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行走在数学间 徜徉在生活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行走在数学间 徜徉在生活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可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的作用已普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而数学又来源于生活,与生活相互依存。让数学与生活结伴同行,让我们的学生行走在数学间,徜徉在生活中,这样的数学教学才能更鲜活、生动、富有社会价值。

关键词:引领;理解;演绎;领悟

在每个人的学习生涯中,都少不了数学的足迹。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数学是由一串串枯燥乏味的数字和符号组成的,是数学家演算的纸上游戏。然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给小学数学教学吹来了一股清风,生活中的情景图一次次呈现在我们面前,生活中的问题一次次撞击着我们的思维,让我们感觉到了数学中蕴藏着生命的活力,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

一、用生活引领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善于从数学情境中发现生活的影子,生活中熟悉的人和事总让人倍感亲切,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他们从容地投入探索新知阶段。例如: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一位数》,教材以乘车为背景,一辆45座的大巴,已经坐了30人,问题:车上还有多少个座位空着?小朋友们经常乘车,从来没有思考过“空位问题”,但生活中的场景令他们看起来稀松平常,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充分显示了他们强烈的表现欲。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孩子们很快列出了算式“45-30”,得出答案是15,这是生活给予的答案。但是浮于表面的一知半解,怎么用理性思维理解数学问题,形成规律从而解决更多问题?由于情感的调动,学生的成就感激励着他们继续探索,开动脑筋,于是有了许多独特的见解。课堂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有效引领着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更好地探索新知。

在苏教版实验教科书中,用生活引领数学学习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一年级上册的《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这三堂课是学生进入小学阶段学习的起始数学课,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数学学习涂上“漂亮的底色”,为良好数学观的形成作铺垫。其中第一课《数一数》可以利用乐园情境图和学生对乐园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身边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比一比》在生活中的例子俯拾皆是:跳绳、皮筋、铅笔、课桌和讲台等可以比长短;学校里的树木、房屋等可以比高矮;品种繁多的水果可以比轻重,生活中的素材是最具时效和实效的教学工具。《分一分》更需要用生活体验知识,公园里的动物、超市里的货物、厨房里的碗碟都是“活”教具。教师要善于用生活引领数学的教学,让学生在“生活”这个有效实体中快乐地成长,体验数学的广泛和生动。

二、用生活理解数学,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单一,遇到问题容易出现“干着急”的现象,如果把这些问题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中去,让学生亲自实践一下,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一年级上册《认位置》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清晰地分辨出单向的左、右,而且要知道左、右是相对的。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先出示一幅“图图上楼,小美下楼”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谁靠右行了,多数孩子认为图图靠右行,而小美不遵守交通规则。当学生争论不休,求知欲像快被点燃的火把时,我让他们举起右手到楼梯上走一走,亲身体会一下。这样一走,学生恍然大悟,深刻理解了“左、右的相对性”。

再如:教学《认识物体》时,学生看书,看图片,只能有一个大体上的感知,头脑中的概念并不十分清晰。老师可以提供模型和实物,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这样学生能体会到“长方体”的边是长短不一的,“正方体”的边都相等,“圆柱体”有两个平面和一个曲面等。然后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这种形状的,给学生一个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让学生用生活经验理解知识,让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学会数学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

三、用生活演绎数学,体验数学的有效性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知道离开数学我们寸步难行和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的学习目的是相一致的。数学教学应努力尝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生运用数学的自信心。教学中,我们利用图画或虚拟场景将数学与生活糅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的有效性。新教材多处巧妙地将知识融于场景,充分体现数学的实用性。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材创造了“小小商店”的情境,启发教师组织购物。当教师准备了许多物品,模拟小商店时,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5元钱”真买真卖,好似超市里购物般热闹,然后让他们介绍一下购物情况时,他们争先恐后。在活动中学生领会了“元、角、分”的进率,学会了兑换和计算。在愉悦的环境中体会到人民币的价值和数学活动的快乐,同时也加深了对数学的认识,知道了数学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教师必须树立大课堂观,让数学课向课外延伸,向课后拓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更透彻地理解数学。例如:《快乐的队日活动》以一幅漂亮的图案呈现出小朋友们队日的情况,图画一展现,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投以羡慕的眼光。在赶走枯燥乏味的意念下,我带着同学们也举行了一次队日活动,在活动中,我适当引导,组织学生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学生兴趣盎然,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从生活中收集信息,找出数量关系,不仅解决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问题,还培养了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在实践的数学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提高了,体验到了数学的魅力和真谛。

四、用生活领悟数学,学以致用显高效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可见,数学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经验的提炼和总结,而后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回归社会,发挥它学以致用的价值。《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读懂生活的数学和应用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有效引导是学生领悟的关键。在教学《分一分》时,我课前布置了如下作业:回家帮妈妈洗碗筷,排放桌凳,再到超市看看琳琅满目的商品是怎么摆放的。目的是在教学时学生的大脑不至于一片空白,让他们带着丰富的表象和生活常识而来,能自觉地把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相联系。这样理解起来就有据可依。在上完课后,我又布置了新的作业,回家和妈妈一起整理衣柜里的衣服,给妈妈提合理化的建议,并试着整理自己的书包,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分类,想想分类有什么好处,有意识地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建立数学与生活的无缝对接。

我还规定每两个星期班级上一堂《生活与数学》的实践课,要求学生将两周内身边发生的数学故事记到数学笔记上。上课时,专门讨论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问题,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学,用好数学。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需要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成为学生的习惯。用数学解决问题也让他们感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乐”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社会即学校”,主张“让学生在社会中去学习知识”。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挖掘蕴藏在社会这本大教材中的数学宝藏,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知识的养分。

(作者单位 江苏省大丰市刘庄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