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亲密不是依赖,放手不是不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亲密不是依赖,放手不是不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些孩子“不需要”妈妈

一个30岁的女孩子亲口对我说:你说,我要一个男人干嘛,除了帮我拧瓶盖。甚至开瓶盖都不需要,我会请我的邻居帮我。

当然,和你一样,我不会相信她的话,我知道对于她来讲,男人的价值和吸引力绝不仅仅是开瓶盖。

问题是她为什么会这么想呢?这样对她有“好处”。就像一个失意的人醉酒,醉酒虽然伤身,却可以让人不那么痛苦,尽管酒醒之后,痛苦乃至对自己的失望更大。

这个女孩这样想最大的“好处”是:她不必再因为男人或者和一个男人的关系失望,因为她根本就不抱希望。

我知道她是幼年父母离婚,母亲后来带着她再婚,而继父对她们母女并不好。她看得最深的是母亲的两度婚姻,都让人失望心冷。而渴望亲密乃是人的本性,亲密渴望受挫的痛苦是巨大的。作为孩子的她对此是无能为力的,这种巨大的无力感和挫败感相加,让她开始形成一个人生潜台词:“我为什么需要男人?我靠我自己也可以很好!”当然,这只是因为她不相信自己能够和一个男人有一个稳定而温暖的关系之后,而采取的自我保护罢了。

与此类似的是亲子关系。有种孩子,对母亲的离开和回来都表现冷漠。这种表现的背后,通常是孩子曾经对和妈妈亲密的渴望,遭受过巨大的挫折。比如当孩子情绪低落、生病、恐惧或受伤害时,妈妈经常性地没给孩子应有的关注和安慰,以至于他不敢再有期待,因为之前的期待都是失望。很多小孩,小的时候被送到祖父母、外祖父母家抚养,要么夫妻关系特别坏、被领养、频繁更换抚养人等。

有些孩子又黏妈妈又烦妈妈

其次,有一种孩子是纠结型,他们对妈妈一方面特别黏,一方面又特别烦。生活中并不乏这样的状况,我有一个朋友,十岁的儿子特别黏她,经常搂着她的脖子说:妈妈,我爱你,你知道吗,我特别爱你。我的朋友这时候又满足又有点疑惑,她口上说“我也爱你”,心里总觉得有点不对劲。有一天,儿子恼了,对妈妈吼:你以为我真地爱你吗?我那是哄你呢!当然,我的朋友伤心极了,一个人在房间里哭了好久。

我对他们母子关系的解读是,妈妈非常不一致,一方面对儿子太好太无间,一方面又特别的严厉,责备和管教都非常重,她离不开儿子的程度远远大于儿子离不开她,同时她对于孩子接纳度又不够,所以苛责和强硬。聪明的儿子,一方面极力讨好妈妈,因为他依赖妈妈;一方面又积累了对妈妈的怨,因为他时常因为妈妈的强硬而不能够按自己的心意做自己。

这位朋友以及另外两位我比较熟悉的妈妈都问过我同样一个问题:“孟迁,你说我这算不算已经很爱孩子了,你说,我对孩子的爱够不够?”这疑问代表什么呢?代表她们不懂得母爱的界限,不知道如何才够。实际上,她们自己的童年都没有一位“好妈妈”,她们的妈妈都是强势的、苛责的。而她们在内心里都想将来一定要做自己孩子的好妈妈,于是她们特别努力,但问题在于:她们一心想做一个好妈妈,却不知道什么才叫够好。因为害怕自己这个妈妈不够好,她们难免会照顾过多、管教过度。不得不提的是另外一个方面,尽管她们很讨厌自己母亲的严苛和强硬,但她们还是内化了一个“严苛而强硬的母亲”。当她们觉得一件事情有意义,她们就会对孩子严苛而强硬。

让人欣慰的是,这种困境并非不能打破,我的那位朋友已经通过自己的成长而做到了这一点。她现在对孩子既温和又坚持,应该孩子做的,应该孩子决定的,她能够坚持不插手,孩子要求她也插手;她希望孩子做的,她也只是建议,而不是坚决地要求,她变得能够尊重和接纳孩子,自己的生活重心也不再放在孩子身上。孩子也慢慢变得更为的独立和讲理,更热爱生活。

最糟的依恋模式是紊乱型,这是一种安全感匮乏的极端状态,通常在孩子遭受虐待或者母亲幼年遭受虐待的情况下出现。这样的小孩长大了一般都会有人格障碍,这在人群中是少见的,这不是我的关注方向,在此不作讨论。

健康的孩子与妈妈亲密而独立

把偏差的说完了,让我们以愉快的心情来了解一下健康的依恋模式吧。

“一个有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婴儿,在照顾者在场的情况下,自由地探索其周围的存在,不时地检查他或她是否一直在场,并在照顾者不在场的情况下,限制其探索行为。一个与其照顾者之间有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婴儿,将在照顾者不在场时显示出不同水平的不安,但对与照顾者的团聚有积极的回应。婴儿将在受到困扰时,寻求与照顾者的接触,在得到接触和受到安慰之后,马上安顿下来。”

简而言之,健康的依恋模式是“有你更好,没你也行”。这是安全感足够的理想模式。其它的要么是用“我不需要你”来保护自己,要么是“没你不行,有你也不好”。

“有你更好,没你也行”最初的那个心理原型是:妈妈在当然更好呀,简直是再好不过了!当妈妈离开后,自然会有失落,会痛苦,会不安,但是不会沉浸在痛苦不安中出不来,这个情绪会过去,小孩能够接受和适应妈妈不在的现实,而等妈妈回来,自然是非常高兴地扑进妈妈怀里,亲昵一下后,更安心地玩自己的。

“有你更好,没你也行”是一种依恋,而不是依赖。它的成因是,妈妈能够比较一致地对待孩子。所谓一致,就是妈妈比较稳定、情绪化不明显地、一致地照料小孩。

最大的敌人是妈妈的情绪化,妈妈内心积累和压抑了太多的情绪,那么孩子的健康的依恋模式就很难形成。

妈妈情绪化不等于妈妈没有不高兴不可以生气,如果妈妈对什么生气、对什么不高兴是根据具体的事情而定,那不算情绪化。比如孩子吃太多糖,妈妈生气,这没问题,只要是妈妈对什么生气是确定的,孩子就能够应对,只需要避免那个雷区就行了;情绪化是妈妈对什么事情的态度不是由事情本身决定,而是由妈妈的心情决定,妈妈心情好,做什么都可以,妈妈心情不好,孩子做什么都没好。

一位够好的妈妈会在独立和亲密两方面都能够给孩子充分的满足,慢慢孩子就建立起对于和妈妈连接的信心,分离是痛苦的,但不是可怕的,妈妈一定还回来,妈妈一定不会不管我,分离不代表着被抛弃;因为妈妈允许孩子独立探索,尊重孩子的意愿,并能够保护孩子不受伤,孩子就对自己有信心,可以放手去探索世界,而且随着各种探索,孩子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他对自己就更加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