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王羲之的痛,到底有多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王羲之的痛,到底有多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由眼前的良辰美景、好友欢聚联想到人生的困惑,发出了“岂不痛哉”的感叹。然而面对着之前那样惬意的陶醉和畅快,王羲之的痛到底有多痛呢?这种痛会不会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呢?

可以来细细品咂一下下面这一段: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此段开首即说到了“俯仰一世”的问题。“俯仰一世”说的是人世的短暂,痛自然会痛。但在王羲之之前悲痛人世有限的篇章有如过江之鲫,单纯书写这种“痛”,如何能撼动人心呢?再往后细读,你会发现,王羲之的确是承接了前人的传统,书写了人生的有限,但他同时又超越了传统,写出了自己对时间的独特感受。

在王羲之看来,不论“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的意气风发之人,还是把一切都藏在心里恣意任性的放浪形骸之人,都逃不过时间的侵蚀。

时间的侵蚀是悄无声息的――当你快乐、满足之时,纵情欢乐之后,两手依旧空空。似乎自己什么也没得到,尤其是,什么也没留下,什么理想啊,什么功业啊,仍旧是那么地遥远。那样的快乐看起来是多么的虚幻和无知,只不过是一种“‘暂得’于己”的镜花水月而已。片刻的欢愉之后,接踵而至的却是无尽的追悔和空虚,这难道不“痛”吗?

时间的侵蚀是刻骨铭心的――当你失落、怅惘之时,自己对曾经钟爱的事物厌倦了的时候,一切就会显得更加可悲。首先,可悲的是被厌弃的事物,在时间的侵蚀下,它们无一幸免地要变成“陈迹”,时间的尘土会让它们失去最初的光鲜和魅力,在慢慢地枯萎之中凄凉地黯然。其次,可悲的还有自己,时间不仅夺去了自己最初倾心的美好和快乐,还得让自己承担“情迁”的沉重道德负累,这样的自己不也应该被同情吗?如果真的是无情,那情迁就情迁了罢,忙着不断地追逐“另一段”快乐的人,是没有时间悲哀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中间不是也有一个“若”字吗?倘若,就是一种假设,假设,就代表人在现实境遇中的欠缺和渴望。扪心而问,有几个人真的做得到“只如初见”呢?见的对象在变,你自己的心也在变。于是真正的痛苦,就落到了那些普普通通的凡夫俗子身上。既做不到彻底的无情,又做不到始终如一的专情,这就成了“感慨”颇多之人。一方面想要留住那份最初的美好和那份最初的心情,为了所爱的事物,也是为了自己;但另一方面却明明白白地知道这种想法是天真,是徒劳,是奢望。这种惆怅乃至于焦虑,难道不是一种煎熬,不是一种“痛”吗?

更痛的是,不论自己是否能做到专情如一,不论是那些曾经爱过的,还是正在爱着的,总有一刻还是会“终期于尽”。什么向往啊,期待啊,怀念啊,欢喜啊,都是南柯一梦,终究都会被死亡的深渊吞干噬尽。那些曾经那么鲜活的喜与悲、情与愁,在最终的死亡面前,都显得那么飘忽和脆弱。人生倘若被这种幻灭感追逐着,难道不是一种大痛吗?

如此这般读下来,王羲之的“痛”便不再只是蹈前人之旧迹的长吁短叹,而是写出了不同于以往的层次和深度。故而,这种“痛”经他的反问“岂不痛哉”,就越发显得直逼内心,沉重难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