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古代诗歌阅读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古代诗歌阅读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技法指津】

“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掌握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领悟诗中的韵律感和音乐美。“吟咏诗韵”,就是通过声情并茂地诵读、吟咏,体味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这两方面来解读诗歌,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吟诵中领略古诗词的音乐美

朗读、吟咏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法。诗词讲究严格的音韵格律,节奏感强,有音乐美的特点,诵读时我们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1.把握诗歌的节奏。诗歌节奏主要体现在节拍的划分上,汉字以一个字为音节,但一首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一般是两两组合,形成停顿。(1)一般情况下,诗歌的停顿规律是四言两顿,音节是二二,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2)“五言三顿”,音节是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3)七言四顿,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2.体会诗歌的韵律。诗歌讲究押韵,我们诵读时要找出诗词的韵脚,了解平仄规律。在律诗、绝句中一般只有一韵,找出韵脚比较容易。而乐府诗或宋词中,则可能出现两韵。转韵往往意味着诗词层次、情感上的变化。同样,诗词中平仄这两类声调有规律地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变化多样,不致单调,读起来可以产生音乐美。

3.注意双声叠韵。除平仄以外,古典诗歌还常常借助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来求得音调的和谐。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用得恰当,不但增加了音乐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二、在吟诵中体会古诗词的情感美

吟诵是用一定的语气、语调,用抑扬顿挫的声音对诗文进行有节奏地诵读。在领略诗歌音乐美的同时,我们更要能体会诗词的情感美。如《将进酒》,通过吟诵我们可以体会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这首诗的情感起于“悲”:黄河入海,势不可回;青丝成雪,人生短促,让人悲叹感伤!但李白毕竟是豪放之人,紧接着便逆转为“乐”。然后情感渐渐狂放,酒酣而宣泄长期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全诗感情大起大落,由悲叹转为欢快、由欢快转为狂放、由狂放转为愤恨……这些感情的起伏变化必须结合音节的起伏跌宕、长短错落、高低有致才能体会得到。

三、在吟诵中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吟诵古诗词,在领略古诗词的音乐美,情感美的同时,我们还能感受到作品优美的意境。如《李凭箜篌引》,这是一篇描写音乐的佳作,这首诗用瑰丽的词采、天上人间的想象来描摹听音乐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乐曲描写得惊天动地。这首诗为乐府歌行体,音韵流转自然。诵读时,我们要注意诗句之间的起承转合,通过反复吟诵,展开联想,回味整个演奏过程,那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

四、在吟诵中想象古诗词的画面美

我们可以利用朗读后产生的直觉思维,力求在脑海中想象出作品中所描绘的画面。如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想象那空山、新雨、明月、松林、清泉……勾勒出一幅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图。

五、在吟诵中再现古诗词中的形象美

吟诵古诗词我们可以读出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如屈原的《离骚》中,高冠长剑、芰荷衣裳而“好此奇服”的屈原,不同流合污之浩然正气与九死未悔之爱国信念呼之欲出。

六、在吟诵中品味古诗词的炼字艺术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用字,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作者往往将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凝聚于作品中的一字、一词或一句之中。我们可以通过反复阅读去体会和品味其妙处。如崔颢的《黄鹤楼》,全诗围绕“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在诵读中如果把重音放在“愁”字上,反复体会,便可以明白:全诗围绕“愁”字展开,先以神话传说和空荡荡的黄鹤楼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苦闷,再以第三联的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这样,我们就能品味出“愁”字的妙处了。

【阅读训练】

送李端

[唐]卢 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诗中第三联的“孤”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2.这首送别诗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说明“悲”字的展露过程。

答:

东栏梨花

[宋]苏 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画面鲜活生动,作者是怎样表现的?

答:

2.这首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幽居初夏

[宋]陆 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①已过头番笋,木笔②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箨龙,就是笋。②木笔,又名辛夷花。这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诗的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字运用巧妙,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答:

2.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抒感的?

答:

木兰花

[唐]韦 庄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中一、二两句有何作用?

答:

2.“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两句,俞陛云在《五代词选释》中称之为“情至之语”,请作具体分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