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散文阅读教学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散文阅读教学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散文是目前中学语文课本的主导文类,但无论是国内文学界还是语文教学界基本认为散文无文类特征,难寻规范,这给目前的散文阅读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难题,但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探寻散文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笔者以古代和现代散文批评理论为基础,研究了近五年国内初中散文教学的获奖案例,还根据自己阅读散文的体验与教学实践,对目前的初中散文教学内容及形式进行了初步探究。

目前,国内的语文教师在写作或阅读教学中多依据文体来确定教学内容,王荣生、李海林、郑桂华等学者非常关注目前的散文教学,并从区别于小说、诗歌、戏剧的四大文体角度阐释了散文的特点。李晓虹在《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中指出散文“最直率、最不加掩饰地体现着作者的喜怒哀乐”。王荣生也认为散文言说的对象具有写实性,抒发的情感具有特定性,写作意图具有分享性。根据笔者的阅读和教学经验,我认为散文是作者通过曾感知的物象抒发特定情感并希望读者亦有所感所悟的文学样式,因而我们可以判断解读散文的三要素为:作者、情感、物象。其中,作者之性情与追求在文外却时时隐在文中,情感与物象借助作者特有的语言表达习惯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那么如何确定一篇散文的教学价值呢?国内多位学者意识到,由于散文种类繁多,表达特征复杂多样,教材编写委员也没有给语文教师确定出教材中所选散文的教学点,从而导致许多老师不知道该“教什么”。王荣生教授曾试图从文学语体与文章语体的区别来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他认为散文的语体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富有感染性,因而散文教学内容应该是通过具体的字词、修辞手法体味作者的情,即语言的品味与感悟过程。有的学者认为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将散文细分,如分为抒情性散文、叙事性散文、哲理散文。这样,我们拿到一篇散文时可以先分类,然后通过分析情之变化或者事件或者观点通往文本的核心价值。那么,这一篇散文的教学核心价值如何确定?笔者认为首先考虑作者、情感、物象三要素,然后考虑“这一篇”在学生整个学习体系中位置,也要考虑作者在整个散文作家谱系里的独有特色。最终,散文的解读借助语言的品味走入作者之心。

如果说确定某篇散文的教学内容对教师的语文综合素养提出考验,那么如何设计教学就是对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检验。通过审视大量教学实录,笔者发现目前多数语文教师即使抓住了教学内容,有的完全灌输教学内容,最多通过几个逻辑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走向自己设计好的路线,把想教内容讲完了就算大功告成。试问,当学生自己独立阅读一篇散文时该如何自主完成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的语言或思维创造性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得到训练?

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学设计不但应紧紧围绕散文教学目标,而且也应该在设计时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有针对性的训练。散文种类多样,探寻有效的细致的阅读规律颇难,但训练学生寻找阅读散文突破口或切入点的能力倒可以培养。另外,学生有效质疑能力与探究能力的训练也应该体现在日常的教学中。久而久之,学生才能把阅读方法与阅读思维有效迁移到同类文体的阅读中,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成为自己的阅读老师。

提问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流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通过有效提问完成阅读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提问激发创造性思维,获得独有的感悟。不过,没有目的的“满堂问”、碎问无法有效实现以上目的,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阅读教学中的高质量问题?钱梦龙老师认为这样的问题具有以下特点:有价值、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普遍关心并有兴趣的问题,即余映潮老师所提出的“主问题”。那么,散文作为中学语文的主导文类,能否借助主问题实现有效教学?能否探究出散文这一文类特有的高质量提问规律呢?

一、主问题定义及特点

主问题,顾名思义,它首先是一个问题,并且是众多问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什么才是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呢?

在上世纪90年代,余映潮老师最早提出了“主问题”教学的理念。他认为,能够对教学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问题”或“话题”,就是“主问题”。笔者同意余老师的看法。可以看出,主问题的特点是: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学生参与的整体性,引发深入研读的关键性,促成阅读创新的生发性。

综上所述,笔者有以下疑问:主问题来自哪里?一堂课可以设计几个主问题?这个主问题针对的是本文的主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内容中某个片段任务?如何才能提出主问题?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提出主问题的能力?虽然近十年来,研究者对主问题的探究颇多颇广,但都不够细致,比较零散,可借鉴性不够。笔者经验有限,在此仅就散文主问题设计中的题干设计发表一点看法。

二、散文主问题的题干

阅读教学中合宜的教学内容要切入文本的精华、精髓,因而主问题的题干一定要能抓住或直指文本核心价值的关键处。那么,主问题的题干应该在哪里寻找?主问题题干具有什么特点呢?

1.文内而非文外

布鲁克斯主张,只有在作品中实现的意图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作者事前对作品的设想和事后对作品的回忆都不足为据。文本中的词句可体现出作者的意思、感情、语气和意向等,如果能够准确把握住以上要素即能完成作品的解读。

2.提纲挈领

如何确定某篇散文中“这个词句”而非“那个词句”作为切入点呢?我们常称被选作切入点的词句为关键词句或文眼。这些词句犹如撒鱼网所抓住的总绳,鉴定裘服所提起的衣领,即提纲挈领,它们能带动读者对全篇的解读,直指散文价值核心。例如《岳阳楼记》中的“异”字可看做全文的文眼,它是范仲淹写此文的思路与结构的凝聚点,理清了作者的思路,主题自然就出来了,“异”字点穴,经脉全通;再如《老王》中的“愧怍”一词是文眼,它是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分析出作者如何表述自己愧怍之情即读懂了作者之心,自然明白了杨绛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与剖析精神。

3.非我莫属的特殊性

散文中,能成为主问题切入点的关键词句有什么特性?散文是作者借助特有的章法、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流露心扉的语句来表现自己特有的“人生体验”,因而作为切入点的关键词在文本中或作家作品体系或整个散文谱系中具有特殊性。一般这些关键词为:(1)情感词句。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空前敬意”,“难忘”,“惭愧”,“悲或喜”。(2)矛盾词句。如《小石潭记》中,作者怎么会留给读者“寂寥无人”与“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这样的矛盾?(3)特殊内涵词句。如《幽径悲剧》中“悲剧”何意?(4)作用特殊词句,如起承转合的词。如《散步》中的“各得其所”或“歧义”,再如《岳阳楼记》中的“异”等。

三、寻散文题干之法实践

陈日亮在《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的自序中谈到“我听过很多课,总希望能听到由教师精彩地主讲乃至串讲一篇课文,给学生做完整的细致的示范解读,可是已经近乎绝望”。因为“授之以鱼”易,“授之以渔”难,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深层解读能力呢?笔者认为,阅读能力首先要从问出高质量的问题开始,然后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文本分析。孙绍振曾言,把作品放在一系列作品的比较中来观察差异,寻找矛盾切入口。读者可以把作者回避的和渲染的、弱化的和强化的地方结合起来,找到切入矛盾的起点,即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

以下是笔者解读萧乾的《吆喝》的思路:首先反复阅读,感觉这篇散文平淡无味,但细腻温暖。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笔者发现作者对吆喝的评价很高,称吆喝为“艺术”,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啊,跟我们一般读者对吆喝的感受大相径庭。那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作为散文,这个评价里肯定有作者特殊的记忆与特殊的情感。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吆喝里含有作者对旧北京生活的怀念,以及吆喝还剩一种的惋惜之情。既然吆喝注定要淡出历史舞台,那么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通过分析一到三段的写作缘由,再结合作者的身份(知人论世的方法),作者写《吆喝》是为了唤回东方人的尊严。经过深思熟虑,我为这堂公开课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作者为何称吆喝是叫卖艺术。围绕主问题,追加了以下问题:①吆喝的艺术特点是什么?②吆喝这种艺术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特殊情感?③吆喝这种艺术注定会消失,那么作者想通过这篇散文告诉读者什么?以上三个问题紧紧围绕“叫卖艺术”展开,并指向了核心问题。

课堂结尾,我让一个学生来总结这堂课,目的是想看看学生的学习思路及领悟能力。学生原话是这样的:老师抓住了“艺术”这个词,一共提问了三个大问题,分别解决了吆喝的艺术特点,高评价里蕴含着作者的喜爱、惋惜、期望之情以及作者对这种艺术不得不赞扬的知识分子责任意识,同时学到了一种读心术,借助文字读出作者内心的方法。通过这位同学的总结可以看出,学生思路清晰,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我相信,学生多次接受有主问题的课堂熏陶,会逐渐形成一套属于自己解读散文的方法,这不是有潜移默化中的“有章可循”吗?

王荣生教授指出,语文课“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合宜的教学内容:(1)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为什么教这些内容。(2)一堂课的语文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得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主问题的魅力不正在于让我们的语文课更接近好课吗?主问题题干研究不仅利于学生透彻地学,深入地阅读思考,更利于提高语文教师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研读课文的水平。

(作者单位:福州四中桔园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