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西安市未央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西安市未央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以西安市未央区1999~2008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未央区10年间土地利用在数量结构、利用程度、多样性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根据未央区实际情况,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驱动力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

1 未央区概况

1.1未央区总体概况

未央区位西安市渭河以南,灞河以西,约有三分之二的面积位于绕城以内。全区辖10个街道办事处,212个行政村,44个社区。西汉、新莽、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九朝都城均包含此区域。境内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古遗址47处。秦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和唐大明宫遗址保护面积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18.9%,“未央”区名就是来自汉未央宫遗址,意为“繁荣兴盛,不尽不衰”。

1.2 未央区土地利用概况

未央区全区土地总面积393101.2亩,其中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所占比例最大,两者占总面积的70%以上。1999年所有土地类型中面积最大的为耕地,占总面积的45.25%,其次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总面积的28.42%,而其他地类占总面积的比例均不超过10%。1999~2008年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逐年增加。至2008年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面积超过耕地面积,占到总面积的41.10%。牧草地面积在1999~2003年一直为0,2004年增加27.9亩,以后一直未变。交通运输用地及林地面积增加,而水利设施用地、园地、其他农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

2 未央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2.1土地利用数量变化

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表达的是某研究区一定时间范围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反映了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换的强度,利用王秀兰、包玉海[1]提出的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计算公式计算可得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的为交通运输用地,年均动态度为10.97%,表明未央区交通运输用地的增加速度非常快,其中,2001~2002年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为19.64%;其次为林地,年均动态度为9.50%,其中2001~2002年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为48.01%,国家政策对林地利用的变化影响非常大;第三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年均动态度为4.46%,2005~2006年值最大,为7.12%;然后为耕地、其他农用地、园地。全区年均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63%,2005~2006年最高,为2.94%,表明2005~2006年土地利用的变化最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强烈。

2.2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

一个地区的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是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综合结果,它可以定量的表达该地区土地利用的综合水平和变化趋势[2]。根据刘纪远先生等提出的土地利用程度的分析及计算方法[3],可计算出未央区1999~2008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别为317.61,319.30,321.03,322.44,323.27,326.18,328.39,331.45,332.80,334.25。该时段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一直保持着增长势头, 2005~2006年增长最为明显,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达到3.06,该区耕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增加使得土地利用程度提高。研究时段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均大于0,说明未央区土地利用正处于发展期,土地利用程度和强度在不断提高,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日益增加。

2.3 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变化

土地数量结构多样化分析的目的是分析区域内各种类型土地资源的齐全程度或多样化状况,这里用Gibbs-Martin多样性指数[4]来衡量土地数量结构的多样化,得到未央区1999~2008年的多样化指数分别为0.6976,0.7032,0.7071,0.7149,0.7170,0.7205,0.7219,0.7171,0.7175,0.7137。多样化指数均大于0.5,整体较高,说明未央区土地利用多样化程度较高。1999到2005年,指数一直增加,说明土地利用趋势在此期间一直趋于分散。由于耕地数量的持续减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持续增加, 2005~2008年多样化指数呈减少趋势,土地利用趋于集中。2008年比1999年增加了0.0061,说明用地结构的优化程度有所提高。

3.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有自然驱动力和社会经济驱动力两大类。在多数情况下,自然驱动力不直接引起土地利用的变化,社会经济驱动力对土地利用的变化直接产生影响[5]。引起未央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为社会经济驱动力。

3.1人口增长引起土地利用变化

在全球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西安作为陕西的行政中心、西部大开发的龙头,这些年来人口快速增加。人口的增加导致了住房、交通、商业娱乐等用地需求的增加,因而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由西安统计年鉴可知:1999年未央区的常住人口为37.3万人,而到了2008年增加为61.3万人,十年间增加了24万人。未央区由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涌入及学校的建设,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所占比例由28.42%增加到41.10%,而耕地由45.25%减少到31.89%。

3.2经济发展引起土地利用变化

研究阶段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未央区的工业总产值由1999年的45.4亿元增长到2008年底的39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有1999年的2203元增长到2008年底的7826元。工业及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占用耕地建设厂房及发展第三产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住房的消费及投资加大,也促使了住宅用地的增加。

3.3政策因素引起土地利用变化

1999年秋冬开始,未央区按照 “整治河山,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新西部”的政策,开始进行退耕还林还草。林地面积由1999年的2186.4亩增加到2008年的4263.6亩。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安市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未央区内西兰公路拓宽改造、西安市绕城高速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得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增加,并且使其成为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的地类。

参考文献:

[1]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1):81-87.

[2]王思远,刘纪远,张增祥等.中国土地利用时空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6):631-639.

[3]刘纪远.自治区土地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4]王涛,吕昌河. 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结构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2010,33(3):473-478.

[5]倪绍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6): 0932-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