,信用借贷方式在户数、金额及户均规模上没有大的变化,利率水平下降1.4个千分点:而采取抵押、担保、质押方式借贷在户均规模上出现大幅上升,由61.5万元上升到101.7万元,增幅达65.4%:但利率水平下降较少,仅0.7个千分点。可见,在民间借贷利率水平上,采取抵押、担保、质押方式不仅要高于信用借贷方式,而且在不同的货币政策时期变动幅度较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四)借贷用途

从借贷用途上考察(表3),温州民间借贷主要用于生产经营为主,占比一般在80-90%之间,用于投资、消费及其他方面的借贷占比不到20%。近年民间借贷用途发生明显变化:一是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民间借贷的用途逐渐由居民家庭用于生活支出或一次性大额支出的资金周转向经商办企业等领域扩展;二是参与主体范围不断扩大。民间借贷活动也逐步由原先仅仅存在于居民之间,向居民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延伸。

从户数与金额上看,货币政策由从紧时期向适度宽松时期转变后,用于生产经营的借贷在户数上有所减少,而在金额上却有所增加,导致户均金额明显提高,由31.7万元上升到39.9万元,增长了25.9%;用于投资的借贷户数、金额以及户均金额都有所上升,户均金额由38.0万元上升到47.3万元。增长了24.5%:而用于家庭消费的借贷保持基本稳定。从利率上看,从紧时期生产经营、投资、消费方面借贷利率分别为11.82%、12.61%、10.74%,相差达一个千分点;但在适度宽松时期分别为10.84%、10.87%、10.36%,基本上处于同一档水平。适度宽松时期用于家用消费的借贷利率下降最多,为1.74个千分点。

(五)借贷期限

从借贷期限上考察,随着民问借贷主体和借贷用途的变化,民间借贷呈现出逐步长期化的特征。从监测情况看,温州民间借贷主要以半年以上期限为多,金额占比在80%以上,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借贷使用时间上的长期性。

货币政策由从紧时期向适度宽松时期转变后,从借贷户数上看,1个月内及1至6个月的借贷基本稳定,6至12月的借贷有所增加,而1年以上的借贷明显减少。借贷金额上,1个月内、1至6个月及6至12个月分别增长138.2%、61.4%和20.7%,而1年以上的借贷金额有所减少,降幅为26.1%。借贷利率上,1个月内的利率出现大幅下降,由14.65%降为9.7%,下降近5个千分点;1至6个月下降2.21千分点:而6至12个月及年以上的借贷利率降幅较小,分别下降0.38和1.6个千分点。由此可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对期限较短的利率水平影响较大,期限长的相对要小。

二、货币政策影响民间借贷发展传导路径、效应及机理分析

(一)货币政策影响民间借贷发展的传导路径

不同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资金供应量和价格变动从而对民间借贷市场产生影响。一方面。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增加或减少)促使银行信贷行为进行调整,从而使银行信贷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明显变化。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控制使得大多数中小企业及

个体经营户感到银行贷款审查条件更加严格,门槛明显提高,取得贷款的难度增加,促使其融资来源渠道转向民间融资市场,从而大大增加了民间借贷市场上的融资需求,促使资金价格明显上升。适度宽松时期恰恰相反。另一方面,通过贷款利率调整,提升经济主体间接融资成本,导致民间借贷利率水涨船高,出现明显回升。适度宽松时期,随着基准利率的下降,又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平抑民间借贷利率的作用。

从400户监测对象在金融机构贷款情况看,月均贷款由从紧时期的7871万元下降到适度宽松时期的7611万元,降幅为3.3%;占当月民间借贷金额的比重由64.3%下降到了55.9%,下降达8.4个百分点。可见,货币政策由从紧时期向适度宽松时期转变后,监测对象在金融机构贷款呈现下降趋势,使其在占比上出现显著下降。而从民间借贷加权平均利率的特征来看,又大致稳定在10%以上的水平,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信贷大投放时期也是如此。从上述分析情况看,温州民间借贷市场对货币供给量的反应敏感程度要大于对利率的反应敏感程度。

(二)民间借贷行为的效应分析

已有的研究表明,民间借贷存在一种随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而调整的机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民间借贷资金与银行资金互为进退。民间金融特别是民间借贷在弥补正规金融供给不足、满足弱势群体对资金融通需求、有效推动中小企业成长、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以及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在目前缺乏相关法律规范和社会有效监管的前提下,民间借贷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民间借贷自身优势或发挥的有利作用看,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民间借贷和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处于不同的市场层面,服务的融资对象有所不同,应该说两者之间的互补性要高于替代性。正规金融机构以产品技术、销售市场相对稳定成熟的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为主要服务对象,而民间借贷则是以缺少抵押物及相关信用证明而难以在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农户、微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另一方面,民间借贷和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在交易成本和灵活性上有所不同。由于民间借贷未受监管部门的监管,交易方式和手段十分灵活,借款期限更加符合需求,利率也更富弹性,更能反映社会资金的供求关系。在紧缩环境下,民间借贷利率的上升能够充分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扩大融资规模,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客观而言,过度的民间借贷行为也对正规金融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具体表现在:一是增加信贷资产质量的不可控性。民间借贷特别是担保机构的短期融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掩盖或延迟暴露企业财务状况恶化和现金流不足等方面的风险预警信号,导致银行机构无法在第一时间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使得信贷资产质量真实状况无法准确掌握。二是造成社会资金投向不合理。由于民间借贷存在较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部分企业和个人对暴利的追逐产生过度投资或投机冲动,风险意识淡漠,在银行紧缩贷款时,不得已转向社会和民间借贷,高利吸收资金维持经营,投资者一旦资金链断裂必将引发严重后果。三是诱发金融“三乱”现象。近年来,陆续在温州县域发生多起非法集资案,由于涉案金额较大,受害人员众多,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的金融秩序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三)民间借贷发展的机理分析

1、一是专业化的块状集群经济促使民间借贷活跃。专业化的块状集群经济对资金的需求具有金额大、期限短、时效性强的特点,客观上需要具有灵活、高效特征的民间借贷资金。二是发达的民营经济促使民间借贷活跃。截至2008年12月末,温州市现有民营中小企业14.75万户,占全市企业的99%以上,实现生产总值约占全市生产总值的五分之四。三是强烈的创业投资意识促使民间借贷活跃。创业投资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特点,在温州尚缺乏成熟的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基金等创业投资基金的情况下,民间借贷发挥了不可或缺的替代作用。

2、富余的民间资金积累与狭窄的资产增值渠道推动了民间借贷进一步活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温州市私人财富不断累积,迫切需要为私人资本寻找出路。而我国目前个人投资的渠道和资产增值途径仍然狭窄,国债、存款等低风险投资渠道收益较低,甚至不能覆盖经济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通货膨胀风险,证券市场还不成熟。此时,大量的民间资金很自然地就涌到了民间借贷的投资途径上来。

3、温州民间特有的风险控制消化机制和信用意识是民间借贷活跃的比较优势。民间借贷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扩大和活跃主要依靠其特有的风险控制消化机制和参与者的信用意识。无论是在温州城区,还是在温州农村,民间借贷依靠庞大的亲情网络和特有的信用观念,通过迅速的信息传递、稳定的人情关系和良好的个人信用意识,降低了资金富余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4、金融体系的结构性缺位加速了民间借贷的发展。表现为:一是过度依赖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比例低、品种少。无法满足民营、个私经济对资金的需求。二是城乡金融机构分布不合理,主要集中在城市,县及县以下呈收缩态势。三是金融机构业务发展不均衡,商业银行贷款主要投向了实力强大的大企业、大集团。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由此可见,民间借贷是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和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缺失的必然结果,是为克服金融体制改革的缺陷而由民间自发创造的、旨在改变原有资金流动格局、以促进农村经济和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一项自发性制度供给。

三、进一步引导规范民间借贷的政策建议

1、积极推动民间借贷管理立法。加强民间借贷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加快立法,应尽快出台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民间借贷管理法或条例,保护合法的民间融资活动。一是要明确合法与非法民间借贷的司法界定,特别是要明确区分民间融资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界限;二是要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活动,保护合法的民间融资活动。三是要明确民间借贷的管理主体、职责和内容,加强对民间借贷的指导、检查与管理,推动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2、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支持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建立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格局,扩大民间资本在农村入股农村金融机构范围。进一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的试点工作,增强农村信贷服务能力。

3、加强风险预警监测和舆论宣传教育。加强对社会金融活动特别是非法集资活动的监测,掌握辖区内社会金融活动及风险状况。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和金融风险知识宣传活动,切实增强社会公众对非法集资活动的风险意识和鉴别能力,引导和促进依法、理性投资,提高市民自我防范意识,自觉抵制非法集资活动。

4、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在吸纳和运用民间资本中的作用。完善民间资金运营的服务体系,加强信息引导和投资中介服务。实行低门槛创业激励政策,降低投资创业者开业的初始条件,鼓励、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基础工程与社会公用事业投资,让大量的民间资金浮出水面并发挥作用。

5、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和服务功能。加快开发符合老百姓理财需求的金融产品,逐步使民间借贷资金从地下暗流涌动走向阳光地带。按照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原则,对那些市场前景看好、有发展潜力的民营经济及时注入资金,简化贷款手续,拓宽服务范围。增加信贷品种,努力解决企业及居民生产经营和消费中的难题。通过提供方便有效的金融服务,不断扩大农村信贷市场来抑制农村民间借贷行为的盲目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