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记忆 第7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记忆 第7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些青年在学习中常常为自己学了记不住而苦恼。他们羡慕那些记忆力强的人,渴望自己也能有良好的记忆力。他们问:“我学了记不住,是否由于天生记忆力不好?”“记忆力不好,有没有办法改进呢?”

记忆力是怎样形成的

要懂得怎样培养记忆力,先要了解,记忆就是人们过去所认知、所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里的反映和再现;这种反映和再现的能力就是记忆力。这种记忆力是怎样形成的呢?和“条件反射”一样,是“暂时神经联系”原理形成的。根据巴甫洛夫学说原理,“暂时神经联系”是由两种刺激同时地、反复地进行所引起的。例如用食物和铃声,同时刺激一只狗时,在狗,的大脑半球皮质中,就会发生两个“兴奋中心”,在这两个“兴奋中心”之间就建立了“一种暂时神经联系”。如果食物和铃声这两种刺激同时地、反复地进行多次,这两个“兴奋中心”之间建立起的“暂时神经联系”就会巩固起来。以后狗只要听到铃声就会引起食欲,分泌出唾液来。这就是“条件反射”。形成“条件反射”的这种“暂时神经联系”,也就是形成人的“联想”即记忆的原理。联想的规律,正是人的记忆活动的基础。我们之所以能够记住许多事清,总是从事物的一定联系中去记住它们的。比如,我们教儿童去认识和记住一个碗,总是拿出一个碗来,再同时指给儿童说,“这是碗。”碗的形状和碗的读音对儿童反复地同时地进行多次刺激,在儿童大脑中这两种刺激所建立的“兴奋中心”便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这种联系巩固起来后,儿童只要听到“碗”字的读营,便联想起碗的形状来。又如,我们要记住杜甫的著名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并不是将这句诗支解割裂开来,只是孤立地去记“朱”“酒”“冻死”等单个的字和词,而是要竭力去识记这些字和词的顺序,它们之间的联系。怎样才能记牢这些字和词的排列顺序,而不致弄颠倒呢?显然,先要懂这些字和词之间的关系,即是它们的意义以及它们组成句子之后的含义。所以说,某些概念、事物反映在我们头脑中而形成的那种联想,永远是我们记忆活动的基础,记忆就是由这种联想形成的。

由此可见,形成记忆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要在我们头脑中确定事物的联系;一是这种联系在我们头脑中要有多次的反复。前一个条件的形成,主要靠理解;后一个条件的形成主要靠复习。理解是记忆的基本条件,复习是巩固记忆的基本方法。

理解与夏习相结合

这也就是说,培养记忆力的办法,一方面是要充分理解要记忆的事物的含义,另方面也要下功夫,勤于复习,强记重要的东西,面前者又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条件。一般事物,即我们所要记忆的对象,都是有一定的含义的,各个事物之间又都有内在的联系,只有理解了事物的含义和内在关系,才能在大脑中建立联系,引起联想,才记得住,而且记住了之后保持的时间也较久。我们在学习时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还没有懂得文章的内容就试图去记住它,往往费了很大的牛劲还是记不住,就是勉强记住了,仍然容易遗忘。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弄通文章的内容间的联系,对文章内容没有理解,它们是互相割裂的东西,所以不能形成联想。再以记历史年代为例,也可说明这个问题。记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常常需要,机械的记忆,但也可借助于理解。比如:要记得太平天国革命发生的年代,如果懂得了太平天国革命与鸦片战争有很大的关系,那就可以帮助我们推知太平天国革命是发生在鸦片战争后不久(一八六0年),而不致把太平天国革命时间误记为其他很远的年代。所以说,若要记得,先要懂得,懂得愈深愈透,就愈容易记住,愈记得牢固。我们学习新的知识时一定要对所要记忆的材料,首先下一番剖析的工夫,弄懂它的意义,并注意研究新的知识和原有的在头脑中已巩固的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进行消化,就更容易记住新的知识。而我们的知识积累愈多,基础愈厚,愈能理解新知识,则新知识愈能为我们所掌握。

当然,光靠理解、意义的记忆,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机械的记忆。这一方面是由于有些东西,如地名,人名,门牌号码,字母,等等,往往不容易与其他事物找到逻辑的联系,要依靠我们反复识记,才能记住它;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经过理解记住了的东西,也不能保证它就永远不会忘记。俗话说:“拳不离手,戏不离口”“三天不念口生”,也就是说,要牢固地、精确地记住任何一种材料,不仅要靠理解,还需要有多次的经常的反复。记住的东西有时要遗忘,这是因为在大脑皮质中,除了“兴奋过程”以外,还有一种与其性质相反的“抑制过程”。如果学习过程中所建立的联想不被强化,这个兴奋过程便会逐渐淡漠,便会逐渐地被抑制起来以致消失掉。因此,我们必须靠复习来强化这种联系,靠反复的刺激不断地去巩固大脑中已经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所以说,复习是巩固记忆、防止遗忘的基本办法。同时复习更可以使我们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我国有几句古话:“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温故知新”、“熟能生巧”,是有道理的。

在复习中首先要注意及时复习。因为,在人们大脑中所形成的“暂时种经联系”,在刚刚建立起来的一段时期内最不巩固,遗忘得最快,我们如果不及时去加强和巩固这种联系,这种联系就会被其他刺激打乱而消失掉。俄罗斯著名的心理学家与教育家乌申斯基把记忆比作“建筑物”,他说:我们应该去巩固“建筑物”,而不要等“建筑物”已经崩溃或倒坍了再去修补或重建它。的确,我们耍预防遗忘,只用简略的复习就可以了,若是等到把它忘得“一干二净”了再去复习,那就要从头开始,去重新建立“暂时神经联系”,就要费很大的工夫了。除了及时进行复习之外,每隔一段时间再作一次复习,这对长久地记住所学的东西也很有帮助。这种不断复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巩固“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在这方面马克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马克思有这么一种习惯,隔一些时候就要重读一次他的笔记和书中做上了记号的地方,来巩固他的非常强而且精确的题忆。所以题忆力好的人总是善于及时复习,又勤于复习的。

几点帮助记忆的辅助方法

我们说,理解和复习是记忆的基本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以下几个帮助记忆的辅助方法。

首先是确定记忆的目标,正确选择记忆的对象。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所经历的事情是很多的,我们是不是要把所有的事情都记在脑子里呢?不,这是不必要,也是不可能的。比如我们都有这样的情况,已往经历过的事情,有些印象很深,每一忆及,历历如在目前。而另外一些事情,虽然也经历过,但当时没有注意,就根本没有在脑子里留下痕迹,当别人提起时,我们也只能勉强依稀模糊地回忆起它。这就说明,我们的记忆总是有选择的,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确定记忆的目标,选择主耍的、值得记的东西,则是重要的。有了一个明确的记忆目标,才能自觉地、主动地、充分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从而才能正题住要记的东西。如果一个人记忆的目标不明,注意力分散,那么他读一篇文章,虽然读过若干次,但在记忆中就会什么也没有留下来。事实证明,充分注意地阅读两次,比起不注意地重读十次要有益得多。我们也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为了解决一定的问题而去看某一篇文章时,就比一般随便看看要记得深刻得多。因为这时文章的内容和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的目的联系起来了,我们急于知道它,就自觉地要求理解它、记住它。苏联杰出的革命家和组织家斯维尔德洛夫能够准确地记住成千的党的工作人员的姓名、面孔以及与他们的个性和活动有关的一切。雅洛斯拉夫斯基在回忆这点时说:“他的头脑好象是一个人事登记分配科。”斯维尔德洛夫之所以有这样惊人的记忆才能,就是因为他所记忆的东西已经和他的目的任务结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了。这样看来,一个人杂念少,在学习时专心致志,是十分必需的。只有集中注意力,所要记忆事物对于大脑皮质才能刺激得深,记忆得清楚;如果注意力分散,大脑无准备,耍记忆的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就浅,记忆也就模糊。俗话说:心不在焉,食而无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