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豫剧司鼓与伴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豫剧司鼓与伴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司鼓,从大的方面来讲,它是戏曲舞台演出的总指挥,从小的方面来说,它是班鼓和手板的操作者。司鼓的伴奏技法非常奥妙,有的是看得见、摸得着,有的纯粹是一种意识感觉,作为一个优秀称职的司鼓演奏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文化底蕴。鉴于司鼓是戏曲舞台的“总指挥”,知识面就必须要宽阔。要学习戏曲常识、表演程式、导演艺术等各门类的理论知识来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想像力和表现力,以达到“始于成法,终于无法”的艺术境界。我11岁开始学习司鼓,1979年考入洛阳文化艺术学校,84年毕业,进入洛阳市豫剧二团工作后改为洛阳豫剧院至今已近30年。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的伴奏经验和心得体会,下面就司鼓伴奏的有关问题谈四点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关键词:豫剧;司鼓;伴奏;戏曲演出

中图分类号:J80 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09-0064-01

一、司鼓的练功方法。演奏方法的正确与否,对司鼓的演奏和伴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传统的练功方法是先用12圆的钢筋做成铁鼓条,甩着腕子拼命连续敲击,通过实践的检验,这种传统的练功方法是非常不科学的,因为人的骨骼肌力是有一定承受能力的。本来用竹鼓条长期练习足以把功夫练在手上,结果用铁鼓条甩腕子超出人本身肌力的活动强度,不但把基本功没有练好,反倒会把手练变形,甚至伤了手腕。通过这些年对司鼓的演奏和伴奏,本人总结出的练功方法是,鼓条就用演奏时用的竹鼓条,全身肌肉放松,包括手腕及手掌手指,都要自然放松,只有让整个身体进入轻松自如的状态,双手轮击的速度才能加快,力度才能增强。另外,敲击时两手要平正,用鼓键的前端接触鼓面。当击鼓心时,双手不用离开腿面,可以此作为支点。身体要挺直,不能因手臂活动而使身子和头部摇晃。两眼要平视前方,自然大方。除了掌握正确练功方法之外,还要学习各种锣鼓点子,俗话说:“背不会,打不对”,所以基本功练习的再好,锣鼓点子打不对,一切就等于零。上述两点都具备了,还要通晓各种锣鼓点子的作用及用途。把各种锣鼓点子演奏得符合剧情要求,符合演员表演的情绪动作需要,一定要观众听着清脆悦耳,听得身心愉悦,这就要求司鼓把鼓打好,所谓“打的好不好,技巧中去找”,要想“打”好鼓,就得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和一身过硬的音乐指挥本领,不然,鼓也难“打”好,也难当好舞台演出的“总指挥”。

二、伴奏的基本要求。司鼓在演出伴奏时,就像战士上了战场,必须把演出的“仗”打好,打“赢”,不能出现纰漏。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了解舞台各个部门的各种变化,才能机智敏捷地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如果司鼓老是低头看鼓而不看演员,那是伴奏的大忌。而演员在舞台上唱的是什么,念的是什么,做的什么,作为“总指挥”的司鼓每时每刻都得一清二楚,都得听得清,看得清,眼里有,心里明,你才可能同演员共呼吸,同命运,携手进行整个戏的艺术创造。否则将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胡敲乱打。另外,在演奏时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演出戏剧的各个情节、各个场面,每个衔接关口及各个艺术部门应该怎么操作、操作什么,搞得清清楚楚,做到心中有数。司鼓只有做到心中有全局,才能心明眼亮,惟如此,司鼓在伴奏起来,才能指挥若定,纵横捭阖,真正成为舞台上的“总指挥”。

三、司鼓伴奏的节奏。司鼓伴奏是反映戏曲舞台演出节奏的主要手段,是调动和协调演出中各个艺术部门的“中枢神经”核心力量,能给演出以活力,以生命。节奏是时间上的距离(速度),是空间上的位置(尺度),是动力的能量(强度),正是由于这三种基本因素的不同结构,才形成了快、慢、高、低、强、弱等对比关系。所以唱、念、做、打以及戏曲舞台上的各个艺术部门,都离不开节奏。每个演出的参与者,对同一事件的感受及心理节奏各有不同。比如说,演员在唱、做、念、打时,具体的节奏是多快、多慢、多长、多短等,必须由司鼓用内在情绪、艺术感觉来判断和把握,由司鼓来谐调统一,正确处理,只有这样,演出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取得完美的艺术效果。

四、司鼓与演员的关系。司鼓伴奏是为剧情和演员服务的,在了解全剧故事情节的前提下,司鼓必须要掌握每个人物的性格和内在的思想情绪的变化,然后才能为展示剧情、刻画人物提供正确的司鼓伴奏。我们洛阳市豫剧二团演出的现代戏《黄河十八弯》,曾荣获第八届河南省戏剧大赛演出金奖,并荣奖伴奏一等奖。在《黄河十八弯》第一场里,二狗娘有一段[慢板]唱腔:“听说二狗当乡长,全家老少喜洋洋……”,这里我们在音乐伴奏上处理得比较得体,曲随词走,用乐队的伴奏和演员的演唱表演来体现编剧意图和音乐设计的思想创意,这段唱腔的情绪比较欢快,气氛比较热烈。为了准确地配合演员,把上述情绪、气氛表现出来,在司鼓伴奏上,我大胆地改变鼓条的正常运用,通过鼓条的强弱对比和手板幅度的大小变化,把这段唱腔特定的情感表现得比较真实生动,这里充分发挥了司鼓伴奏的技巧,为剧情人物及演员的演唱、表演,起到了应有的烘托、渲染的作用,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再如《黄河十八弯》第二场,凤月满心欢喜,把握十足地去找二狗给自己安排工作,二狗却说不行。听了这绝情话,真是头泼冷水怀抱冰,凤月羞、气、惊交织在一起,痛苦万状,出现了片刻惊呆、失语的表情。为了配合凤月此时突然出现的复杂情绪,更准确地表现其心理活动,我用鼓条一击“大”来提示凤月在当时特定情境中,那种吃惊、失望及羞、气交加的复杂内心情感,也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再如《黄河十八弯》第六场中,大狗听说二狗把娘火化了,气得狠狠地打了二狗一个耳光。为了更好地表现大狗此时忍无可忍、气恨交加的心情,我用锣鼓“仓”来伴奏,充分表现了大狗对二狗在此时此景的愤怒情绪。在配合大狗一脚将二狗踢下高台时,我用了[软四击头]来伴奏二狗的“抢背”动作。这是针对大狗对二狗当时的特定情绪,用两个颇有力度、干脆利索的两个锣鼓点子进行伴奏,可以说是既很好地服务了演员的性格刻画,同时又渲染了舞台上矛盾激化、紧张激烈的演出气氛,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赞扬和老师专家们的肯定。作为司鼓演奏和伴奏的水平高低最终取决于文化素养,无论对每段音乐设计锣鼓点子,还是为配合演员身段及舞台调度设计锣鼓点子,都离不开文化的支配。首先得用文化来理解剧情,角色身份,音乐形象,没有文化的支配和理解都是在盲目演奏和伴奏,所伴奏出的戏曲必定不会情绪到位,打动观众,感染观众。

总之,司鼓的演奏和伴奏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学问,作为戏曲舞台上的“总指挥”,就要把学到的各种知识上升到理论意识上,用正确良好的艺术感觉判断司鼓伴奏中的顿、挫、抑、扬、轻、重、缓、急,认真、准确、热情地为剧情服务,为演员服务,为观众服务,收到圆满、强烈的艺术效果。